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解决“问题教育”
教育
2024-11-20 18:30
河北
“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升学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主导下,一些学生被错误地认为是“问题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忽视“问题学生”、错误对待“问题学生”等“问题教育”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主因。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问题学生”,已经成为需要直面解决的社会问题。图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论坛上谈到,在理论层面,“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无论在中外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外教育理论的论述中,都没有“问题学生”的概念、定义和研究。然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现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临的难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意识中,“问题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图为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表示,长期以来,用分数这把尺子衡量学生,学生自然就被认为是问题学生。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问题学生”,已经成为需要直面解决的社会问题。要改变问题学生,首先得改变问题教育,改变问题教育,必须改变问题教育的实施者,就是问题教师、问题家长。李镇西在论坛上发布了《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及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共收到有效样本37956份。调查显示,“问题学生”这一标签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行为评价。调查称,学生们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学习方面,尤其是考试和学习成绩,同时还面临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战,如被孤立、缺乏自信、沟通障碍等。学生们认为造成困难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因素占比44.38%,如学习态度问题,其次是家庭因素占比22.62%,如父母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带来的压力,以及同伴因素和学校因素分别占比17.2%和15.8%,如自由活动时间不足和规章制度过于严格。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在习惯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均占比在40%以上。此外,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注意力涣散问题也较为突出,占比均在35%左右。手机上瘾和性格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占比均在25%左右。教师们认为,班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的习惯问题,占比达到65.79%。其他影响班级的问题包括家庭问题、手机上瘾、学习问题、注意力涣散、情绪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占比均超过40%。相比之下,人际交往问题对班级的影响力相对较小。“问题学生”的人数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心理和医学专业人士指出,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其次是手机(游戏)上瘾和厌学问题。社交障碍、抑郁症、多动症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当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经常被父母或老师提醒、批评和指责时,他们也会慢慢认同,逐渐丧失信心,甚至被同学另眼相待或者孤立,这正是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之一。王旭明认为,“问题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与师德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不足以及对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不当等也密切相关。要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解决“问题教育”。图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表示,养育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卷”现象严重。“内卷”让家庭失去了平静,让父母失去了耐心;“内卷”让学校变成战场,让老师失去了耐心;“内卷”让成长变得恐惧,让孩子畏生而逃。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卷”和价值观的偏差。刘长铭表示,教育的增值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信心的提升、态度的转变、精神的振奋、兴趣的激发、动力的增强、特长的发展、眼界的开阔、目标的明确,甚至形成坚定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性,而教育的减值不应仅仅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孩子们不愿意提问、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在课堂上变得消极、悲观和冷漠。他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方式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爱学习,但不喜欢被逼迫、被灌输、被督促和被监督。图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文东茅即使是“好学生”也可能存在问题,如北大学生中存在的“空心病”现象。 在当天的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文东茅表示,许多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往往源自家庭。他强调了“家”在化解教育问题中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像家一样,提供一个安全、和谐、自在的环境。李镇西所做的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教师、家长及心理和医学专业人士都普遍认为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性格特质”。大多数父母希望通过柔性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家长观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学习提升的意识与渠道,导致了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仍然选择打骂或责罚等方式。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认为,许多家长错误地将教育等同于说教,认为只要对孩子说了,就完成了教育的任务。这种过度说教的现象导致了教育者和学生两种病症:教育者患上了“过度说教症”,而学生则出现了“教育说辞消化不良症”。张皓举例,一些家长喜欢用“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或“为了给你凑学费,爸爸花了半年工资”等话语来教育孩子。她谈到,这些话语在孩子听来不仅没有教育意义,反而可能产生反效果。这种“正确的废话”和“把目标当措施”的教育方式是无效的。参加了李镇西所做的此次调查的心理和医学专业人士指出,“问题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家长未能充分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并给予足够支持。此外,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且缺乏心理诊疗专业能力,难以有效帮助学生、“问题学生”无处可去,家庭与学校协作不足、社会对“问题学生”的包容性不足,使其在学校缺乏宽松环境、产生病耻感并抗拒专业治疗等多重障碍共同加剧了“问题学生”在寻求帮助和支持时的困境。丑小鸭中学办学至今已有13年,帮助了近3000名问题学生回归社会,在对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学生加强教育矫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校长詹大年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是由于教育设计未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导致教育与学生个性之间出现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问题教育,产生了问题学生。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未被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在詹大年看来,对待“问题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帮助比转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建构比改变更重要,保护比教育更重要。李玫瑾在论坛上谈到,在养育和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性,避免过度强加外在目的,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她谈到,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应重视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促进孩子的生长。到了6岁左右,应着重发展孩子的躯体神经系统,保证足够的运动量。然而,许多家长过早让孩子接触复杂问题,忽视了他们的神经发育时间,这是对时间的浪费。李玫瑾表示,孩子在小时候应多玩耍,足够的运动有助于他们的睡眠和身体发育。进入小学后,学校应补充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如教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建立。青春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但也需要注意孩子的生理发育,避免因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运动和生理心理平衡。李玫瑾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关注大多数人,让每个个体都得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学校提供多元的学科知识,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刘长铭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职业抢跑”,即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让他们在上学期间就有突出的领域和特长,这将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支撑和方向。他认为,如果教育能够改变方式,用更包容的心态允许学生学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对考试没有直接帮助,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真正的成功教育是顺应天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机制将减少教育问题,减少所谓的问题学生。教育为何没有明显地促进幸福?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而不是获得短暂的快乐?近年来,文东茅一直在研究幸福教育。他认为,“家”会让人心安,因为有爱才有家。学校应该成为幸福的大家庭,以无私的大爱、各尽己责和共同成长为核心理念,营造一个爱的文化、担责文化和成长文化。他分享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 “大家三小”的实践案例,通过家宴、家书、家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图为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郭文红“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别人的解决方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郭文红深刻体会到,比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她认为,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才能真正理解、包容甚至心疼孩子的行为。郭文红表示,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其深层的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问题行为。例如,一个孩子莫名其妙下位到处乱走,可能是因为他想要逃离让他感到羞辱和痛苦的场所;而一个孩子骂前排同学,可能是他受到伤害后的一种自护反应。郭文红谈到读懂儿童语言的重要性。同样的语言,在儿童嘴里和大人口中有时含义是不一样的,如果大人以自己的想法去听儿童的话,自然就听不懂,甚至会产生误解。王旭明表示,面对由教育问题带来的“问题学生”,一方面要抓细、抓小、抓实教育,从源头上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另一方面,面对已经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及相关单位可用心理疏导、体育锻炼、艺术熏陶、个体经验等多种方法去化解,把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落细、落小、落实,落到地上、落到每个孩子身上、落到每个教育行为里。 现场对话,听“问题学生”的讲述,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26日下午,丑小鸭中学副校长杨柳芳与校内五位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对话。这五位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市,他们的经历各具代表性:有被当地所有学校拒绝的“不良少年”, 但在丑小鸭中学的培育下顺利升入高中,最终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心理教师;有在小学五年级就被掐尖录取的优秀学生,最后因被老师区别对待而不得不休学的“问题少年”;有被同学孤立且被家长严厉管教,导致无法正常上学的少女;有被情绪所困且不断自我怀疑的小姑娘;还有极具天赋却一直被父母规划人生,最后不得不拼尽全力寻找生命出口的少年……对话现场,与会者无不为这些“问题学生”的遭遇感到心痛,为“问题教育”的现状深感揪心。“有好几次,台上的主持人、台下的嘉宾以及参会者都泪洒现场。”一位现场嘉宾感慨道,这场汇聚了校长、学生及家长的对话,生动诠释了“真教育”的丰富内涵与宝贵价值。短短三个小时内,我们在五名少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到了“问题教育”的苦与辣,看到了“问题学生”的血与泪,更见证了丑小鸭中学校长及其教师的温暖与柔情、专业与坚持。本场活动,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分享成长故事,讲述他们在困境挣扎、破茧化蝶的心路历程。孩子的问题展示的是,所有的现象的只是在孩子身上的折射,正是这在这些孩子身上的表征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26日晚的心理夜话,参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分享,大家深深的产生了共鸣。27日的大会之后,大家参观丑小鸭中学,亲身走访,和丑小鸭中学的师生进行交流,发现一种自由生长的教育新生态。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共同围绕主题,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为“问题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为广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主办方还安排了心理夜话,发布“问题孩子”调查报告,参观丑小鸭中学。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学生成长故事分享,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讲述他们在困境挣扎、破茧化蝶的心路历程。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是由著名教育智库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起的一个跨界交流平台,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汇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为改善教育生态环境、改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努力。前两届论坛分别在云南昆明、陕西西安举办,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反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