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气温由凉爽向寒冷过渡的重要节点。此时,天气渐凉,露水愈寒,清晨大地常见露珠凝结,寒意显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相比白露的清凉,寒露则显得更加肃杀,深秋的意味愈加浓厚。这一节气不仅是自然季节的标志,也承载着丰富的农业活动和民俗文化。
寒露的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诗意。杜甫在《野望》中写道:“寒露百草摧,飞鸟走相呼。”一片肃穆的深秋景象跃然纸上,令人感受到寒露节气的深邃与悠远。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虽未直接提到寒露,但却将秋天的清凉与自然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寒露的静谧与诗意。
寒露是深秋的正式开端,气温下降加剧,天气由凉转寒。
1. 昼夜温差加大
寒露时节,北方地区的最低气温可能降至10℃以下,早晚寒凉明显,白天气温虽较为舒适,但昼夜温差显著拉大。
2. 干燥多风
进入寒露后,冷空气活动频繁,风力增强,空气逐渐变得干燥。尤其在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下,草木枯黄,露水渐少甚至凝霜。
3. 霜降前兆
寒露之后,尤其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地表热量迅速散失,清晨可能出现“寒露成霜”的现象,预示冬天即将到来。
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作物大多进入收割尾期。寒露后,农民们抓紧时间抢收余下的农作物,以免冷空气或降霜天气影响产量和质量。
在寒露节气,北方地区的冬小麦、油菜等秋播作物进入集中播种期。此时播种不仅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还能确保幼苗在冬季来临前有足够的积温生长。
寒露是柿子、苹果、橙子、柑橘等水果成熟的季节。果农们忙于采摘,并对果品进行存储或上市销售,为冬季生活提供储备。
作为深秋的重要节气,寒露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智慧。
1. 登高赏秋
寒露时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一是欣赏深秋美景,二是祈福辟邪。登高通常选择在重阳节前后,这一活动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愿,也成为秋日里的一种独特乐趣。
2. 饮菊花酒
菊花在寒露时节盛开,菊花酒因其清香怡人、养生功效显著,成为这一时期的传统饮品。人们以饮酒、赏菊的方式感受秋天的诗意和生命的厚重。
3. 赏红叶
寒露时节,北方山林的枫叶已呈现出火红的色彩。赏红叶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秋意的方式,尤其在香山、庐山等地,红叶美景吸引了无数游人。
4. 吃寒露茶
江南地区有在寒露节气饮用“寒露茶”的习俗。寒露茶采摘于深秋,味道甘醇、性温,具有暖胃驱寒的功效,被视为秋冬进补的佳品。
寒露时节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加大,是保健养生的重要时期。
1. 注意保暖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后,气温骤降,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脚部、腹部和背部的保暖,以免受凉引发感冒、关节炎等不适。
2. 滋阴润燥
寒露的干燥气候容易引发皮肤干燥、喉咙痛、便秘等“秋燥”问题。饮食上应多吃滋润肺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莲藕等。少吃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加重干燥症状。
3. 养肺护嗓
天气转凉后,呼吸道容易受刺激。可以通过深呼吸、慢跑、太极拳等方式增强肺部功能,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减少对喉咙的刺激。
4. 调节情绪
寒露时节秋意渐浓,植物凋零,容易引发悲秋情绪。此时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登山、赏菊等,亲近自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寒露是深秋的符号,它提醒我们气温逐渐下降,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和自然的宁静。在这个节气里,不妨慢下脚步,去感受深秋的清冽与红叶的绚烂;同时,也别忘了关爱自己和家人,做好保暖和养生。
寒露至,秋意浓。愿你在这个季节,收获平安与温暖,也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秋天诗意。
图片 | @小红书
文字 | 一本科普
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