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检查!
你有没有跷二郎腿?
天下人苦二郎腿久矣!
为什么听了一万种跷二郎腿的危害,
我们还是忍不住一坐下就把腿叠起来?
很可能是因为,
这样真的很爽 🤷♀️……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跷二郎腿这么爽呢?
二郎腿
真的能放松!
人们或坐或躺时,感到轻松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重心位置,二是支撑面积。
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人就越容易感到舒适。俗话说“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就是这个道理。
而人在坐着的时候,身体主要靠坐骨支撑身体。这时,跷起二郎腿,增加了一条腿的支撑面积,身体就会感到更轻松了 👌🏻
另外,我们坐下时总是习惯性去找可以支撑身体的椅背、靠垫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仅如此,跷二郎腿还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身体的重心,改变身体的受力点,缓解保持一个姿势带来的不适感。
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时间坐在椅子 🪑 上的人来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会让身体僵硬和疲倦,而跷二郎腿能够使身体微微倾斜,减轻臀部和腰部的压力。
例如,在办公室工作 👩🏻💻 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跷起二郎腿,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在长时间的坐姿中找到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
@番茄小薯
不仅如此,当人们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时,部分腿部肌肉能得到放松。这也会让身体感到更舒适。
比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腿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跷二郎腿可以让腿部的一些主要肌肉群,如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暂时得到休息,缓解肌肉疲劳感。
股四头肌示意图
除了生理因素,喜欢跷二郎腿可能还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原因。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跷二郎腿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熟悉感。而当人们处于熟悉的状态时,会感到更加放松和舒适。
因此,有些人在紧张的场合或者面对陌生人时,会不自觉地跷起二郎腿,这其实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通过这种熟悉的动作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
二郎腿
到底有什么危害?
说完好处,我们说说跷二郎腿的坏处。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二郎腿有关的危害就会登上热搜🔍。跷个二郎腿真的有这么大危害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在跷二郎腿时,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
跷二郎腿时,一条腿搭上另一条腿,重心也会随之偏移,导致骨盆旋转,身体也会不自觉倾向一侧。
一侧肌肉被“压缩”,另一侧肌肉被“过度拉伸”。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单侧腰肌劳损”。腰酸背痛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再严重一点,两侧肌肉由于长期受力不平衡,会变得一边强一边弱。而肌肉的一大作用就是维持关节的正常形态,帮助身体保持平衡 ⚖️
失衡的肌肉就像不对等的天平两端,很容易导致人体骨盆倾斜、脊椎侧弯、肩膀倾斜等。
脊柱侧弯
那两条腿换着跷呢?
别说,你还真别说——确实比一直单侧跷二郎腿要强!💪🏻
原因很简单,交替使用两条腿可以减少某一部位肌肉的持续紧张,有助于预防肌肉不平衡。
@琳大宝(痘痘版)
不过,如果每次跷二郎腿的时间过长,仍然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 🩸 受限,特别是在已经有静脉曲张或其他循环系统疾病的人群中。
因此,与其在座位上扭成麻花,不如在休息时多起来走动走动 🚶🏻♀️ ,缓解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引起的不适。
@打工人普普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短暂的休息和轻度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提高学习 ✍🏻 或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力 💡
二郎腿为什么叫
“二郎腿”?
话说回来,你想过二郎腿为什么叫“二郎腿”吗?“二郎”到底是哪个二郎?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中,这个称呼来自传说中神通广大的二郎神。“二郎腿” 就是二郎神的招牌动作,也就是坐下时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面的姿势。
四川川王庙正殿上所塑二郎神像,以及都江堰二王庙旧时的二郎神像,都是这个姿势。
都江堰二王庙内所供奉的二郎神像(图中所示为修缮后的版本,二郎神不再翘着二郎腿。)
但二郎神为什么又会喜欢这个姿势呢?
二郎神的原型通常被认为是李冰的二儿子李二郎,他协助父亲 “凿离堆”,立下大功,死后被封为“二郎神”。
相传大禹治洪水时,长期在潮湿环境下劳作,一条腿患病僵死。
大禹画像
夏禹治水图
因此大禹无法像常人一样行走,而是一脚高一脚低。坐下时,大禹则会把病腿跷起,帮助身体保持平衡。
据说,李二郎对大禹崇拜有加,不仅在治水技艺上学习大禹,在日常生活中也模仿大禹的言行举止,坐下休息时也会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面,这种坐姿便被称为“二郎腿”。
尽管这些说法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跷二郎腿”一定不是现代人的专属爱好。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知道“二郎腿”用英文怎么说的吗?
参考资料
[1] 李远国,田苗苗.论巴蜀地区的川主、二郎信仰[J].中华文化论坛,2012,(06):68-75.
[2] 郑彭.跷二郎腿易致骨盆歪斜[J].健康向导,2020,26(01):44-45.
[3] 何双庆,黄愉涵,万祥林.视觉显示终端工作中长期跷二郎腿坐姿对身体姿态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运动生物力学分会).中国山东省日照市,2022:175-176.DOI:10.26914/c.cnkihy.2022.009291.
*除特别标注外,文中图片来源为:Wikipedia、小红书(具体作者详见图片下方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