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闻通师父分享达摩祖师东渡的故事,以及重走达摩路中行禅的意义。点击观看
达摩祖师
拜过他,跪过他,念过他,却从来不了解历史上真正的他!
他是谁?中国禅宗始祖——达摩祖师!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上篇
达摩祖师传法过程中,被质疑过、排挤过、诽谤过,又几人知晓?
千里马难寻还是伯乐难遇?达摩祖师找传承人历经怎样的曲折?
今天,继续分享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由广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师主编的《莲开一路》,深入达摩祖师的“人生电影”!
△禅说《达摩祖师传》短视频,10月1日开启的无程之旅,也将带领观影此电影
01
达摩祖师北上传法
达摩祖师在广州传法约三年后辗转中原传播佛教。达摩祖师在中国的活动行程大致是由南向北,活动的区域以洛阳为中心。
据定山寺主持智光法师考证,达摩祖师来到南京后,千岁宝掌法师来南京拜访达摩,他慕达摩之名前来求法。
两人分别时,达摩喊他一声“老闇黎!”千岁宝掌法师应声回头,达摩大笑,法师大悟,并写下名偈:“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
梁武帝惊叹千岁宝掌法师的高寿,请入宫内供养。智光法师据此认为,因为千岁宝掌法师之故,梁武帝才有可能知晓达摩,并与之交往。
△宝掌和尚像
人们熟知的是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与梁武帝的问答。记载这个传说最古的文献应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以《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最为完整,《碧岩录》又把它作为禅宗第一则“颂古”,广为流传,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
达摩祖师与武帝面谈,武帝不能领悟其玄旨,话不投机。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届于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图自《达摩祖师传》
达摩祖师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
《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中记载“菩提达摩……有道育、慧可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
《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
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61岁。
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
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
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
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关于印度禅法的传承世系,在敦煌发现的《历代法宝记》中记载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不若蜜多尊者-僧伽罗叉尊者,共计二十八祖;对中国之禅法传承世系则记为:达摩祖师 --慧可大师-僧璨大师-道信大师一弘忍大师-慧能大师,这样在中国形成了禅门特有的“以心传心”的传法系统。
△图自《达摩祖师传》 在10月1日开启的无程之旅·重走祖师路上,我们还将带领观看这部电影,深入达摩祖师的人生电影!欢迎参与:
达摩祖师禅由于崇尚安心而不着言相,重视修行而不拘形式,从达摩祖师、慧可大师到僧璨大师都是“行无轨辙,动无彰记。法匠潜运,学徒默修” ,因而最初非但未能广传,而且还屡遭排斥、讥谤。
例如慧可大师被“非理屠害”,“几其至死”;僧璨大师遵照慧可大师“宜处深山,未可行化”之教而长期隐遁山中。
这也是现在留下来的有关他们的资料很少,因而难以全面了解早期达摩禅展开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大盛,道信大师在薪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的双峰山安居传法,宣导团体生活,经济上自给自足,弘达摩禅法,创自家宗风。“自人山来30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下徒众达五百余人。
道信大师初创的门风,传至弘忍大师而有进一步的发展。
弘忍大师继承并发展了道信大师宣导的山林佛教的禅风,聚众定居,生产自给,把禅修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农禅并作的精神贯串在信徒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山居独处、禁欲苦行的修禅方式,使达摩宣导的随缘任运的修行观落实到了实际的禅行生活中,中国禅宗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组织形式也初步得以确立。
02
达摩祖师法衣的传承
达摩祖师是承接中印禅法的关键人物,在禅宗的传承中,达摩祖师所留下的袈裟成为信物,代表了禅宗世系的传承,这已广为教俗所认可。
达摩祖师所咐嘱传授衣法历来是严肃认真的。达摩祖师给慧可大师传衣时:“遂传袈裟以为法信,譬如转轮王子,灌其顶者,得七珍宝,绍隆王位。得其衣者,以表法正相承。”
《历代法宝记》记载:“今恶世时,学禅者众,我达摩祖师,遂传袈裟,表其正法,令后学者,有其禀承也。”
自达摩祖师至慧能大师,祖师信衣袈裟嫡嫡相传,对于禅宗世系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自慧能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文明元年(684),武则天废唐睿宗自立,国号为大周。
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敕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二月二十八日,敕使天冠郎中张昌期,往韶州漕溪,请慧能禅师,但禅师托病不出。至万岁通天元年(696),则天又遣使请慧能禅师,禅师再推。
于是,则天请求达摩祖师传信袈裟于内道场供养。慧能禅师依请,即呈袈裟与使人。则天见袈裟甚感喜悦,并于内道场供养。
△武则天及唐中宗李显亲下诏书,迎请惠能入京
翌年七月,则天遣使往资州德纯寺请智诜禅师(609---702),智诜禅师赴京,但由于多病,常思念家乡,不久便奏请返乡,因之在京时因辩论佛法有功,折服了众多印度婆罗门所谓正统的僧人,故而深受武则天敬重。
智诜禅师之奏也因此获准,遂返归故里,临行前武则天厚赐智诜禅师,计有新翻《华严经》一部、弥勒绣像、幡花等,特别重要的是,同时将达摩祖师传信袈裟赐给了智诜禅师,云:“能禅师不来,此上代袈裟,亦奉和上,将归故里,永为供养。”
根据《历代法宝记》的记载,达摩所传袈裟在四川仅仅传递了四代。先由智诜将其传给处寂,再由处寂传无相,无相又传给了无住,但自无住以后便不知去向了。
03
达摩祖师圆寂和只履西归
达摩祖师在嵩山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即禅宗二祖)以后,便离开少林寺去了禹门(今河南洛阳龙门),禅栖在干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端坐而逝。
达摩祖师圆寂后,被葬于熊耳山(位于今河南陕县境内李村乡陡沟村北约一公里处),起塔于定林寺,以作纪念。
△定林寺(后改名为空相寺),又称熊耳山寺。
现如今,定林寺内还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迹,印证了达摩祖师曾在这个地方活动的史实,其中最具说服力的便是是“达摩塔”。
“达摩塔”由积庵法师于东魏元象元年(538)所建,唐大历七年(772)由大唐名将郭子仪奏请代宗皇帝亲书“空观之塔”金字塔额。明代洪武五年(1372)古庭禅师重修。
塔为青砖结构,高七级(12米)。梁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创立禅宗的无量功绩,亲自撰写碑文的《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石碑与唐大中十二年九月(848)永甯县令郭珙所立的“汾阳王置寺表”中都详细记述了空相寺的渊源、寺名、塔额、达摩谥号、圆觉禅师得名经过。
△达摩塔
由于年深日久,风雨驳蚀,《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石碑的一些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多数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据碑文记载:达摩大师圆寂于“梁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536)。圆寂时,“神色无异,颜貌如常”,“门人悲感,号动天地,泣流遍体,伤割五情,如丧考焉,如丧批焉”,“[鸟]兽鸣庭,甘泉顿竭”,“遂营葬于熊耳山麓矣”。
碑文中评价达摩大师是“精灵为骨,阴阳为器”,“不无智通无碍,神符莫测,大之则无外,小之则无内”,“磋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今,悔之恨之”。
歌颂达摩的弟子“奔如云,学如雨,果而少,花儿多,其得意者唯可禅师矣”。
碑文最后称达摩“寿逾天地,化齐日月”,并诗赞曰:“心如琉璃色如雪,大之小之众缘绝,禅河驻流法梁折,劫火焚烧斯不灭。”现存梁武帝亲撰的碑文充分证实了达摩大师圆寂后市葬于洛水之滨的熊耳山。
据《唐史》记载: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当时达摩祖师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达摩祖师说:“西天去!”后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达摩祖师留下只履空棺,定林寺为纪念此事也更名为空相寺。
△空相寺达摩墓
束魏元象元年(538),定林寺传法住持寿庵法师建立“达摩画像碑”。该碑上刻有四句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少林寺碑廊内现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4句话:“达摩入灭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庙全。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均概括了达摩祖师弘法震旦(中国),葬于熊耳的全部经历。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九年面壁”、“只履西归”等神迹使得达摩祖师在中国的经历显得神圣而又神秘,终究难以考证,这或许就是道宣大师在《续高僧传》中描述达摩祖师最后“游化为务不测于终”的原因吧,但这丝毫不影响达摩祖师在中国禅宗历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梁帝尊称达摩祖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达摩祖师的故事在民间更是流传很广,代代相颂。
04
达摩祖师西归与陆上丝绸之路
从汉武帝末年开始,厨宾国与中国通过一条陆路开始通商。
这条路的路程是:
厨宾( Kashmir,今喀什米尔)——陀历(aDrel,今巴基斯坦的奇特拉尔Chitral之南)——悬度山(从塔什库尔干南下至喀布尔河流域的交通要地)——难兜(iGligt,今喀什米尔西北的吉尔吉特)——竭叉(Tashkurghan,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莎车( Yarkand,今新疆莎车县)——皮山(Guma,今新疆皮山县)——于闻(Khotan,今和田)——且末( herhcen,今且末县)——楼兰(LoPnor,罗布泊)——敦煌-肃州-甘州-长安。
这条道路也叫“厨宾·乌弋山离(相当于阿富汗东南部)道”。
从中国经西域到中亚,甚至到印度或地中海的陆路,自汉武帝经营西域以来成为东西交通要道,贸易旅游频繁。
因为这条路上所运输的主要贸易品是丝绸,德国李希多芬( F.VonRiehithofen,1833-1905)就把它称作“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不仅在汉代,这条路后世也被利用,入竺求法的诸高僧,大多遵循这条道路。
《汉书·西域传》所说:这个地带(后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塞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因此,葱岭(今称为帕米尔高原,Pamirs,亦作Pamir)是汉地与西域的分界线。达摩祖师在葱岭显示只履西归的神迹,或许在向中国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致敬,也或许是暗示自己从西方来,也归往西方,在震旦的整个弘法圆满。
05
达摩祖师的后世影响
关于达磨祖师之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考证,古来作为达磨学说流传之诸多着述中,仅《二入四行论》为达磨祖师所亲说。又据《楞伽师资记》“达磨传”中载,达磨祖师的弟子昙林,曾将达磨祖师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另有《释楞伽要义》一卷,二书皆名《达磨论》,颇流行于当时。
刘安世《元城语录解》卷上写到:“佛法到梁弊矣,人皆认着色相。至于武帝为人主,不知治民,至乱天下,岂佛意也。盖佛法只认着色相,则佛法有可灭之理。达摩西来,其说不认色相。若渠不来,佛法之灭久矣。”
李纲《梁溪集》卷一三五:“佛教既入中国,学者滞于名相,不见宗旨,多失大乘,堕于声闻独觉境界。于是达摩西来,教外别传正法眼藏。不假修证,直指心源,见性成佛。”
上述文字均表达了达摩祖师在佛门中的地位及达摩祖师对中国禅法的巨大影响。
中国禅宗由初祖达摩祖师经五世单传而至六祖慧能,创立顿悟法门,禅宗大盛,一跃而成为汉地佛门的主流宗派,影响了上千年的中国文化。
10月1日,
我们将从广州大佛寺出发,
历时35天徒步行至南京达摩古洞,
全程静默,重走祖师之路
想报名的伙伴,请添加微信咨询报名:
长按二维码,了解更多禅说电影最新的活动资讯,一起看电影,悟人生:
(识别二维码了解详情)
内容选自《莲开一路》
编辑:耀智法师
版式:行舟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不妥请及时告知定会妥善处理。
—— 新书推荐 ——
禅说电影
不一样的角度看电影
点个“在看”,分享电影智慧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