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产喜剧,说消失就消失

体娱   2024-07-22 23:22   广东  

你能想象当五条人跟喜剧演员出演一部荒诞喜剧的场景,会是怎么样的吗?


演的即便是反派,塑料袋、弹唱、塑普一样都少不了。



首播就空降豆瓣热榜第一——



消失的大象



监制饶晓志(《无名之辈》),还有人把它称作是剧版《疯狂的石头》。


真有这么好?


一看评论,两极分化严重。


有烂到想打负分的。


也有认为风格怪异,能品出小人物生活寓言的。


很少看到评价差异如此大的喜剧。

而且除了开播第一天热度登顶之后,就整个从榜单消失了。

为什么?

收官之后,Sir才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了整部剧集。

于是很可惜。

在这个充满瑕疵的作品中,很多人都视而不见,那真正的,“消失的大象”。


01

还是要先交代下故事。

《消失的大象》是多线叙事,为了避免观众混乱,这次只讲主线剧情,也就是明线与暗线。

明线的主角张矿(李九霄 饰),是文化演出公司的老板,他只有一个员工,因为拖欠房租被房东追债了好久。


有一天他带大象“灰哥”出席马拉松大赛的时候,突然被冲上来的警察抓去了警局。


他犯了什么罪?

假钞交易。

证据就是他身上的“粉色大象”包包。


但这个包包却是别人硬塞给他的。

因为假钞贩子搞错暗号,这个包包才到了他手里。

但神奇的是,遭遇这个乌龙后,张矿后面想要做的许多事情却变得顺利起来。

随手做了介绍马拉松历史,没有什么方案的PPT就拿下马拉松比赛的总策划。


资产证明还差许多钱,从银行出来后就有放贷公司无条件借给自己50万。


用蒙太奇错位视角拍摄的宣传马拉松活动视频,招募来了5万名运动员报名。


这一切顺利得不像话。

确实不像话。

因为其实这一切都是由暗线的主角志叔(王志文 饰)一手操控的。


志叔明面上是象城温泉酒店的总裁,整个马拉松活动的赞助人。

实际上他是在逃通缉犯,利用印假钞赚的钱,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城商会的会长。


而今,他只要通过一场马拉松比赛进行洗钱,就能完成金蝉脱壳。

但这一切并没有在他的掌握之中。

象城的吉祥物大象“灰哥”消失了。


一同消失的还有他印刷假钞的机器。


这部剧设下的许多疑惑也浮出水面。

大象是怎么消失的?大象这么大,走过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看到它?或是看到它了却没有人上报?

警察愿意花这么多精力追击一个假钞案,却没发现任何假钞案与洗钱案之间的关联,这正常吗?

生活在这个平凡小镇的人们,为什么被这些势力笼罩而不自知?

一个五线的边陲城市怎么有能力办国际性的马拉松比赛?就没有人怀疑过可行性么?

一系列问题引发的荒诞感,让人不寒而栗。


02

在豆瓣的差评里,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看不下去的原因——

方言剧。

但真的如此吗?

不。

就像很多人把《消失的大象》看作是剧版《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也是方言题材,也是多线叙事,也是讽刺寓言,却并未受到如此广泛的质疑,为什么?

说到底。

《消失的大象》其实只是取了此类荒诞作品的形,而并未在乎它的核。

首先是多线叙事。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看多线叙事?

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密集、叙事高效,且有多线交集后的恍然大悟之感,符合当下快节奏的审美潮流。

比如《疯狂的石头》。

影片里为了争夺一块翡翠,有四波人马轮番上阵,在交手中彼此认识,最后交织成一张大网收束,人物的命运在这张大网下滑向难以预料的结局。


多线叙事的每条分线清晰。

保卫科科长在多方势力进攻中保护翡翠,厂长的儿子为了爱情诈取翡翠,窃贼三人组耍小聪明骗取翡翠,国际大盗麦克利用专业手段盗取翡翠……


影片利用人物特性展现的多重反转增加悬疑感的同时也不会让观众混乱,环环相扣,四线齐发方向明确。

所以在当年取得了不小的轰动。

而《消失的大象》呢?

没错,它也是多线叙事,但准确来说,是“拼图式叙事”。

通过每一集追溯一个人过去的故事,带来新一层反转,一直到最后慢慢拼出整个象城众生貌与埋藏底下的阴暗面。

这样有好处。

它可以丰富每个人物的性格,正常面与阴暗面之间的转换皆有情节铺垫。


例如刘明,喝醉前后判若两人的设定,是因为他之前是一个逃学混日子的小混混,把爷爷气病了,从此怀着巨大的愧疚。


没喝酒前就是他就是个怂包,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只有在喝酒之后才会释放自信,甚至不惧跟黑帮大打出手。


但问题是,拼图式叙事也给观众进入故事带来一些困难,因为人物众多,每集铺设内容有限,主线的推进变得很慢。

影响了整部剧的节奏。

导演万力说,他把这部剧当作是电影在做,在前面埋下的线索在结尾达到高潮。

但他忽略了,电视剧不是电影,如果前面没办法吸引人看下去,就很难有人能坚持看到结尾。

没错,本该是高效叙事的多线叙事却变成了极其缓慢的故事推进。

这是很多人没法坚持下去的原因。

而除此之外呢?

人物。

还是拿《疯狂的石头》举例。

电影里黄渤饰演的黑皮,他满身缺点,傻气、口吃、不劳而获。

看起来让人无法共情。

但结果呢?

结尾,他被困下水道多日,好不容易爬出来,饿到不行,用锤子敲下面包店玻璃时,没有观众会谴责他的行为。

这是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为了保命才会做的事情。


即便他身上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品质,也不妨碍观众对他角色的怜爱,相信他的存在就是大部分处于底层小人物的底色,看得到他身上旺盛的生命力。

可这样的状况到了《消失的大象》里,却完全相反。

剧集里的角色塑造虽然丰满。

但观众难以与主角共情。

比如主角张矿,他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物。

张矿的父亲卖粉赚了不少钱,有好几套房,每当张矿需要钱的时候,他都能拿出来帮忙。

张矿作为公司老板,总是异想天开地做大事,被人利用也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有实力,也不愿面对最后被骗的事实。


是他的妄自尊大害了自己。

这样满身缺点的人物,身上并没有太多让观众同情的点。

而真正的小人物,张矿的员工刘明、马戏团演员秋秋,那些被马戏团解散的人、因为马拉松活动不得不收摊的小贩,他们的处境才更加艰难。


刘明和秋秋做直播,被很多网友恶言相向也要忍着委屈,扮上笑脸宣传马拉松活动。


但落到他们身上的笔墨却少之又少。

这导致观众很难代入这个故事,以至于从头到尾都是以“远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些角色。

而并不会沉浸其中。

所以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这是方言剧的锅吗?

表面上的“小众

并不是一个作品不被大众接受的借口。


0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Sir还要特地聊一下这部剧?

其实还是剧集的表达。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很多人即便看完了剧集,也无法理解这个片名到底是啥意思。

没错,表面上看,是一只大象消失了。

但“大象”指的什么?

“消失”又指的什么?

如果你仔细去看,会发现这里其实有着不少可琢磨的地方。

一个很“奇怪”的情节。


作为小城之宝,一只硕大的大象在繁华地带走失了,而在这个走失的过程中,如此体积的动物居然无一人看见,也无一人在意。


人们听到它的呼叫声,也只是淡淡地说:


是灰哥(大象)的嘛



并且一直坚定地认为,它依然在马戏团里。


为什么?


与其说“自欺欺人”,倒不如说,我们对事实本身毫不在意。


我们往往只相信我们认定的“真相”。


而不管,这个所谓的“真相”,究竟是否真的存在。


也正是如此。


剧集设定了一系列看起来相当违和的职业。


比如制造假钞。


在智能手机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开展“假钞事业”?


少之又少。


可在剧集中,假钞是整个故事发展的缘起,也是最重要的元素。



比如马戏团。


现在真的还有人守着马戏团,指望着靠节目表演赚钱吗?


同样很少。


可在剧集里,这不但是重要活动场所,也是故事的核心之一。



甚至我们前面提到的五条人经营的修车铺,光是靠在路上扔钉子扎轮胎招来车子来修车,就能满足温饱?


实际上。


他们却是早已没有什么杀伤力的杀手。


这些设置与“当下”这个词格格不入,它们仿佛是上个世纪的残留势力,是人们记忆中早已消失的行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城里,进行着一场最后的表演。


它们就像房间里的大象。


大部分时候,你视而不见。


但问题是。


在一个舆论引导一切的时代,真真假假,又有谁愿意去分辨吗?


剧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志叔很多年没有见到大象灰哥了,于是想和它合影,可此时大象已经走失了,怎么办?


马戏团的人阴差阳错用注射了迷药的香蕉不小心迷晕了志叔。


并用电脑软件,ps出了一张合照。


志叔信以为真。



这真假,其实无人在意。


想到了什么?


没错,县城。


这两年,县城这个词又火起来了,从那首爆出圈的《工厂》,到《云中有个小卖部》《走走停停》,每个人都在讲述着不同的县城故事。



有人坚信县城青年在迷茫。


有人则羡慕县城生活的松弛。


人们相信着自己想象中的,概念中的县城故事,但问题是,县城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仔细观察,去了解真实的县城模样。


那个真实的县城。


一如剧集里的大象一般,消失了,也无人在意。


这样的真假悖论。


大概也是《消失的大象》,最终想表达的意思。


只是可惜。


当一个作品如果连基本的故事都没做好的时候,再突出的表达,也无法走进观众的内心。

甚至于,无法进入观众的视野。

就像这部剧。

已经收官许多天了,依旧热度寥寥,豆瓣至今尚未开分。

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我们的导演似乎都太过于在意“文以载道”了

以至于连载道的故事,都不再重要。

而这。

在我们内娱的电影圈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消失的大象”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坂元家的小二


Sir电影
爱电影的人,一直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