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的夏季渐行渐远,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思是,万物从此开始收敛,结束夏季的繁盛,准备进入秋天的宁静。
立秋并不意味着暑热马上消退,但它是时令转换的重要节点,包含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以及人们丰富的生活习俗。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说明,从立秋开始,凉风渐起,早晚的空气中已有了些许清凉之意,露珠逐渐出现,秋的气息悄然显现。然而,立秋之后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夏季的高温阶段,尤其是“三伏天”中的“末伏”,人们称之为“秋老虎”。
“秋老虎”指的是立秋后短暂的回热天气,白天炎热,夜晚稍凉。这一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提醒人们注意增减衣物,以免受凉感冒。
立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节,夏季作物进入成熟阶段,秋季作物也开始成长,农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为收获和播种做准备。
秋收作物渐成熟
立秋时节,早稻、玉米、大豆等夏播作物逐渐成熟,田间金黄一片,农民开始忙着收割,迎接丰收的季节。
秋种工作开始
北方地区,立秋之后的土地松软,农民开始播种冬小麦、油菜等秋播作物,为冬季储备粮食。
防旱防涝同步进行
立秋虽带来凉爽,但秋旱或秋涝常威胁农作物生长。因此,农民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确保作物顺利生长。
立秋作为重要的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季节变迁的适应与期待。
1. 贴秋膘
“贴秋膘”是立秋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由于人们在夏天饮食清淡、体力消耗大,立秋时会选择吃一些肉类补充能量,尤其是北方地区盛行炖肉、吃饺子等美食。猪肉、羊肉、炖鸡等热量较高的食物成为贴秋膘的首选。
2. 咬秋
“咬秋”是指在立秋当天吃西瓜或其他水果的习俗。传说这一习俗可以消暑清热、预防秋燥,尤其在南方地区颇为流行。
3. 晒秋
立秋后,许多地方开始将谷物、辣椒、南瓜等收获的农产品放在屋顶或院子里晾晒,称为“晒秋”。这一习俗不仅方便储存,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江西婺源的晒秋景象更是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4. 秋忙会
在一些农村地区,立秋前后会举办“秋忙会”,集市上热闹非凡,人们交易农具、牲畜等,为秋收秋种做准备,同时也借此机会联络感情。
AUTUMN.COMING.
立秋时节,天气由热转凉,是养生的关键阶段。此时人们需要顺应自然节气,注重调养身心,为身体过渡到秋冬做好准备。
1. 饮食宜润燥清补
立秋后,燥气渐生,容易引发咳嗽、干燥等问题。饮食上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等。适量食用百合粥、莲子汤,有助于清热安神。此外,尽量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体内燥热。
2. 注意早晚保暖
早晚温差加大,尤其是秋老虎过后,气温下降明显。建议适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肩膀、膝盖等部位,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炎等不适。
3. 适度运动
立秋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清晨或傍晚时分,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放松心情。
4. 心态平和
中医认为,“秋季养收”,立秋时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可以通过读书、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调整心态。
立秋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自然界由旺盛向收敛的过渡。它提醒我们,季节变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在适应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立秋这个承载着希望与丰收的节气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厚馈赠。这正如一句诗所写:“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立秋,是对夏天的告别,也是对秋天的迎接,代表着季节交替中的从容与期待。
立秋至,秋意来。
在这个即将丰收的季节,
让我们与自然同频,
感受季节更替的美好。
愿你在立秋时节,
收获清凉,期待硕果,
迎接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