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再内耗的关键:钝感力

情感   2024-10-10 22:01   山东  


文 | 心理菌


生性敏感的人,常会有一种想法:

我要是没那么敏感就好了。

尽管这是中性的特质,也有其好的一面。

但过度敏感,就容易让人想很多,感到心累。

那么,“不敏感”是一种什么特质呢?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在书中写道:

“面对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他将这种能力定义为:钝感力

适度敏感能让人善于观察,但很多时候迟钝一些,会更快乐。


在以前,如果有人评价我们:

“你是一个迟钝的人。”

很少有人会觉得是在夸奖自己。

似乎一个优秀的人,注定是敏锐、细心、洞察力高的。

但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越迟钝的人反而越能发展得更好。

太敏感,成了一种自我消耗、影响发展的阻力。

部门里有一位新来的编辑,是个敏感细腻的女孩。

她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在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同事们上次聚会没有叫我,是不是排斥我了?”
“上一篇选题我主动揽下了,其他人会不会有意见?”
“和领导发消息,我发的表情包好像不太合适……”

明明都是小事,却控制不住自己一遍遍去想。

随即,还会得出一些负面的结论,比如被讨厌了、又做错了、自己真没用等等。

原本没意义的小事,思来想去却成了大烦恼。

本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可大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自我怀疑上,不断消耗自己。

还会为了平息这种负面感觉,去讨好别人或者压抑自己。

反观钝感力高的人,对挫折没那么敏感,更不会沉浸在自责中。

他人的否定,没察觉或是不关心;
工作的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
技不如人?慢慢努力呗……

能忽略眼前的打击,能过滤掉负面的感觉,感受到的就不再是那些尖锐的情绪。

就好比把一颗敏感脆弱的心,打磨得粗糙厚实一些,就能离问题远一些,保持距离。

很多事情或问题,不是非要有个解决不可,越是对抗越是烦恼。


也许有人会觉得,提高钝感力,那不就是别做个敏感的人嘛。

但敏感和钝感力其实并不冲突,前者是性格特质,后者是一种处世的能力。

就像内向的人也可以掌握社交技巧,敏感的人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钝感力。

如果说敏感是透过放大镜看世界,他人的善意恶意、事情的好与坏都被放大了。

那么提高钝感力,便是在我们有负面感觉的时刻,加一个模糊滤镜;

让自己不会纠着一件事不放,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焦虑不安。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由内我们可以调整心态,培养全局意识。

过度敏感的人,往往会习惯性地“精神过滤”。

意思是事情不看整体,而是聚焦在消极负面的细节上。

来个突击提问吧,你简单回忆下昨天,过得如何呢?

有的人,就有可能只注意到不开心的人和事。

那些开心的时刻不是没有,都被忽略或忘记了。

再比如一件事发生了,要思考原因。

有的人就很难客观整体去看待,总是揪着一个点不放,归成自己的责任。

另一半一直不回消息,就会想是不是惹对方不开心了。

其实再简单的事,也可能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离事情远一点,往长远去想。

试想一下,某件事1年后、10年后自己还会在意吗?
和恋人的感情,会因为不回一条消息、吵一句嘴而变质吗?

试着把自己放大了的视角缩回来,透过全局去看待,很多事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次,向外可以改变自己的做法,让自己活得更直接。

有的人就是控制不住乱想,那不如就把自己的想法外化出来。

总是因观察到他人的不开心而不安,那就索性“自私”一点,撇清关系。

就拿那位小编辑的经历来说:

同事聚会不叫自己,不必去猜测为什么,直接问:

“你们昨天玩的好high啊,咋不叫我呢,下次带我一起呗。”

如果对方解释了原因是个误会,那么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退一万步,若真的如自己所想被排斥了,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

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直接告诉自己:

这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并非自己能负责的事。

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都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也只能由自己来解决。

并不是谁看到了,就有必要去哄去关心。

这并非冷漠,而是人只有先照顾好自己了,才有余力去体贴他人,否则就是双向的疲惫。

琐事烦恼无穷无尽,谁能不为小事停留驻足,才能走得更远。

而钝感力就像一个金钟罩,屏蔽掉外界的杂音,和心中的焦虑,能够让我们牢牢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被牵绊一路向前。

俗话说,心大了事就小了。而事小了,人生就顺了。


心理学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轻松,让我们的内心发现更多的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