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大寒:岁暮天寒,春回有期

文摘   2024-12-16 18:00   黑龙江  




每年1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悄然而至。大寒,顾名思义,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节,但也预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从大寒开始,冬去春来的转换已然展开,寒冷中孕育着希望。



大寒气候


“大寒”一词源自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中记载:“大寒为中者,天愈寒也,地气未达。”这说明大寒时节寒冷程度达到极点,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跃,低温极端天气频繁。



气温极低

大寒期间,北方气温常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滴水成冰;而南方虽少有冰雪,但阴冷湿寒的气候也使人体感到彻骨寒意。




风雪交加

此时寒潮强劲,伴随降雪的可能性较大。大雪封山、结冰冻河的景象是这个节气的典型特征。



春寒料峭

尽管寒冷,但大寒也标志着冬季的尾声。随着阳气逐渐回升,气候在深寒中孕育着转暖的迹象。




大寒文化


大寒,是寒冷,也是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寒节气既有“岁暮天寒”的肃穆,也有“春回有期”的希望。


古诗中,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雪霁夜月》中写道:“大寒轻浪,冰壶月浸,霜华不散。”描绘了大寒时节雪霁月明的景象,既冷冽又美丽。


唐代杜甫的《冬至》则表达了迎春的欣喜:“冬至阳生春又来,一阳初动喜相催。”寒极则暖生,阴消则阳长,冬至到大寒这段时间,正是寒尽春来的过渡,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大寒虽寒,却是农事的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昭示着新春耕作的准备即将开始。

1. 储备物资

在过去,大寒时节是农民储备粮草、修整农具的时机,以备春耕时节之需。

2. 关注牲畜

寒冬对牲畜的存栏影响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养殖户需为牲畜提供充足饲料并保暖,确保健康过冬。

3. 冬修水利

大寒期间,农村地区常组织修整水利设施,为来年的春耕灌溉打下基础。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既是农历年的结束,也是春节的前奏,其民俗活动与辞旧迎新的氛围息息相关。

1. 吃年糕

在江浙一带,大寒时节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谐音“年高”,寓意生活节节高升。软糯香甜的年糕不仅是一种食物,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2. 祭灶王

大寒接近腊月廿三或廿四,小年祭灶是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用糖果、饼干供奉灶王爷,祈求来年家宅平安、生活幸福。

3. 泡药酒

大寒时节,许多地方有泡制药酒的习惯,用以温补驱寒。药酒配方因地而异,但多选用桂圆、枸杞、党参等温热滋补的药材,泡酒后饮用,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严寒。

4. 练武健身

民间常说“大寒练三九”,寒冬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耐寒能力。北方地区有“贴膘”的习惯,而运动正是消耗能量、保持健康的方式。




大寒养生


在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养生尤为重要。古人讲究“冬藏”,即顺应天时,养精蓄锐,为来年储备能量。

饮食温补

大寒时节宜多食用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汤等,同时搭配生姜、胡椒等佐料,温暖脾胃。此外,多吃高热量食品如坚果、红枣、山药,有助于提高身体抗寒能力。

保暖防寒

此时应特别注意防风保暖,尤其是头部、手脚和腰腹部。夜晚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白天穿戴足够保暖的衣物,避免寒气侵袭。

调养情志

大寒节气接近年关,工作和生活可能会带来一定压力。保持乐观情绪,调节身心,适当休息,有助于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年。

适度运动

在寒冷天气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慢跑、瑜伽、八段锦等,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运动时需注意热身,避免寒冷导致肌肉僵硬或受伤。




结语


大寒是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端。寒冬虽冷,但它提醒我们学会沉淀与积累,以热情和希望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愿你在大寒时节,感受冬日的宁静与从容,以温暖的心态拥抱自然的馈赠。寒冬已至,春天不会太远。



END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

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图片:@小红书

文字:一本科普

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本科普
为大家科普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