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每年8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有“止、终止”之意,“处暑”即表示炎热的暑天逐渐结束,天气开始向凉爽过渡。它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夏秋交替的重要节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不仅是气温变化的标志,更是农事繁忙、民俗丰富的节令。在这一时节,人们告别酷暑,迎接凉爽的初秋,也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做好准备。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高温天气即将消退,尤其是北方地区,早晚温差逐渐拉大,秋天的凉意开始显现。然而,对于南方部分地区来说,处暑后的高温天气仍可能短暂持续,形成“秋老虎”。
处暑还伴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天气逐渐转干燥。南方地区在这一时节易受台风影响,往往带来局部强降雨,需要做好防风防汛工作。气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醒人们在这一阶段关注防暑降温与保暖的平衡。
最感慨的处暑诗:
处暑时节,正值农忙季节,是夏秋作物转换的重要时期。
1. 夏收渐近尾声
处暑后,早稻、玉米等夏季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忙于抢收。此时的田野里呈现出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为秋粮的储备打下基础。
2. 秋种陆续开始
北方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油菜等秋季作物,农民利用雨季后的土壤湿润条件进行深耕播种,为秋冬季节的生产打好基础。
3. 防台风保秋收
南方地区的处暑时节往往与台风季重叠,强降雨容易影响稻谷、棉花等作物的收成。农民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抢收成熟作物,避免因灾损失。
处暑虽不如清明、端午等节气闻名,但也承载着许多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
1. 祭祖迎秋
在一些地区,处暑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祖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传统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家族的和谐关系。
2. 吃鸭子
处暑有“处暑鸭”的说法。南方一些地方认为鸭肉既能清热解暑,又能滋阴养生,因此有在处暑吃鸭子的习俗。盐水鸭、烤鸭、酱鸭等美食,成为这一时节的美味代表。
3. 开渔节
处暑之后,南方沿海地区迎来了海洋渔业的旺季。“开渔节”是一项庆祝渔民复工的传统活动,渔船扬帆起航,祈求一年渔获丰收。
4. “放河灯”
在部分地方,处暑夜晚会举行放河灯活动。河灯被点燃后顺流漂浮,人们借此祈求平安、丰收和福祉,这一习俗也增添了节气的文化魅力。
最闲适的处暑诗: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是调整作息和养生的好时机。这个节气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气候变化,做好“养阴润燥”的工作。
1. 饮食润燥清补
处暑后天气逐渐干燥,容易引发咳嗽、口干等秋燥症状。此时饮食宜清淡,多吃润肺滋阴的食物,如雪梨、银耳、蜂蜜、莲藕等。同时,少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加重体内燥热。
2. 早睡早起,适当锻炼
秋季作息应遵循“早卧早起”的原则,既保证充足睡眠,又为一天的劳作储备体力。清晨或傍晚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调节身心。
3. 关注秋寒侵袭
虽然白天可能仍有余热,但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尤其是北方地区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或其他不适。
4. 保持心情平和
处暑是夏秋转换的节点,也是人们情绪容易波动的时节。适时调整心态,保持心情平和,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或参与手工活动等方式舒缓情绪。
处暑是夏季的告别,也是秋天的启程。它象征着自然界由热烈向沉静的过渡,也提醒人们放慢脚步,感受季节交替中的细腻之美。
“草木摇落露为霜,气候由热转寒凉。”处暑让人领略到了时间的脚步与自然的节奏。在农田里,它是丰收的希冀;在人心里,它是从酷暑到清凉的过渡。正是在这样的转换中,我们体味到了节气带来的生命启迪。
最令人舒适的处暑诗:
处暑虽炎热未尽,却已透露秋意。在这个过渡的时节,愿你顺应自然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从酷暑走向凉爽,迎接秋天的收获与喜悦!
图片:@小红书
文字:一本科普
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