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大大
一位学生朋友曾经讲过这样的经历:
她平时对同宿舍的舍友很热心,经常主动帮别人做各种事情,但让她失落的是,舍友们似乎并没有像她期望的那样热心地对待自己,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经常得不到期望的那种回应。
她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对别人那么好,却得不到同样善意的对待。
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感受,我们对一个人失望,并不一定是TA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只是TA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那种方式对待自己。
这种心态在亲密关系中尤为常见。
过节日的时候,爱人没有送自己礼物,或者没有送自己想要的那个礼物,你就会感到失望;心情不好的时候,爱人没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对劲,或者发现了但没有说出自己期望的宽慰话语,你就会感到失望。
对待他人,我们之所以怀有如此多的期望,是因为期望一旦在现实中被回应,被满足,那种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期望不是一般的需求,而是比一般需求更高一点的需求。
如果这样的需求被满足,就证明了一件事:
你在对方的眼里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特殊的一个。
这才是我们在关系当中最想要的,一种被偏爱的感觉。
只有被偏爱,我们才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一种高自尊的感觉。
人人都想要这种高自尊的感觉,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别人有一些比较高的期待。
相同的是,当这种期望落空时,人们都会感到失落,内心受挫。
不同的是,失落之后,多数人会很容易通过心理的调整让自己接纳这种情况,也就是不好受归不好受,但事情过去后这种难受劲儿也会慢慢过去。
但也有少数人失落之后,会困在这种感受中,长时间地难以解脱。
也就是说,他们会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别人,觉得朋友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爱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一旦对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内心就会崩溃,从而激发出激烈的反应。
在他们的意识中,并不把这种期望当成一种理想的、最完美的状态,而是当成一种必须实现的最低标准。
什么样的人会这样想问题呢?
显然,那些低自尊,自己对自己不够认同的人会很强烈的有这种倾向。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缺乏的东西,越格外地想要。
当一个人自己无法认可自己的时候,就会把被认同的渴望转移到关系当中,不管是和朋友在一起也好,还是和爱人在一起也好,就会希望对方尽可能多地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被接纳了,在关系中更有安全感。
就像我们刚开始提到的那位学生朋友的例子。
她就是一个很在乎别人眼光,对他人依赖性很强的一个女孩。
她之所以对别人很热心,总是主动为别人做各种事情,就是期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只有当舍友也这样对待她的时候,她才会在宿舍这个小圈子里有安全感。
但问题是,对她的那些舍友来讲,他们的自尊水平是没有那么低的,因此,他们既不需要过多地讨好别人,以获得更多的认同,也对别人会如何对待自己没有太高的期待。
因此,她们只会以舍友关系的标准来与那位女生相处,而这与那位女生期望的要求是有差距的,于是,在那位女生看来就成为了“不被善待”。
人际关系中的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此,你和一个人产生矛盾,有了隔阂,不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也不一定是对方做错了什么,而只是双方的期待不同,不匹配,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有了很大的差异。
有的人向朋友借钱,朋友没有借,或者只借给了很少的一点钱,于是很生气,觉得这个朋友不够意思。
但是他可能很少想过,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有没有达到足以匹配自己期望的那种密切程度?
很多人在关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有了过高的期待。
当然,还有一点很值得关注的是:
即使你们之间关系很好,很密切,也要允许自己的期望落空。
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期望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它能够被满足最好,但即使不被满足也不意味着是对方的错。
毕竟现实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难处,切不可事事都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期望。这个要求太高,即使是你的父母也无法做到。
所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期望真的很重要。
如果你能懂得,期望被满足只是有时会实现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常态的话,那么在与人相处时,就会少很多不必要的期望,自然也就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