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档案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民生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重要凭证,直接关系14亿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民生档案价值,更好赋能群众美好生活。应从识势、取势、聚势三个层面,系统优化实践路径,切实推动民生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
识势:把握民生需求,构建“三全”服务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构建高质量民生档案服务体系,需找准发力点。
一是构建“全方位”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也给当前完善民生档案服务带来深刻启示。应把这一理念深度融入工作中,积极构建全龄友好、包容发展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特别是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以全龄阶段群众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将政策的刚性与服务的柔性深度融合,贯穿民生档案管理各环节,形成既规范严谨又温暖包容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提升民生档案的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
二是构建“全周期”民生档案服务体系。民生档案覆盖全生命周期,贯穿出生、教育、就业、婚姻、置业、养老等阶段。出生医学证明、户籍档案、学籍档案、就业(失业)登记档案、婚姻档案、养老保险档案、病历档案等,都是民生保障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凭证。因此,应尝试探索“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一人一档”实现全流程档案服务规范化、数字化和便捷化。如,浙江湖州通过协调对接卫健、民政、教育、公积金、人社、医保、自然资源等涉民单位,重点推动解决婚姻、不动产、社保、公积金、土地确权等重点民生电子档案进馆难题,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覆盖面和精准度,也为高效解决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是构建“全覆盖”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将服务延伸至基层一线,搭建覆盖全国的民生档案服务网络,切实满足基层群众的查档用档需求,是发挥民生档案价值的关键之举。如,江苏昆山市档案馆构建了市、镇、村三级查档服务体系,实现镇村两级查档点建设全覆盖,不仅极大方便基层群众,也增强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应进一步完善民生档案服务向基层延伸机制,将更加便捷普惠的档案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取势:优化档案管理,合理提升服务效能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在民生档案工作中,应始终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推动档案工作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全面提升民生档案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效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支撑。
一方面,要主动作为,以精准、高效的民生档案服务回应群众关切。把民生档案工作作为加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战略举措,通过科学管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党和政府公信力、保障改革发展大局、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实践中,上海市档案部门通过深挖馆藏资源、优化查档流程、打破馆际限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实现民生档案“全市通办”,不仅大大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还有效解决群众“跨区查档”难题,体现了精准服务和高效治理的结合,成为民生档案工作主动作为、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范例。
另一方面,理性推进,合理规划民生档案工作任务与服务目标。根据资源和能力条件合理规划民生档案工作任务,不仅是面对资源和能力约束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民生需求刚性增长规律的理性选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各地积极探索民生档案服务的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一网通办”“异地查档”“馆际合作”等高效服务机制,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档案服务特色品牌,如“北京通”“粤省事”“浙里办”“随申办”“豫事办”“渝快办”等。未来,可结合实际,深化完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在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中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聚势:心系“民之所向”,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档案作为服务民生、保障权益的重要载体,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向”,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充分发挥民生档案在服务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维护群众权益中的独特优势和基础作用。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档案事业的政治特性、政治功能,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群众所期所盼,找准定位、主动作为。通过挖掘档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档案利用,积极助力各项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档案力量,切实展现档案担当。
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紧扣为民服务这一核心任务,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深化服务创新,推动“一网通办”“异地查档”等服务机制的普及和完善。积极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对接民政、教育、医保等民生领域,形成跨领域档案共享机制,提升档案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实际作用。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服务意识,以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作者:加小双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子桐系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
✦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2日 总第4220期 第三版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