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 | 泰伯第八⑧

文摘   2024-12-02 06:01  




讲述人 | 虚空先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句话是孔夫子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次第,也是我们修身的次第。这句话有它时代的背景,更适合那个时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的顺序。


兴于《诗》,兴就是开始的意思,开始于《诗经》。《诗经》有几个特点,第一,简单易懂。我们现在看《诗经》觉得很难,但那个时候的人们看上去它是简单易懂的。


第二个特点,来自于民间的传唱。那个时候是用来唱的,所以唱的,就更容易传播,人们在听到这些唱,这些诵,就可以了解到民间的一些人情,了解到赞美的一些词语。


第三个特点也最重要,都是美好的。《论语》讲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的内容都是描写那些美好的、纯真的,思想都是无邪的、纯净的、干净的。


为什么要兴于《诗》呢?因为它简单美好,一个人经常学习美好的东西,会让我们的心性变得纯净、变得美好,会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美好、变得纯净,并且诗词它读上去很美。


我们在学习《论语》,学习《大学》,学习《中庸》的时候,会很多地方引用《诗经》。即使我们不了解那句话背后到底在讲什么,但是不影响它的美。


比如《诗经》当中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比如《论语》当中所引用的《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能我们不太理解在讲什么,但是听上去就是美好的,就是干净的。所以我们去学习《诗经》,学习美好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心性、思维都可以变得美好。


立于《礼》,这个“立”是立身之根本,在那个时候不学礼是无以立的。因为礼讲得很详细,告诉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行为举止。一个人行住坐卧,在祭祀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见长辈的时候,在为政的时候,都有详细的礼仪规范,这是外在的礼仪,外在的行为。


内在呢,我们不止一次地讲过,礼的内在核心是仁、是德。所以一个人只有学习了礼,内在是有仁德的,外在的行为是有规范的,是有尺度的,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才可以去从政,才可以去经商。


成于乐,最后这个成,要有所成就,要成在“乐”上。为什么呢?“乐”它是修身养性的,一个人开始学《诗经》,开始学美好的东西,去观察美好的事物,让自己的心性和思维方式是美好的,接下来立于《礼》。


内在是有仁德的,外在的行为是有规范的,是有尺度的。有了美好,有了仁德,有了行为规范,接下来成于“乐”,用“乐”来修身养性,当我们在成就“乐”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成就自己,成物,成事以后自然达到成己。


那么成于乐,就是我们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态度,我们把这件事情做好了,自己也就会有所成就。刚才我们讲过,这句话它有它时代的背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学习从《诗经》开始,因为它代表着美好,我们要接受美好的思想,观察美好的事物,让自己的内心变得美好,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无邪,变得纯净。接下来内在修仁德,外在懂礼仪。最后成于乐,用乐来修身养性,成就自己。


再延伸到现在我们这个时候,兴于《诗》,我们现在不光可以兴于《诗》,因为那个时候所学的知识和文化有限,所以兴于《诗》。我们现在可以兴于一切美好的事物。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时候诗、礼、乐可以发生变化了,我们可以兴于任何东西,但是不变的是里面那个道。比如说兴于《诗》,不变的是我们要开始于那些美好的事情。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去学习,你让他学习美好的事物。你看我们现在,小孩子看的书、看的动画,你会发现动物也可以说话,甚至花花草草也可以说话,但是它讲的话一定都是向上的、向善的、都是美好的纯真的。


所以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就要懂得让他去学习那些美好的事情,不要去学习那些怪力乱神的事情,不要让他去看那些暴力的东西,对于孩子的心灵和心性的培养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只要是美好的东西,我们都可以从它开始。比如说学文,我们可以让他去背《三字经》,去背《弟子规》,去背《千字文》,这都是美好的。虽然他可能读不懂,就好像我们读《诗经》一样,听上去、读起来,也有助于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美好。


那个时候讲立于《礼》,我们现在立于德才兼备,我们内在是要有德行,这个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外在我们就要有才了。那个时候要讲礼,这个时候我们虽然也在讲礼,但是不像那个时候礼仪那么繁琐,规范那么细致。


我们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是德才兼备,内在要有德行,要有仁爱之心,外在要有才,这个才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说某方面的才艺,比如说我们的才华,比如说科学知识,比如说某一项技能,这都是我们的才。


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内在的德,再加上自己外在的才华和技能,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立足于天地之间。那个时候讲成于乐,同样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成于的事情很多。


因为那个时候,孔夫子教学生的是六艺,在这六艺当中,乐是更容易修身养性的。我们到了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用很多兴趣爱好来修身养性。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书法来修身养性,我们可以用画画来修身养性,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修身养性。


当我们认真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在成事、在成物,同时也是在成己。比如说我们写字,比如说我们画画,当我们把这个字写好了,把这个画画好了,这是在成物。这个物成了,我们自己也就得到了成就,所以我们和物之间是相互成就的。


我们再往生活当中举例:比如说我们也可以成于花,我们养花可不可以修身养性?同样可以的。我们把各种花养好了,我们的性情从中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再往生活化一点,我们养孩子可不可以修身养性呢?可以,并且这个比养花更难。


当我们认真地把孩子培养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样子,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从中也就修身养性了?所以成就孩子的同时,也就是在成就自己。


我们再往事业上讲也一样的,我们可以成于事业,我们把事业做好的同时,这是在成事,在成物。同时事业是不是也就成就了我们?我们从这件事情当中,就让自己修身养性,且有所成就。


我们也可以成于工作,我在工作当中可不可以养性?当我认真地、负责任地把这件工作做好的时候,这件工作成了,我们在成物,在成事,同时也就在成就自己的心性。


当我们认真地做一件事情,让那件事情有所成就,自然我们自己也就有所成就,只不过成于乐更简单。我们现在来讲成于写字,成于画画更简单。为什么这么讲呢?


什么人都可以去做,说我自己闲来无事,我就可以练字,它没有那么多的条件,只不过我可能写的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高的天赋,但不影响我在其中修身养性。


比如说养孩子,这个就需要很多外在的条件,前提是我们得有这个孩子。


比如说我们想成于事业,前提我们得有这个事业;做教育、做老师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有很多外在的客观因素和条件。但是我们成于乐,成于写字,成于画画,成于养花,这种生活中的爱好没有那么高的标准。


我们听到这里,每个人就要去体会了,就要去寻找了,在生活当中找一个自己有兴趣的,自己爱好的事情,去让自己修身养性。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次第,开始于美好,立于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成于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来验证我们过去所学的那些美好,和验证我们自己内在的仁德和外在的才华。


比如说我们能养好花,那也是内在有仁德的体现,内在没有仁爱,不爱护花花草草的时候,没有才华,不用正确的方法,即使养花也养不成;我们做事业同样如此,去做这个事业,如果没有仁德,如果内心缺乏美好,外在缺乏方法,缺乏技能,同样这个事情也成不了。


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圣贤文化,我们现在学习修身之道,我们就可以兴于《论语》,立于仁德,成于事情。我们去学习《论语》,《论语》是美好的,当我们不停地学习《论语》的思维,就会让我们内心变得美好,然后立于仁德。


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停地学习《论语》来自修,让自己内在有仁德,同时提升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才能,提升我们的技能,懂得做事的方法。


成于事情,我们内心美好了,内在有仁德了,外在有方法和技能了,从哪里去实践呢?我们当下正在做什么事情,就拿那件事情来成就自己,来成物,来成事。


比如说我在家带孩子,同样因为我学习了《论语》,让我内心变得美好。因为我们学习了《论语》的思维用来修正自己,让自己内在有仁德,外在有方法,有才华。教育好这个孩子,让他成才,同时,我的所学也在这里有所成就,这个过程就是在修身养性。同样,兴于《论语》,立于仁德,成于事业,成于工作,让自己成物、成事,最后自然而然就达到成己。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每日直播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抖音

快手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


虚空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