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带娃旅行会感觉很痛苦,不做这3种类型父母,旅途就会变得格外有意义

文摘   2024-11-15 18:08   河南  

记得去年暑假,我跟几个经常结伴旅行的朋友聊天。

当我说起要带孩子去云南玩一圈时,他们集体露出了"你疯了吧"的表情。"

带娃出门那哪是旅游啊,简直就是遭罪

现在的父母在带孩子旅游这件事上,心态都挺复杂的。


01

说到带娃旅游最让人无语的行为,不得不提这三种典型:

第一种就是"打卡强迫症"父母。

在机场我就遇到过一对特别典型的。

两个孩子都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妈妈还在那边滑着手机查攻略。

"这是今年第三个打卡地了,再去三个城市就能凑齐推荐的亲子游目的地啦

听她这么兴奋地说着,我都不忍直视孩子疲惫的小脸

更夸张的是,爸爸居然还在不停给哭闹的孩子拍照,说是要发一个朋友圈

第二种是"麻木不仁"型。

这种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在旅途中的感受,"趁着孩子放假,多带他见见世面"是他们的口头禅。

可实际上,孩子往往对父母眼中的"世面"毫无兴趣。

记得有个爸爸硬要带着5岁的儿子去看丽江古城的建筑,结果孩子只对路边的小狗感兴趣,整整半小时都蹲在那里不肯走。

第三种,干脆就是"躺平派"。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一说带娃出门就直摇头:"带着孩子哪玩得好?在家躺着它不香吗?"

每次看到朋友圈别人晒娃旅游照片,她就一脸嫌弃:"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我可受不了这个累。


02

这3种带娃出行的方式其实是让孩子陪自己旅游,如果换成陪孩子旅行的视角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记得在大理古城,我的儿子突然对一位卖银饰的老奶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是因为那些闪亮的饰品,而是因为老奶奶用白族话跟我们打招呼。

"妈妈,她说的是什么呀?”

就是这个简单的疑问,让我们在那个小摊位前,待了将近一个小时。

老奶奶教授他去数白族话里的数字,他也在学着用当地的方言讲“谢谢”。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文化体验。

在丽江的客栈,因为儿子想看星星,我们在院子里一直坐到深夜。

没想到隔壁房间的小朋友也凑了过来,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孩子,就这样躺在院子里数星星,聊着孩子们的天南地北。

第二天一早,他们还约好一起去吃早餐,俨然成了"异地好友"。

有了这些经历我感觉带孩子旅游的价值并不在于打卡了多少景点,拍了多少美照,而在于那些意料之外的小惊喜。

孩子们往往能从最简单的事物中获得快乐,他们的视角,常常能让我们重新发现旅行的乐趣。


03

当然带娃旅游确实需要调整预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从早逛到晚,也别指望能严格按照行程走。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放慢脚步的契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放慢生活的节奏,用孩子的眼光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有时候我在想,那些觉得带娃旅游是"遭罪"的父母是不是太过在意旅行的"完成度"了?

过分追求景点打卡、美食探店,反而忽略了旅行最珍贵的部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


04

前些天儿子的老师跟我说,在班级里讲旅行经历的时候,他表现得特别自信。

“光把好多地方的特色记得可清楚了,还能说出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呢。最让我觉得惊讶的是,他现在特别乐意跟其他小朋友去交流。”

这难道不是旅行给予孩子最棒的礼物吗?

相较于那些,经过精心策划安排的游学项目,真实的旅行经历,或许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多,促使其成长的契机。

所以带娃旅游到底是不是在"遭罪"?答案也许就在每个家庭的选择里。

如果我们能放下"打卡式旅游"的执念真正享受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或许就能发现,带着孩子旅行,其实是一场双向奇遇。


果果的满天星辰
喜欢看星星也喜欢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