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如约而至。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逐渐转冷,万物进入“闭藏”的状态,人们也开始准备迎接冬日的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不仅是季节的转折点,也象征着万物从生长转向收藏,预示着自然界进入新的轮回。
立冬作为冬天的起点,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在古人的笔下,立冬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表达。唐代杜甫在《立冬》中写道:“冬至不可无新火,甘负佳人长短歌。”诗人以点燃新火迎接冬日,表达了对寒冷季节的积极态度。宋代陆游在《立冬日作》中写道:“室静松声远,庭空落叶深。”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深秋初冬的萧瑟画面,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沉思考。
01
立冬节气后,冷空气逐渐活跃,气温显著下降。虽然南北方的气候有所差异,但冬天的寒意已经显现。
北方地区可能已经下雪,进入真正的冬季,而南方虽然没有严寒,但早晚也开始出现寒凉。
立冬后,冷空气频繁,北风呼啸,尤其是在北方,风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加速气温的下降。
立冬之后,日照时间继续缩短,夜晚时间逐渐加长,给人一种冬天到来的直观感受。
02
作为重要的节气,立冬对农业活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 秋收结束
立冬节气前后,大多数秋季作物的收割已基本完成,农民忙碌的秋收工作告一段落,田间地头一片清闲。
2. 冬种展开
立冬是冬小麦、冬油菜等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农民需及时检查播种情况,并根据天气做好田间管理,确保作物安全越冬。
3. 防寒保暖
对于养殖业来说,立冬节气提醒人们加强对牲畜的防寒保暖措施,避免因低温导致牲畜患病或生长受阻。
03
北方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饺子形如“元宝”,象征富贵圆满,立冬吃饺子不仅寓意吉祥,还能暖身驱寒,是人们对冬季幸福生活的期待。
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民间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的说法,此时人们会吃羊肉汤、牛肉火锅等热量较高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在古代,立冬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皇帝会举行“迎冬”大典,祭祀北方之神,祈求冬季风调雨顺。今天,虽然“迎冬”大典已成为历史,但人们依旧延续着欢庆立冬的习俗。
在江南地区,立冬时有喝红豆糯米粥的传统。红豆驱寒,糯米暖胃,是冬日里一份暖心的美食。
立冬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在这一节气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既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适应,也表达了对冬天的美好期待。
04
立冬后气温降低,应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手脚、腹部和背部,防止寒气侵入。夜晚可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冬季养生注重“补阳”,饮食上可多食用羊肉、牛肉、枸杞、生姜等温补食物,同时搭配莲藕、百合、红枣等滋阴润燥的食材。避免过度食用寒凉食物,以免损伤阳气。
虽然天气转冷,但也不能忽视运动。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等适度的运动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身体的热量循环,驱寒保暖。
冬季日照时间短,容易引发情绪低落。立冬后,应多参与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抑郁导致免疫力下降。
立冬时节寒意渐浓,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机。顺应节气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冬季的寒冷。
05
立冬不仅是自然界节奏的转换,也是我们调整生活状态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节气里,不妨多一点关怀自己和家人,注意保暖,合理进补,同时感受冬日的独特美好。
冬日序章已至,
愿你在这个节气里收获一份宁静与温暖,
用饱满的状态迎接寒冬的到来。
图片 | @小红书
文字 | 一本科普
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