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农村,我家乡的癞蛤蟆不见了

乐活   2024-07-09 20:50   甘肃  

家乡的农田和枣树林


我的家乡在甘肃兰州郊区的一个乡村里。曾经家乡的夏天,水渠旁和水渠里充满着生命的迹象。春夏蛙卵孵化后小蝌蚪在水中自在游弋,然后变成小癞蛤蟆和青蛙,清脆的蛙鸣声此起彼伏,其中癞蛤蟆的独特叫声更是交织其中。除了癞蛤蟆,水渠边生长着柳树、杨树,树桩上会长出平菇,树桩下会长出草菇(墨汁鬼伞),味道鲜美,水里还有很多青苔、水草、螺等,水面上有很多“水蜘蛛”,蜻蜓常见,蟋蟀声也叫个不停。

然而,除了汽车和工厂的噪声,当下的夏天却愈发安静,许多水渠被硬化处理,就连癞蛤蟆的身影已许久未见,其叫声也好久好久没听到了,水渠边的蘑菇之类的就更没见过了。

中华大蟾蜍,图|素心,因为好久没见癞蛤蟆了,没有拍到图,就用一位老师的图

癞蛤蟆,学名蟾蜍,属于蟾蜍科。蟾蜍主要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等种类。癞蛤蟆通常夜间活动,具有冬眠习性,冬季多在水底淤泥或陆地潮湿土壤中冬眠。它们行动较为迟缓,不善跳跃,多爬行,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从分布状况来看,癞蛤蟆在我国北方地区曾广泛存在。但近20年来,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癞蛤蟆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们以昆虫为食,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益处。同时,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如今癞蛤蟆数量减少,原因众多。栖息地的破坏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水渠被硬化,湿地被填平,导致癞蛤蟆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其产卵、冬眠和觅食场所均受到严重影响。我的家乡就是因为一个特别大的工厂的新建,很多水渠被硬化,导致很多小动物都不见了。

河道硬化工程也对癞蛤蟆的生存造成不利。自然河道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化生存条件,硬化后的河道生态功能丧失,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癞蛤蟆的食物来源受限。

人类的捕捉行为同样不容忽视。部分人非法捕捉癞蛤蟆用于食用或药用,进一步加剧了其种群数量的减少。

上图是我的家乡被半硬化的水渠和扔在水源处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每次看到都会捡起来,但是永远也捡不完

就是农药的广泛使用也是重要原因。大量农药喷洒在农田中,随雨水流入水渠和河流,不仅直接毒害癞蛤蟆,还污染其食物来源昆虫,间接威胁其生存。还有农药包废弃物没有回收,很多都仍在取水的地方或直接扔到水渠里,造成水源污染,水源里的水生生物受到影响。

没有被硬化的水渠,可以给很多陆生野生动物、水生物种、昆虫等提供栖息处

需要强调的是,癞蛤蟆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私自捕捉癞蛤蟆是违法的。目前癞蛤蟆(蟾蜍)已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受到法律的保护。

为保护癞蛤蟆和这些常见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相关部门应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制定并执行更严格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捕捉和交易行为。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使用农药,不要乱扔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普通人也应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不破坏环境,不参与伤害癞蛤蟆的行为。



本文来自甘肃的一位志愿者的投稿,回归荒野欢迎大家投稿,微信:ishghy

回归荒野
守护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安全隐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