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个日夜,寻找那个半世繁华半世僧!

体娱   文化   2024-10-14 21:30   江西  


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2024年农历九月初四


谨以此文纪念弘一法师圆寂82周年


我是在人生最困惑的时候去寻找弘一的。

说来很讽刺,那一年,我正好四十岁。在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16年,走了40多个国家,500多个城市,做了200多个课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了许多地方现象与规律之后,却没有把自己研究明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古老的问题,在生活里以不同方式来质问我,让我不得安宁。

离开职场,离开课题,离开舒适区。

离开了视若生命的职业,以及职业给我的社会定位后,我是谁?

多年来的外在身份和生活方式被猛烈地打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惶惶不可终日。


01

就是在这个时候,重读《弘一大师传》,每天看着封面上的“弘一”:那是1937年的秋天,日军战机在上海的天空狂轰乱炸,他在上海新北门某像馆拍了一张照片:眼神清澈、笃定,笑容慈悲、温暖,就像是一道光,直指人心——他一定是找到了生命答案并且活出了答案——不然怎会有这样的笑容?


一窥弘门深似海,重读传记后就再没有停下来,我迷失在弘一大师的“汪洋大海”里。

那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话剧、音乐剧、歌曲、有声读物、图书、杂志、论文、论著、文献、文集、文创、图片、书法、印章、诗歌、散文、信息的海洋。只要和他有关的任何资料,我都没有理由地喜欢。直到书架被书刊塞满,电子文件数以万计后,我才停止资料的搜集。

整理这些资料时,又发现他是一个文化现象,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李叔同/弘一大师就是一个文化现象。颇有意味的是,自他圆寂后直到今天,这个现象变得越来越突显——佛教界、学术界、文艺界、收藏界、文创界、传媒界以及普罗大众,对他的弘扬与纪念、研究与创造从来没有停止过。

02

他出现在不同城市、寺庙、纪念馆、研究会、高等院校、民间团体里;


出现在各种纪念、各种研讨和各种展览中;


出现在影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雕塑等对他的不断塑造中;


出现在玉石、木头、泥土、金属、头发、针线、面食等文创作品和产品中;


出现在各种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媒体的不断影印中;


出现在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对他自发的传播中……

弘一是谁?
他到底具备什么意义?可以感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芸芸众生?

我大致地梳理了一遍:

对于佛教界,他是复兴律宗的祖师,是持戒修行的象征;


对于学术界,他有诸多研究和阐释的意义;


对于收藏界,他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对于文艺界和文创界,他可以创作和演绎成不同的作品;


对于传媒界,他具有长久的话题性和传播价值;


对于师友后人,他有缅怀和纪念的意义;


对于普罗大众,他具有人生的戏剧性和人格魅力……

法师、居士、学者、作家、诗人、收藏家、演员、书法家、雕塑家、音乐家、画家、篆刻家、设计者、广告人、手艺人、师友后人等等在各自的文章里,用各自的语言——宗教语言、学术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商业语言、生活语言等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弘一大师的意义之所在。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但是,他们都只是手握真相的断片,所有断片都很重要,如果把这些断片整合为一,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意义?
如果有,是什么?
这个意义可以涵盖了如上种种,也是他得以征服不同人群的核心所在。或许,从中可以找到“我是谁”的答案?

弘一大师有独特和复杂的人格,有完整清晰的身路与心路的演变轨迹,这个轨迹在学者前辈们的考证里有详细的标注,这是他留下的生命地图,让我们的寻找变得有迹可寻。
或许,他所有秘密和答案,都敞开在他所走过的每个地方,所留下的每件遗物和所发生过的每段往事里,只有对他孜孜以求的人才会看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找到这个答案,必须以身试法。
那就重走弘一之路,以他为径,寻踪问道。
准备良久,等到大公网特约之后,我终于踏上寻找弘一的旅程。
不同于我以往的任何一次差旅,这是一个人的孤旅,因为寻道之路只能独行,我既是寻访者,是记录者、是摄影师,是研究者,还是日程制定者。

03


当离开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时,我是谁?
上路之后,各种因缘和线索纷至踏来,弘一之路不断延长再延长,断断续续地走了将近两年,直到新冠疫情爆发。
我大致从四个维度去寻找弘一。

其一、寻踪。天津 - 东京 - 青岛 - 上海 - 平湖 - 嘉兴 - 南京 - 庐山 - 杭州 - 富阳 - 绍兴 - 上虞 - 慈溪 - 宁波 - 奉化 - 舟山 - 衢州 - 温州 - 福州 - 永春 - 惠安 - 泉州 - 南安 - 晋江 - 厦门 - 同安 - 漳州。弘一所居之地有20多个城市,100多处地点。每一个地点都承载了他身路与心路的信息。


其二、寻事。每一个地方都有弘学专家和学者,他们做了更加细致的研究,记载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弘一往事,这些往事使他变得血肉丰满起来。


其三、寻物。书法、信札、写经、印章、经书、用物等等,分散储藏在诸多寺庙、博物馆、研究会、高校等机构以及私人藏家手里,这些遗物是他的精神载体。其中,书信原件更是他生命演变最直接的物证。


其四、寻人。见过弘一大师的健在者已是凤毛麟角,我只找到其中8位。其他数百位没有见过,但是和他有着各种因缘,他们分布在不同领域里。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是弘一的延续和活着的载体。有趣的是,大多数人都能从弘一身上某一部分找到他们自己。

一路上风尘仆仆,屡屡不知今夕是何夕。
每个人、每件遗物和每个地方都让我获益良多。但是,我找到答案了吗?
没有。
我再一次地迷失在弘一大师的“汪洋大海”里——上次是资料,这次是人与物。
我再一次重蹈“为学日益”的覆辙:看得越多越好,听得越多越好,走得越多越好,思考越多越好,拍摄越多越好,资料越多越好,找人越多越好……我成了一个置身事外的隔岸观火者。数不清的观点、地点和故事,数不清的史料、遗物和秘密,数不清的修行方法让我不堪重负,行至泉州时,我累倒在旅馆里。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爆发,从武汉开始,席卷了中国。
寻找弘一的旅程暂停,我被迫回到北京,因为所居之楼里发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者,整个小区封闭管理,不让出进。外面的世界已经停滞,内心却停不下来,不能拍摄,不能采访,不能寻找,我陷入了绝望,对这个无常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的绝望。
一个昏昏噩噩的午后,翻开《断食日志》,那是在1916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所写,内容是断食期间的诸多生活细节:饮水、睡眠、活动及每日身体的细微变化,日志中的他是个被各种病痛折磨的中年男人。
这对应了我的疫情心态,心生一念:反正什么都做不了,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不如断食。
当离开维持生命的食物时,我是谁?
我的断食前期只有2天,正期7天,后期2天,一共坚持了11天。
每日细节,不能尽述。饥饿以及对饥饿的执着,恐惧以及对断食的恐惧,远远超过了断食本身的影响,大部份时间里,身体虚弱无力,出汗、胃疼、口臭、失眠、无力追忆过去,无力期待未来,只能关注当下的琐琐碎碎:喝水、排尿,思维慢了,宿便排尽,身体轻了……不走路,不读书,不思考,只静坐,晒太阳,把自己当外物一样观察,看到内心各种情绪,各种念头来了又去,起起伏伏……
复食之后的第一餐只有半碗小米粥,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小米粥的香甜原味,往后几天吃饭咽菜时,亦复如是。复食五日后,下楼散步,阳光灿烂,心无杂念,状态出奇的好。树叶在枝头摇曳,阳光透过树叶照到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影子,美得不可方物,我的眼泪就突然流了下来……
思维暂时止息了,我完全活在了当下……不念过去,不待将来,不患得失,不作分别,不忧不惧,不惑不求……我第一次对那个超越了思维、情绪和欲望的“我”有了感觉,那是一个比自我更深和更大的“我”,只有这个自我死亡后,那个“我”才会活过来……
感觉来了又去,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让我的疫情生活,变得平静而又喜悦。
身心放松,整理资料,百思不解的问题,似乎有了方向。
弘一的意义是什么?
是他活出了生命的本源,他是生命的大师。
那个本源就是他要“弘”的那个“一”。这个“一”是什么?或许,是一种万物合一的境界,是一种个人精神和世界的客体精神相通的状态——要知道梨子之味,就必须亲口一尝——只能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和实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的所证之境,只能遥遥相望,或者各自揣测。好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心灵成长史,他用生命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的。

一个敏感孤僻的天才,一个多情爱美的艺术家,一个风流倜倘的翩翩公子,一个饱读传统诗书的儒生,一个兼取西学的现代留学生,一个狂放不羁的文化革新者,一个满城桃李的严师益友,一个身心皆病的忧郁者,一个不断受挫的完美主义者,一个虔诚的寻道者……因为对美的执着、对无常的恐惧,使他不断寻找生命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地成长与蜕变,在饱受世间无常之苦,求索半生仍未得其解后,终于在佛教里找到生命的出路和归宿,为了自渡与渡人,他放下一切俗务,遁入佛门,持戒苦修。在那个儒家信仰坍塌、意义危机的时代,在大多数人诉诸于外在的社会革命的时代,他特立独行地回到了内心,从艺术走向了宗教,从有我走向了无我,从人性走向了佛性……

他用一已病弱之躯,彰显了生命的尊严和珍贵,给我们展现了物质 - 精神 -灵魂的生命历程,亦或身体 - 心智 - 灵魂的生命次第——这也是现代心理学所描摹的生命需求次第: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归属需要 - 自尊需要 - 求知需要 - 审美需要 - 自我实现需要 - 自我超越需要 - 万物合一。他的生命是一个从低级维度一层一层地成长到高等维度,最后返朴归真的过程——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他洗尽铅华,活成一道光,照亮了无数见过他以及没有见过他的人,与他有关的踪迹和往事,他留下来的写经、信札、书法、著作和遗物,他圈点过的佛教经书等等一切也都散发着余辉。让后来者自发地去研究他、阐释他、演绎他、创作他、纪念他、学习他、践行他……以及寻找他。
我满世界地寻找生命的答案,苦苦求之而不得。当我绝望得放弃寻找,回到当下时,答案反而若隐若现。其实,答案一直都在,是我蒙昧无明,一直在执象而求——弘一大师在他的临终偈语里,早有所示:“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答案无处不在,是春天的花朵,是天上的月亮,是空气中的风,是草丛中的虫……
答案是看不见的“”,也是看得见的万物。答案是合一不二的,是我在寻找弘一的那道光,也是寻找弘一之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件物。答案是寻找的结果,也是寻找的过程,活着的每一个当下就是答案,答案就是我自己!
如果舍本逐末,向外去寻找,永远都找不到,因为这是背道而驰。多年来的科学教育,告诉我答案在别处,物质即答案,物我是二元对立的……如此去寻道,就算走遍了世界,也是徒劳。因为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科学解决不了生命的问题。
我似乎找到了方向,回到内心,在当下安身立命。或许,出世未必出家,生活中有无数条道路可以通往本源。但终归到底都要瓦解这个自我,参究和探索“我是谁”,可以瓦解自我,臣服于更大的“”,也可以瓦解自我,只有自我粉碎了,才能物我合一,获得真正的自由。

不过,这是一趟履险蹈难的艰辛之旅,达到始终如一而不退转的稳定状态,更是需要长期艰苦卓绝的自律与修持。知道不难,做到很难。弘一大师是伟大的,他出家之后,知行合一,踽踽独行,历经冲突与挣扎,直至晚年才达始终如一,我们很难想像近代中国曾经走过这样一个血肉之躯……
这会是数百位受访者的答案吗?

或许不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弘一,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或许又是,现象有一千个,本质只有一个。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用不同的语言和故事试图去阐释和表达同一个的东西。

这篇文章仅仅是寻找弘一之路上我的故事,是我个人对生命之问的回答。然而,他们与弘一大师的故事,他们对生命的回答,才是《寻找弘一》这本图书中的华彩乐章。

向弘一大师致敬,向受访者致敬,向正在受苦,但不放弃的人们致敬。


禅说电影特别开展六城联动

跨时空共观弘一法师传记经典电影《一轮明月》

欢迎扫码报名!


北 京 站

时间:10月19日

扫码咨询详情及报名:


南 京 站

时间:10月18日

扫码咨询详情及报名:


广 州 站

时间:10月20日14:3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413号8楼采墨堂

扫码咨询详情及报名:


上 海 站

时间:10月20日

扫码咨询详情及报名:


成 都 站

时间:10月20日

扫码咨询详情及报名:


武 汉 站

时间:10月19日

扫码咨询详情及报名:


关注公众号,每周好电影不间断,还可以加入禅说电影群,与志同道合者一起看电影悟人生:

(扫码关注公众号)


作者:

易水 

禅说电影群群友

禅修者

旅行疗愈师

资深媒体人

当下是安身立命的支点,一切都从当下出发。
版式:anny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不妥请及时告知定会妥善处理。

——   新书推荐   ——


禅说电影
不一样的角度看电影


点个“在看”,分享电影智慧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与我们共同看见人生电影!


禅说电影
人生如戏,观影悟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