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25亿建古城,游客日均不到20人,为啥大部分古城都长一个样?

文摘   2024-11-21 17:54   河南  

最近张家界大雍古城“日均不到20人”的新闻引发了热议。25亿元投资打造的仿古城,如今却门可罗雀,店铺紧闭。这已不是个例,而是折射出当下文旅产业的普遍困境。

说实话这些年走过太多所谓的"古城",有时候站在某个仿古牌坊前,我都分不清自己是在云南还是山东。

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外加几条“特色小吃街”,仿佛皆从同一个模具里倒出。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古城的宣传语也惊人相似:要么是"千年古都",要么是"文化传承",可实际走进去,能记住的往往只有街边售卖的同质化商品。

"现在的古城都不够真诚"一位从事文旅规划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这样感叹。

确实为了追求所谓的"古韵",很多地方不惜重金打造仿古建筑群,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这里凭什么吸引游客


01

我常跟朋友开玩笑说:"你闭着眼睛走进一座新建的古城,睁开眼睛后,基本猜不出自己在哪个省份。"这种千城一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文旅项目的路径依赖:只要看到别人成功,就想着照搬照抄

记得去年在一个旅游交流会上,有位业内人士说了句实在话:"现在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度挖掘。"这话戳中了痛点。

很多地方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投资硬件设施来实现快速变现,却忽视了文化积淀这个最重要的软实力


02

以丽江古城作例子,它能成功,不光是因为那些古老的建筑,还因为深深融入当地的纳西文化。正是这种鲜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能切实地体会到,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

但当其他地方看到丽江的成功后,却只学到了表面的"古城+客栈+酒吧"的模式却没领会到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的历史名城,反而不太热衷于去搞仿古项目。像西安苏州洛阳这样的城市,几乎不需要特意去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因为历史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到城市的血脉之中。街巷间的老店,以及市井中的烟火气,都是最好的“活教材”。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地方为了赶建古城,甚至不惜拆掉真正有年代感的老建筑,代之以崭新的仿古建筑。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正是当前文旅项目最大的误区吗?


03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地方把建设古城当成了创收工具,而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宁可投入巨资打造一个空壳子,也不愿意花时间沉淀文化内涵。

回顾那些获得成功的事例,全都是在敬重历史文脉的情况下进行开发的。

像平遥古城,就是在好好保护现有的古建筑的前提之下,让传统民居又重新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游客来到这儿,不但能观赏到古建筑,还能深切地感受到纯正的晋商文化。


04

对于那些没有深厚历史沉淀的地方,与其生硬地将古城模式直接照搬过来,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怎样去发掘本地所独具的特色。

或许是一种带有特点的产业,或许是一段饱含独特风情的历史故事,抑或是极具魅力的自然景观。重要的是,得准确地找到自身的优势,而非盲目地效仿别人。

文旅项目的核心,归根结底是要回答好"为什么游客要来这里"的问题。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好,这样再多的投资,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就像现在那些冷清的仿古街,终究会被时间遗忘在角落里,成为一个个昂贵的教训。

你们认为呢?

【声明】:文章均由所见所闻加入个人观点撰写,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勿过分解读。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人物侵权等,请及时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修改完善或删除

果果的满天星辰
喜欢看星星也喜欢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