人类与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二者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日益频繁,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
我们不能随意接触野生动物,原因众多。首先,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身上携带的病原体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病性,而人类的免疫系统往往对这些陌生的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其次,过度接触可能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导致生态失衡,从而增加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此外,非法捕猎、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不仅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更是疾病传播的高危行为。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中,许多严重的传染病都与野生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是梳理其中的十种重要疾病及其可能的野生动物来源。
1. 鼠疫(黑死病):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其自然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如旱獭、老鼠等,传播媒介是鼠蚤。鼠蚤叮咬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就会将鼠疫传播给人,或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及食用被污染的未煮熟食物也可传播该病菌。鼠疫在历史上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发病时患者会出现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等症状,病死率较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2.(血疫 )埃博拉病毒病:,该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肌痛、出血、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死亡率很高,可达50%到90%。1976年,第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是一位两岁的幼童艾米尔,因病毒在埃博拉河地区附近被发现,埃博拉病毒由此而得名。其源头是猩猩、猴子、蝙蝠等野生动物。人类若密切接触到这些野生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就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攻击免疫系统和多个器官,导致严重的出血和器官功能衰竭。
3. 非典(SARS):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来源于中华菊头蝠,实际传染源为果子狸。人类食用果子狸导致病毒由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类传播。2002年在中国广东首次爆发,随后传播至全国乃至其他国家。患者会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留下股骨坏死、肺部纤维化和抑郁症等后遗症。SARS病毒的传染性极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冠状病毒的变异潜伏期为4-11天。
4. 禽流感:其传染源为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活禽或病死禽类。病症患者会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甚至导致死亡。例如甲型 H5N1流感,病死率高达58.92%。该病毒原本感染鸟类的消化道,病毒突变后可感染人类呼吸道,引发呼吸道病症。
5. 狂犬病:主要由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科、猫科及蝙蝠等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通常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随后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6. 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发病时出现寒战、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肺炎、肾功能衰竭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该病毒的源头与非典相似,最初出现在2012年的沙特阿拉伯,由埃及墓蝠传给绵羊、骆驼等动物,最终导致人类感染。MERS病毒的致死率较高,为34.4%,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具有有限的人传人能力。
7.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由布氏锥虫引起,主要宿主为人类,疾病一般发生在河流附近。其传播途径是通过舌蝇(俗称采采蝇)叮咬,发病时会引起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动作协调性差等,因此又叫做非洲昏睡病。感染该病毒后,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随后可能出现咳嗽、呼吸急促、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8. 尼帕病毒病:尼帕病毒的原生宿主为果蝠,传染源为猪。它是新出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毒,例如1998年在马来西亚,因人类将养猪场建在蝙蝠栖息地旁,蝙蝠咬过、带有病毒的水果掉到猪圈里,猪吃后感染病毒,再把病毒传给人类。尼帕病毒引起的症状主要是脑炎,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9. 马尔堡病毒病:这是一种病毒性出血病,类似于丝状病毒。最早出现在1967年的欧洲,当时在马尔堡疾病爆发的地方,果蝠被当作一种美食享用。马尔堡病患者半数以上会出现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呼吸道和肠胃道出血,原因不明。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及排泄物传播,感染后会引起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10. 黄热病:致病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在猴子和人类之间传播,猴子是黄热病病毒的重要宿主之一。感染黄热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发热、黄疸、出血等症状,严重者会引发肝脏和肾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