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唠个嗑:为啥说宫崎骏不会被AI取代?

教育   2024-10-24 19:03   重庆  




近年来,人工智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好莱坞的编剧和演员都很担忧,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他们在电影行业所能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甚至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吉卜力工作室(一家日本动画工作室,由宫崎骏和他的同事一起创建)的制片人铃木敏夫(ToshioSuzuki)则认为,艺术性才是作品的生命,只有依赖创作者本身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你赞同这个说法吗?

你认为AI会不会取代

宫崎骏这样的动画大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

 宫崎骏和他的动画王国。








宫崎骏和他的工作室



《幽灵公主》1997年问世以来,宫崎骏几乎每完成一部影片,都会萌生退休的想法,但对动画的热爱总让他重新开始创作,在完成《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后也是一样。


《幽灵公主》海报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海报


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他能否继续编织令人沉醉的梦幻世界,以及没有他的带领,由他主导创建的吉卜力工作室能否继续经营下去,都是未知的。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于1985年,标识为《龙猫》中的卡通形象


宫崎骏认为,吉卜力工作室和他一起隐退更可能发生,而且他对此十分坦然。2013年,《梦想与疯狂的王国》这部聚焦于宫崎骏及其团队的纪录片上映。片中,宫崎骏谈到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未来:


“工作室注定会解散……担忧无益,事物的逝去无法避免。”


无论未来如何,在过去45年间,宫崎骏已经为观众创作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精彩故事。


比如《千与千寻》通过主人公千寻的一系列奇幻冒险,探讨了成长的意义及人性的复杂。其中千寻“名字”被剥夺的情节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迷失自我、丢掉初心的一种隐喻。


《千与千寻》中的画面





宫崎骏怎样制作

动画电影?



过去的20多年里,大多数美国动画电影都是通过3D技术制作而成的,而宫崎骏及其工作室则不同,他们制作动画的方式更传统——每幅图画都是手工绘制的。


电影的放映速度是每秒24帧(每秒匀速播放24张图像)。在动画电影发展的早期,美国艺术家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温莎·麦凯(Windsor McKay)、弗莱舍兄弟(The Fleischer brothers)等在创作动画作品时,十分注重画面的流畅性。


迪士尼和米老鼠


因此,他们在对最复杂的场景进行动画处理时,会采用“一拍一”技法,也就是每帧对应一幅图画,每秒播放24幅不同的图画。其余画面则采用“一拍二”技法,也就是每两帧对应一幅图画,每秒播放12幅不同的图画。


在日本动画的发展初期,较多作品是在电视上播放的动画连续剧,而不是动画电影。为了节约成本,创作者常采用“有限动画”技术。


有限动画会高度简化动作,常使用“一拍三”或“一拍四”技法,也就是每秒播放8张或6张不同的图画。比如,一个动作本来需要24张图画,才能将所有动作细节流畅地表现出来,而有限动画只采用8张图画来概括整个动作过程。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画面极不流畅。


因此,为了弥补场景中动作的缺失,日本动画常使用镜头技巧及其他技术。例如,在表现人物对话时,仅单独绘制人物嘴巴的变化,而不绘制人物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这样便能节约成本,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制作更激动人心的动作画面。


宫崎骏的动画制作生涯也始于动画连续剧,但他逐渐意识到,制作成本和时间都高度受限的电视动画,并不能满足他对动画的追求。因此,1984年,他在独立执导自己的第二部动画电影《风之谷》时,采用了高品质的全动画制作,也就是用大量的图画完整描绘出动作的变化过程。


《风之谷》海报


宫崎骏对动画中动作的真实感有独到的见解。尽管他创作的角色仍然拥有日本动画中常见的大眼睛和夸张的表情,但通过一系列细节描绘,这些角色更生动了。比如《千与千寻》的主人公千寻,她穿鞋的方式十分常见,就像我们身边熟悉的某一个人。


《千与千寻》海报


另外,环境细节也有助于增加虚构事物的真实性。在宫崎骏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龙猫》中也能发现这种技巧。《龙猫》中的公交车站场景就刻画得非常真实。


《龙猫》海报





你认为宫崎骏的电影会被AI取代吗?

欢迎来评论区和好奇家族一起唠嗑!


*除杂志已有配图外,文中图片来源:豆瓣


好奇号
《好奇号》官方公众号。《好奇号》是一本少儿全科通识读物,为6-12岁孩子提供高品质的阅读材料,涵盖科学、技术、自然、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