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自杀率是普通人的15倍,却常被误认为抑郁症

情感   2024-11-02 22:01   山东  
文 | 心理菌


安妮海瑟薇在美剧《摩登爱情》中,饰演一位年轻漂亮、事业成功的律师莱克西。

某天,她早早起床精心打扮,光鲜亮丽地出现在超市,脸上始终挂着自信迷人的笑容。

没一会儿,她偶然撞见令自己心动的男人杰夫,便毫不犹豫地上前搭讪攀谈。

杰夫很快被眼前这个活泼开朗、光芒四射的女孩所吸引了。

两人相谈甚欢,相约晚上共进晚餐。

那天,克莱西斗志昂扬,十分高效地完成了工作。

然而,当她刚踏进家门,那种阳光自信、精神抖擞的状态,一下毫无征兆地消失了。

她无力地摊在地上,倒在床上,无法动弹,甚至忘记了和杰夫的约会。

杰夫来敲门,看见蓬头垢面、无精打采的克莱西,他惊呆了:这还是白天的那个女孩吗?

克莱西强撑着去赴约,脸上却阴云密布,没有一丝笑容。

杰夫以为克莱西其实并不喜欢自己,一度以为被对方“耍”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女孩的身心正被一种精神疾病折磨着、操控着。

它就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别名躁郁症,典型表现就是躁狂、抑郁交替发作,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情绪低落。

但它并非是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这么简单。

患上这种精神疾病的人,在躁狂状态下,往往会觉得身心仿佛开挂一般,精力极其充沛,思维异常活跃,几乎不需要睡眠。

有人说,这种感觉就像是“飞向无垠的苍穹”。

听起来很美妙对不对?

有时它的确像一份老天恩赐的、突如其来的礼物。

因为它能让人由内而外,从思维到行为保持全方位高能量的状态。

有人称其为“天才病”。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期的想象力、创造力明显高于普通人。

他们往往会呈现一种三高状态: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许多著名的艺术家、政治家、诗人等,其实都患有双相障碍。

比如,梵高、达芬奇、海明威、托尔斯泰、贝多芬、玛丽莲梦露、丘吉尔、川端康成、三毛、舒曼、拜伦等等......

在躁狂阶段,才华灵感喷涌而出,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向“我”展开,思维变得流畅,逻辑也异常清晰。

普通人可以举一反三,他们往往能够举一反十。

即使再难的方案、再难构思的文章,只要稍微动动脑就可以高效解决。

自信心、执行力倍增,甚至开始做许多旁人看来不切实际,但自己却踌躇满志的计划。

表达欲成倍增强,平时的社恐小透明,可能会变得十分社牛,即使和不熟的人也能滔滔不绝。有的人会通过画画、写作等创造性行为把头脑中各种新奇、大胆的想法呈现出来。

但迷人的反面,也伴随着危险。

比如,神经元过于活跃,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根本停不下来。这同样会让人感觉非常痛苦。就好像强迫一个人几天不间断地连续工作,明明身心已经十分疲惫,可就是无法休息和入睡。

再比如,行事冲动。

别人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建议,就可能激怒自己;
过度自信,随意向他人许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
不经思考地做决定,花钱大手大脚,甚至一次性花光所有积蓄;
尤其酗酒之后,异常兴奋导致攻击性爆棚,容易作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


有句话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这用来形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再合适不过了。

躁狂过后,过度的身心透支,会让人毫无预兆地跌入谷底,也就是所谓的“抑郁期”。

换句话说,抑郁期就是在为躁狂期“买单”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在书信中描述自己发病时的感觉:

“开始时你的头脑中感觉到它的来临,于是你觉得自己将要发疯,接着你就疯了,对此你心知肚明。之后你感觉你的灵魂正离你而去,于是你竭尽全力地想要留住它。死亡一定就是这个样子,当它来临时我们十分清楚。”

抑郁阶段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三低”状态,即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严重的甚至如行尸走肉一般,根本无法正常社交、工作、生活。

因为他们的能量几乎已经在躁狂期消耗殆尽了。

这种从天堂掉落到无底深渊的落差感,是促使患者采取自残、乃至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在躁狂期,他们把自己看成无所不能的超人;那么抑郁期则恰恰相反,他们常常将自己贬低成一无是处的蠢蛋。

当然,除了自我认知过度低下,他们还会被各种躯体化症状困扰:

比如,记忆力明显减退。想不起上一分钟说过的话,记不得刚刚看过的知识点,忘记领导交代的任务;

再比如,大脑功能严重退化。只要想问题就会觉得头晕、头疼,恶心,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分析事情毫无逻辑,还会出现阅读障碍,一个简单的句子翻来翻去看几遍依然难懂其中含义。

更让人难受的是,心悸、手抖是常态,有时甚至一整天无法下床,即使睡十几个小时还是毫无精力,甚至渐渐模糊梦境和现实。

虽然行走于现实世界,却总有种莫名的不真实感。就好像“人还在,但魂儿丢了”。

而这种抑郁状态,短则持续数天、数周,长则多达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

因此,双向情感障碍也极易被误诊为单向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原则”

因为它会不断地以循环的方式发作,有的人甚至终身难以治愈。

药物治疗是一个方法,但它只能调节人体的某些神经递质,终归治标不治本。

而这个“本”,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尽可能远离诱发病因。

它可能来自于糟糕的原生家庭、繁杂的人际关系、内耗的工作环境等等。要知道,任何时候,“我”一直都拥有对生活的选择权,换一个方向也未尝不可。

其次,学会适度的紧绷和松弛。

尽可能避免让自己陷入极端与极端之间,比如要么让自己忙到癫狂,要么彻底摆烂;要么节食,要么暴饮暴食,这种极端化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躁狂和抑郁的状态中。

还有,多观察记录生活里的“小美好”、“小确幸”,它们会成为对抗抑郁的强心剂。

更重要的是,减少对自己不必要的指责。

停止“我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苛责,对自己温柔一些,耐心一些,包容一些。

把双相障碍当成需要去解决的生命课题,而非洪水猛兽。

直面它,正视它。

哪怕在最脆弱、最绝望的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内心仍旧埋藏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

不要忘了,也许“我”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更不要忘了,脆弱也许是你的软肋,但它也可能是你的出口,不必去抗拒脆弱,要学会拥抱它。

希望每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着寻求出口的人,最终都能领悟到圆满生命的终极奥秘——

接受真实的自我,无论我是谁。

要知道,只要不是完美无缺,便不会土崩瓦解。

学会与之共处,而非执着于战胜。

它未必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请允许一切发生。

其实,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

因为经历过所有的冬天,所以更能欣赏春天。

因为看到人性最善良和丑陋的部分,所以更能了解、关心,忠诚与豁达的价值。

让我们慢慢学会自渡,走过这苦乐参半的一生。


心理学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轻松,让我们的内心发现更多的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