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我在丽江古城的客栈里躺着,楼下的音乐声把我弄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同行的老王发的消息:“走啊酒吧街还没逛完呢!”
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提不起任何的兴致,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旅行会让人更年轻,也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些旅行反而让人更疲惫。关键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怎么去怎么玩。
事情说到这个点,就不得不聊聊现在最常见的三种"耗命"式旅行。
第一种攀比式旅行
"你们去马尔代夫哪个岛?我们住的是某岛最好的水上酒店""西藏自驾我们可是开的可是高配越野车
这类旅行者们比的不是风景有多美、体验有多特别,而是身份标签有多闪亮。为了那些社交平台上的点赞,他们宁愿超支消费,也要住最贵的酒店,打最热门的卡点。
去年冬天,我在三亚碰见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住的是海边最贵的度假酒店,天天都要点餐厅里最贵的菜,还拍好多照片发到朋友圈里。一直到最后一天,我看到男的愁眉苦脸的样子才晓得他们这次旅行是用分期来付账的。
第二种社交式旅行
"来来来,这杯不能不喝"某位永远充满热情的领队总是这样招呼着团里的每个人
最让我崩溃的是那种打着"深度游"旗号的饭局式旅行。白天走马观花逛了几个景点,晚上就坐在餐厅或酒吧里,从晚上八点一直喝到凌晨。第二天顶着宿醉的头痛继续赶行程。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所谓的"美食文化之旅",结果整整五天,每天晚上都在不同的饭局上推杯换盏。团里有个大哥特别能喝,非要拉着大家"感受当地文化"。到第三天,已经有两个团友因为身体扛不住提前返程了。
这种旅行回来后,不仅没有收获,反而还要花上好几天才能恢复元气。说是旅行,其实跟躺在ICU里没什么两样。
第三种打卡式旅行
"今天上午圆明园,下午故宫,晚上还要赶去什么胡同小酒馆"只是听着旅行社的行程安排我就感觉到累。
有趣的是,这种赶场子式的旅行,在40-50岁中也格外流行。一个80后的女生跟我分享她的云南之旅:"大理古城20分钟,洱海公园半小时,接下来赶去双廊拍照。"她边说边翻着手机里的照片,"你看,我都拍到网红同款了
但我更在意的是她眼下明显的黑眼圈。这哪里是在旅行,分明是在用生命打卡。
回想起我之前跟随的一个旅行团,导游拿着小旗子,像赶鸭子一样把我们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手机里都存满了照片,但问起具体的景点细节,却都只记得在哪里拍了照,在哪里打了卡。
真正让我感动的旅行体验,往往来自那些计划之外的小惊喜。
比如在某个小镇的街角遇到一位艺术家,看他现场画一幅画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或是在乡间小路上迷了路,意外发现一片美丽的向日葵田;又或者是在当地的市集上,被一位老奶奶热情地塞了一个自己烤的馕饼.
回想起我最难忘的旅行体验,反而是那些节奏舒缓的日子。在湖边的小镇住上三五天,早上随着阳光醒来,中午在咖啡馆里看书,傍晚沿着湖边散步。没有刻意追逐的景点,也不必讨好任何人的朋友圈。
真正的旅行,应该是一次生命的延展,而不是消耗。它让我们暂时逃离原有的生活轨道,用更轻松的心态去感受世界,去发现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就像那个深夜的丽江,最终我选择关掉手机,听着远处逐渐安静下来的古城,慢慢入睡。第二天清晨,当我站在雪山之巅,看着朝阳从云海中升起时,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风景。
旅行有的时候可以延展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也可以消耗我们的生命,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对待旅行这件事。
你们认为呢?
【声明】:文章均由所见所闻加入个人观点撰写,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勿过分解读。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人物侵权等,请及时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修改完善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