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教育   2024-11-14 17:35   河北  

作者:王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顾问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略有删减

“人类所利用的大脑神经细胞仅占其总量的10%”“一旦错过关键期,造成的后果不可挽回”“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是‘孰轻孰重’或‘孰多孰少’的关系”……这些耳熟能详的研究结论,或者真伪难辨的教育实践,在不少人脑海里留下印象,极易形成潮流。可当仔细对其追根溯源,却发现背后漏洞百出。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让孩子有安全感





《教育家》:您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早期教育宣传中存在误用、乱用心理学概念的现象,也强调不要将发展理论提供的儿童心理发展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对待发展心理学的种种理念和学说,才能科学地服务儿童发展?


王振宇: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目标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和方法,但它并非万能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其研究、应用及解释均受到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者哲学立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学术误区或偏见的存在。


发展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学前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学术的迭代更新。在运用心理学理论时,必须深入剖析其研究对象、哲学基础以及有效范围。

心理学者的研究往往各有侧重,如皮亚杰专注于认知发展,弗洛伊德则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我始终认为,不同心理学流派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以往人们过于强调彼此的差异,而只有懂得内部逻辑的联系再来审视教育中的应用,才会更加从容。


教育目标因政治制度而异,而课程目标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其复杂性远超心理学目标。

 




《教育家》:您指出,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有赖于良好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学前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哪些短板要补齐?


王振宇:在我国,“公民教育”这一词汇相对陌生,若以一句话概括,其核心在于将儿童视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也就是说“把儿童当人看”。当我们真正将孩子视为平等的人类成员时,自然而然会给予他们应获得的尊重、爱护与保护;会致力于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游戏,自由地表达自我,自由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幸福,还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我认为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语言发展符合语言环境,热爱游戏,情绪明朗,善于表达,年龄特征明显。这六点暗含了两个命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二是个体心理问题极易演变为社会问题。


 

寻找符合中国幼儿兴趣与教师能力的课程模式





《教育家》:您给幼儿园游戏总结了八个特征。清楚幼儿园游戏的特征,对于教师实践有何意义?


王振宇:关于游戏,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传统的游戏理论将游戏解释为自然状态下的动物行为。但如果对游戏的认识局限在传统游戏理论之中,就不能把游戏转化为幼儿园中的教育活动,这就导致了许多幼儿园游戏归游戏、教学归教学,也就是游戏和课程相分离的双核现象。


“心理表征”我们认为表征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没有表征就没有游戏。小朋友拿着一块木头当作手机用,是把木头表征为手机,如果他把木头还作为木头,那么游戏就没有发生。

再如“虚拟强化”,传统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游戏重过程不重结果,没有强化作用。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的解释。如果一个活动没有强化作用,小朋友怎么可能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重复呢?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游戏有虚拟强化的作用,动作的熟练、经验的增加、兴趣的保持,这都是强化。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游戏的价值就会大大地丢失。这八个特征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游戏。




 

《教育家》:您指明游戏课程化是一种课程模式,为何强调其作为课程模式的属性?游戏课程化与项目化学习等教育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王振宇:游戏课程化首先提出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学习”“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三个基点,又在三个基点上形成了两个假设,即幼儿园的游戏手段和目的是能统一的、课程和游戏是能统一的,实现了这两个假设就可以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幼教课程新模式。


当前,项目化学习成为教育热点,强调通过具体项目与任务促进幼儿交往、创新与合作。我认为它和游戏课程化之间没有冲突。


 

《教育家》:工具性游戏和自主游戏的相互转化,是构成游戏链的必要条件。游戏课程化的起始一定要从自主游戏而来吗?怎样理解两者的相互转化?


王振宇:我们提出幼儿园游戏有两大类,一类是自主游戏或者自由游戏,一类是工具性游戏,包括指导游戏、合作游戏和教学游戏。游戏课程化的起点既可能是小朋友发起的、教师主导的,也可以是教师发起的、小朋友主导的,或者是教师为了教学需要组织的工具性游戏,这都属于幼儿园游戏的范畴。正因为两类游戏可以转换,才有可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变成幼儿园游戏,才能寻找游戏的生长点。

 

《教育家》:您强调儿童在工具性游戏和自主游戏中的自主选择权很重要。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自主?


王振宇:通常我们讲到选择权,往往就会想到选择游戏,即儿童玩什么、怎么玩、在哪玩、跟谁玩。这当然是选择权的一个方面,同时我认为选择权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儿童有权利选择不参加某个游戏。有时候我们的游戏表面上称作“自主游戏”,但实际上儿童还是不自由,正是因为缺少了选择“拒绝”。除了游戏,最近流行的游戏前的计划、游戏后的反思和表征,儿童也都应该有选择权,这也是判断游戏是否自主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课程建设找到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教育家》:针对幼儿教育师资培养,您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主要存在哪些挑战?


王振宇: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非常有生机也特别令人向往的专业,同时在专业建设上也面临诸多困难,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建设。目前,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从其他学科和专业中引进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总体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审视。我们曾在教育部的一项科研项目中提出,学前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理论课程第二类是专业课程,第三类是工具课程,第四类是实践性课程


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我与学前教育系的老师们一起探索,感到有几点对于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第一,教育理论课程要精致化。第二,专业课程要职业化。第三,艺术课程要学前化。第四,实践课程要系列化。



 

《教育家》:您提到,学前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多动症”正是缺乏和贬低理论指导的结果。而在实践中,很多一线工作者又反映理论过于悬浮,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理论与现实的割裂、理论被贬低和误读的原因是什么?


王振宇:首先从专业特点来看,学前教育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幼儿,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同于成人,也区别于学龄儿童。心理学有个“幼态延续”的概念,揭示了人类婴儿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小娃娃状态以充分发展和学习。然而,人们往往因幼儿行为的幼稚性,错误地认为只需采用同样幼稚的教育方式,甚至将学前教育简单等同于弹弹唱唱,忽视了其深度和广度。

不过近年来,我国幼教界对理论的认识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早期的国培项目更侧重于提供具体的技能培训,教师也期望能学到一些新花样,即学即用。现在的培训和教研已更多转向对理论的探索和运用,教师更倾向于用理论分析问题,这是中国幼教界的显著进步,十分可喜。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对理论认识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自觉性和教育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本公众号




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新家庭教育研究所(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官方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