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茅 | 教育如何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

教育   2024-12-05 20:15   河北  
作者: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来源:守望新教育,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教育不是让少数人获得短暂的快乐,而应该让每个人都受益,这才是教育的追求。

我们经常会讲到许多与幸福相关的话题,所以我想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如何才能使自己未来更幸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反思教育在人生幸福中间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没有促进人的幸福,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意义感、价值感何在?

所以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教育为什么没有明显促进幸福?

第二,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


“空心病”的泛滥

在我以往的经历中,我发现有很多家长或者很多老师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北,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自己能进入北大清华。我在北大工作了20多年,加上学习的话都快30年了,接触了北大很多的同学,发现北大大多数同学应该说还是比较幸福的,但是也有很多同学真的是很不幸。

有个北大高考状元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在2020年暑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是一个真正的省状元,上北大以后刚开始满怀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除了会做题,好像一无所长。既没有文娱特长,也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创新能力,然后就觉得自己再没有优越感了,也不知道到底将来有什么意义。所以他就开始抗拒学习,开始抑郁了。

这种状况其实挺普遍的。北大心理咨询中心的副主任徐凯文老师曾经创造了一个词,叫做“空心病”。他发现北大大概有四成的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缺失,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追求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感觉到疲惫、孤独、情绪差、存在感缺失,有时候觉得身心被掏空,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其比例高达40%。

有很多同学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悬置了问题,当然也有些同学的空心病延续到了考上研究生或者保研之后。因为他可能开始不知道该干什么,就一心想保研,但保研之后再干什么就不知道了。问题不只是出现在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名校,其实世界上其他的名校也有同样的问题。


幸福和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常说经济的发展、社会地位的提升、科技的发达、自由的保障,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但恰恰这些东西,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它们一定会带来幸福,却没有必然带来幸福。

我这里引用了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观点,他对全世界关于影响幸福因素的研究做了汇总性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有很多因素与幸福相关,但是相关度各不相同。




1. 幸福的低相关因素


第一,年龄。我们经常跟小孩子说,“你长大了就更幸福了”,其实并不如此;很多人说退休就幸福了,其实也不见得。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幸福的和不幸福的人。

第二,性别。男女之间幸福的差异并没有那么显著。

第三,教育。我们很惊讶地发现,教育和幸福是低相关。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你读了本科、读了硕士、读了博士,不见得就更幸福。或者说你所谓的受教育质量更高、上了名校,也不见得更幸福。这其实特别令我们反思。

第四,社会阶层。社会地位越高、声望越高、权势越高的人不见得越幸福。有的老师觉得当校长就更幸福,当教育局长就更幸福。但校长会说:“我当年当班主任或当普通老师的时候还更幸福,因为当了校长以后更忙,压力更大……”

第五,收入。大家都以为有钱就更幸福了,实际上研究表明,收入和幸福是低相关。我认为当一个人在非常贫穷的情况下,他的收入提高一点,都会极大地提高幸福感,因为最基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了。然而,当收入到一定的高度,比如说每个月1万、2万以后,收入和基本需求的满足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收入就只是自己银行卡上的一个数字的时候,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拐点。





2. 幸福的高相关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乐观。乐观我们不用特别展开去讲,大家都能理解,一个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于同一个事情,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然幸福感也会不一样。

第二个因素是工作。工作会让人幸福,比如我觉得站上讲台,就很幸福,与孩子们打交道很幸福。也有人可能觉得工作很疲惫,不愿意进教室,不愿意进校门,就想休息,就想放假。

但是我想说,我们平时找工作都叫做“求职”,意味着我们求别人给我们一个职位。为什么要“求”?因为求职以后别人给我们一份薪酬,让我们安生立命,养家糊口,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回报。但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工作能展现我们的才华,让我们产生意义感、价值感,让我们觉得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获得幸福感。所以工作其实是幸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更珍惜我们的工作,珍惜讲台这样一个舞台。

第三个因素是感恩。其实当我们去感恩时代,感恩周围的人,感恩你的家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无形中间就看到了别人对我们的好,觉得世界上所有人对我们是温暖的、友善的、有帮助的。这样我就不会觉得孤独,不会觉得冷漠,然后我就会有意识的去回报这些人,这样的话我们和世界就建立了非常良善的关系。在这种友好的关系中间,我们会觉得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链接感,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



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之道




1. 阳明之乐:心安是乐


我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的时候,有一段话给我特别大的震撼,也让我对古人的幸福有一个特别直观的理解。

这段话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弟子问王阳明说:“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即在大哭的时候,你的乐还在吗?阳明先生就说:“须是大哭一番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意思是老人去世以后,你就一定要哭一场,哭完以后心里就踏实了。

这种痛快后的心安、舒服就是古人认为的乐,不哭的话,憋在肚子里会憋出病来,其实是真的不快乐。所以阳明先生说,“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什么叫乐?王阳明说“此心安处,即是乐也”。古人很少讲“幸福”,我觉得“幸福”是一个现代词,我们更多讲的是“乐”。




3. 真正的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


《大学》一书中有一句话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要让我们本身本质的光明的德性得以彰显的意思,向上提升自己的品德境界和人生的智慧;亲民,就是向善,就是利益他人,造福社会;止于至善,就是因为慈善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不断去追求的过程。我也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

幸福教育:
修身为本、幸福学校、幸福家庭

在这个基础上,基于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我们在开展幸福教育,其实教育就是幸福的,从孔子到孟子都认为教育是幸福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认为孟子所说的“三乐”就是家庭幸福、心安无愧和作为教育事业的乐育英才。

根据《大学》的思想,我们提出了一个幸福教育的模式,叫做一体两翼的幸福教育,一体就是修身为本,两翼就是幸福家庭、幸福学校。《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就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也是安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安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做了不少探索。我觉得幸福这个话题是每个人都很重视的。

这是我们的初心幸福教育之家,2019年7月在贵州成立。我们得出了三点共识,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

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简单说有十项活动。

如果是一个初入门的学校,我们建议的是四项行动,立志为先是前提,读书明理是基础,介绍大家文化是环境介绍,幸福日志是日常的修炼,我们就是围绕着不断向上向善来开展活动,希望在各个方面努力达到一种向上向善的心安。


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本公众号


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新家庭教育研究所(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官方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