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2日或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80°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秋季过半。这一天,昼夜平分,各12小时,阴阳相对平衡,天气由凉转寒,秋意愈发浓烈。
《春秋繁露》有言:“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这一天,自然万物处于平衡状态,但也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秋分不仅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农业生产、传统文化和养生实践中的重要时节。
秋分是一个独特的天文现象。当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缩短、夜晚延长,温度也逐步下降。
1. 气温明显下降:秋分之后,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尤其是北方地区,早晚温差拉大,天气日趋寒凉。
2. 降水减少:秋分时节,雨季逐渐结束,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得干燥。
3. 秋高气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天朗气清”的好时光,蓝天、白云、秋风,勾勒出一幅明净的秋日画卷。
对于农耕社会而言,秋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既是丰收的象征,也是播种和储备的关键时期。
1. 秋收
秋分时节,大部分地区的秋粮作物进入收获期。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陆续成熟,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加紧收割,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2. 秋种
北方地区,冬小麦、油菜等秋季作物开始播种。此时土壤温湿条件适宜,为秋播提供了最佳时机。
3. 储备与防护
随着昼夜温差加大,农民们也开始储备过冬粮食,同时做好秋冬季节的田间管理,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
秋分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
秋分是传统“祭月”的日子之一。古人认为,此时阴阳平衡,最适合向月神祈福。人们摆上月饼、瓜果等供品,焚香礼拜,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在南方一些地区,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这种“秋菜”多为野菜,常与鱼片一起煮汤,被视为清热解毒的健康食品。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风筝飞扬。尤其在北方地区,放风筝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放飞风筝不仅是享受秋日的乐趣,还被视为祈福的象征。
“秋分竖蛋”是一项有趣的传统民俗。人们认为在昼夜平分的秋分日,由于地球引力平衡,鸡蛋更容易竖立起来。这项活动被赋予了迎接秋天、庆祝丰收的象征意义。
部分地区在秋分时会举行“社日祭祀”活动,向土地神敬献供品,表达对丰收的感恩之情。
秋分时节,天气逐渐转凉,空气干燥。此时养生的重点是“润燥与防寒”。在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上,我们应顺应秋季特征,做好保健工作。
1. 起居养生
秋分后昼夜温差明显加大,早晚应适时添衣,防止受凉感冒。“春捂秋冻”虽有一定道理,但也要因人而异,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腹部和背部的保暖。
2. 饮食调养
秋分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秋燥”症状。此时可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蜂蜜、萝卜、山药等,适量饮水。此外,可少量食用温热食物如生姜、红枣,以平衡体内寒凉之气。
3. 情绪调节
秋分后,气候逐渐转凉,植物凋零,容易引发“悲秋”情绪。此时应多做户外活动,亲近自然,保持乐观心态。可以参加登山、散步等轻松运动,让身心愉悦,增强免疫力。
4. 适度锻炼
秋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慢跑、打太极、瑜伽等舒缓运动既可增强体质,又有助于调节情绪。运动时应避免过度流汗,以免感受风寒。
秋分不仅是自然节气的标志,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意象。秋分的平衡美、丰收喜悦,以及初秋的凉爽和深秋的萧瑟,都成为他们歌咏的主题。
唐代诗人杜牧在《旅宿》中写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秋分的清冷与孤寂在这首诗中展露无遗。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更是通过秋雨的场景,抒发深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分的情怀在诗句中娓娓道来,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秋分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平衡的节气。它带来凉爽宜人的秋日,也昭示了农事的忙碌与收获。它教会我们敬畏自然、珍惜当下,同时提醒我们用平和的心态迎接季节的更替。
在这个昼夜平分的日子里,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感受天高云淡、秋叶飘零的静美时光。让我们在秋分的凉意中,品味秋天的丰盈与从容,体会自然的和谐与深意。
图片 | @小红书
文字 | 一本科普
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