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往往是这几种人

情感   2024-10-12 22:01   山东  

文 | 实用菌







社交时代,朋友圈成了一扇眺望的窗口。

加上好友关系后,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是翻翻对方的朋友圈,直观了解对方的生活。

有人每日更新几条动态,包括工作思考、生活趣事和个人感悟,朋友圈看上去热闹非凡;

有人隔几天发一条动态,零星几张图片和寥寥几句话,朋友圈看上去平淡质朴、岁月静好;

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从不发任何动态。

朋友圈或是只有一条横线,孤零零躺在那里;或是空空如也,没有任何消息。

那么,这类人究竟在想什么,背后又藏着什么性格特征?


享受独处时光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随时发布朋友圈。

心理学指出,这类人分享欲强,倾诉欲也很强,所以有什么心情都写在脸上,有什么感受都愿意和他人分享。

反之,也有人天生分享欲低,不习惯敞开自己,就喜欢简简单单地生活,安安静静地待着。

对于微博、微信这类社交网络,他们注册账号的出发点,只是偶尔浏览消息和联络朋友,并不打算作为展示自己的平台。

比起热闹,他们更喜欢独处。比起苦乐与共,他们更喜欢甘苦自知。

在一方不大的天地里,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是一份平平淡淡的幸福。

不想暴露隐私

有个朋友刚当妈妈,特别喜欢晒孩子的照片。

外人看来,孩子明明是同一个表情,她也要发满九宫格,说出细微差别。

然而,从某天开始,她就不晒孩子的照片了,甚至直接关闭了朋友圈。

问及原因,她说遇到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变着法子打探孩子的信息和推销各类课程,令她心烦意乱。

尤其是看到网上很多报道,有不法分子循着朋友圈的蛛丝马迹来了解和跟踪孩子,更是令人后怕。

的确,朋友圈在分享生活的同时,也不经意间把隐私暴露出去,如果被有心之人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

有些信息不必非要放在朋友圈,才能传递快乐,约上身边几个朋友,大家当面交流,高效、安心又安全。


减少盲目攀比

有没有发现,如今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精致了?

今天有人晒老公买的花,图案和文字都十分文艺,令人赏心悦目。

明天有人晒自己买的新车,大大的logo放在中间,令人心生艳羡。

起初你还愿意点个赞,表达几句佩服和欣赏。可看得多了,难免在内心里掀起波澜。

为什么她老公就那么好,我家这位却不解风情,愚笨木讷?

为什么他收入就那么高,我的工作却如同鸡肋,工资少得可怜?

有句话说得很好:“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

攀比之心一旦被点燃,随之而来就是怨天尤人和闷闷不乐。一会儿为别人的精彩生活而心绪起伏,一会儿为自己的平凡日子而落寞伤感。

那么,索性关闭朋友圈好了,不炫耀,不攀比。要知道,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质的丰裕,而是内心的富足。

实在太忙了

工作很忙的人,往往没有时间发朋友圈。

他们起早贪黑地忙碌,为了全家能生活无忧,为了自己能事业有成,为了那充满希望的明天。

他们有极强的行动力,一有事情就想立刻完成,即使忙得腿不着地,也在所不惜。

他们有极强的责任心,总是把责任担在肩头,即使累得快要散架,也无怨无尤。

他们还有一份向上的动力,希望通过奋斗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一些选择权。

等到终于闲下来,他们也只是简单刷刷朋友圈,看看别人的动态,而不喜欢自己发朋友圈。


不愿随波逐流

社交网络,真假难辨。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女子展示出名媛形象,或许只是几个人省吃俭用“拼单”而来。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男子大秀爱心,或许只是为了营造暖男形象,欺骗女孩的感情。

看多了太多虚伪与浮夸,选择不发朋友圈,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一份独立与清醒。

这样的人往往成熟稳重,明白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而是活给自己看的。

与其费尽心思经营朋友圈,不如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留一份清净给内心。

与其费尽心思求他人关注,不如抽出时间陪陪家人和朋友,留一份温暖给周围。

不喜欢多余的麻烦

发朋友圈这种事情,可不是一个瞬间就能结束的活动。

有人点赞和评论,自己要回复,本身就怪麻烦的。如果遇到几个人在你的动态下侃大山,那些接连不断的提醒声,会扰你清梦。

并且,要是发圈的时候没注意分组,某个吃喝玩乐的动态被领导看到了,那么,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为了排除掉这些麻烦,就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不发朋友圈。

在他们看来,有发朋友圈的这个时间,拿来看几集连续剧、听几首歌和吃点好吃的,心情一样美滋滋啊。


减少碎片化信息的干扰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过:“数据表明,用户在微信里面花的时间太多了,我很担心。”

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时不时就想看看朋友圈,一看就停不下来。或是忙着点赞和转发,或者沉迷看视频。

时间悄然而逝,等到发现时,早已忘记最初拿起手机要干什么了。

其实,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其他社交平台,很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浅尝辄止,经不起推敲。

太多碎片化的信息,非但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全貌,还会干扰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变得难以专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所以,关闭朋友圈,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整块时间,用来学习和思考。

静下来看看书,听听讲座,和身边人用心交流,慢慢习惯深度思考。

静下来写写日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踏实而安宁。

私密状态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发了一张画作,本是分享喜悦,结果被评论构图比例不佳;
发了一张风景照,本是记录旅行心情,结果被说成在炫耀;
发了自己的糗事,本想求取安慰,结果被无情嘲笑……

久而久之,你发朋友圈的激动心情就被破坏,感觉索然无味。

所以,不如把所有状态都设为“仅自己可见”,以私密状态发感想,免得被人询问和八卦。

在他们看来,朋友圈不是一个交友圈,而是自己的心情自留地。

在这里,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需考虑措辞是否严谨,配图是否精美。取悦自己,比取悦他人更重要。


远离无效社交

有些人发朋友圈,是为了获得他人点赞和关注,从而拓展更广的人脉。

但慢慢发现,大家都很忙,自己用心编辑的朋友圈,没几个人看,更没人点赞。

这时候,失落随之而来。

其实,与其守着手机,等待他人关注和回复,不如多看看生活里好玩的事情,多陪陪家人和朋友。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远离无效社交,选择用心经营好现实生活。

他们明白,真正的友情,不是寄托在网络上的几个点赞,而是在生活里的心灵共振。

真正的人脉,也不是依靠朋友圈的几句评论互动就能搭建,而是先让自己变得优秀,那么好人脉自然就来了。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其实,对待朋友圈的态度,也应该如此。

无论他人的朋友圈是热闹还是冷清,都是对方的权利,我们应该给予尊重。但生活始终是自己的,即使起落沉浮,我们都可以守住内心的从容,活出一份精彩。

在这个微信泛滥的时代,愿大家都能真诚尊重他人的朋友圈,用心经营自己的朋友圈。


心理学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轻松,让我们的内心发现更多的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