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如期而至。冬至,是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逐渐变长,阳气渐生,标志着一个新的循环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更被视为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节日。
冬至是北半球冬季的起点,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少。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白昼时间逐渐增长,气温却因为“冷在后头”的特点,继续降低,形成“数九寒天”的景象。冬至的天文学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分水岭,也象征着阴极阳生、天地间光明力量的回归。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冬至象征着“阴极阳生”,是黑暗过后的曙光,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时刻。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小至》中,他这样描写冬至的清冷与希望:“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虽寒,但也让人看到春天的曙光,给人以信念和力量。
宋代诗人陆游的《冬至夜思家》中写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身事拙,江上独回船。”诗中虽透着孤寂,却也寄托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冬至的另一层人文情怀。
冬至是祭祖的重要时刻。古人认为,冬至是天地运行的关键节点,阳气回升,天地人合一。因此,许多地方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感念祖先恩德,祈求平安顺遂。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相传这一习俗与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他用羊肉、药材做馅包成“娇耳”治愈冻伤百姓,从此冬至吃饺子成为一种延续至今的习惯。
吃汤圆
在江南地区,冬至吃汤圆的习俗颇为盛行。汤圆圆润甜糯,寓意着家庭团圆、生活甜蜜。冬至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不仅温暖了身体,也温暖了心灵。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民间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人们将画好的梅花图放在家中,每天用彩笔涂满一片花瓣,直至九九八十一天寒尽春来,既趣味盎然,又寄托了对春天的期盼。
在中国,冬至不仅是节气,更是节日。自汉代起,冬至就被当作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古人称之为“亚岁”,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寒冷,应多吃温热食物以增强体质。羊肉汤、鸡汤、牛肉炖萝卜等既能暖身,又能补充营养。还可加入红枣、枸杞等食材,滋补脾胃,增强免疫力。
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短,应遵循“早睡晚起,保养阳气”的原则。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也能提高抗寒能力。
尽管冬日寒冷,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瑜伽等对身体有益。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但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避免寒气侵入。
冬至后寒气加重,尤其是手脚、头部和腰腹部位,更需注意保暖。外出时戴好帽子、围巾,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助于驱寒暖身。
冬至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节点,古人认为此时阴阳交替,正是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机。
冬至,是岁末的转折点,是新年的起点。在这个节气里,我们感受寒冬的凛冽,也拥抱阳气回升的希望;我们敬畏自然的循环,也享受家人团聚的温暖。
愿这个冬至,为你带来寒夜中的温馨与希望。在岁月交替中,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珍惜当下,以满怀期待迎接未来的光明时刻。
图片:@小红书
文字:一本科普
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