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 述而第七㉝-㉞

文摘   2024-11-15 06:01   山东  




讲述人 | 虚空先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若圣与则吾岂敢?”孔夫子说:“如果谈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我是不敢担这两个字的。”不自诩,没有圣人会说自己是圣人的,没有一个仁人会说自己是仁人的,这都是不自诩的一种态度。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善良的人,不会讲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到处去讲我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我怎么敢当呢?


所以圣和仁,他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他是一个至高的境界。越是达到了这样境界的人,本身就是谦逊的,本身就知道,道之博大,道之高深。所以不敢语圣,不敢语仁自居。


“自伐者无功”,我们越是自我标榜,自我夸奖的时候反而无功劳,反而无功德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孔子总是在讲自己是圣人,自己是仁人,别人就会觉得,这个人的修为也不过如此。所以越是境界高的人,越觉得自己并没有去做什么。


我们去看整个述而篇,孔子一直都在说,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只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只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只是这些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看似他是一种谦虚,实则不是,这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我们越是学习圣贤的文化,越是懂得修身以后,就会发现我们的性情当中越是不自伐,不自我标榜,不自我夸奖。


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和顺的,是没有任何的期盼的,因为我们知道,道是广博,知道谦逊是为人之根本。所以我们愿意更多地去帮助他人,反而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


在工作当中我们愿意努力地去做好事情,反而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是和顺的。我们接下来再看,重点来了,孔夫子说:讲到圣与仁,我怎么敢当?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就是不过,不过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如此而已。重点在这里了,圣与仁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为之不厌。为什么?为圣为仁,求圣求仁,并且不厌倦。


圣人去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仁人去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心中的圣人、仁人:唐尧、舜帝,文王、周公。孔夫子是不是在看这些人在做什么,那么孔夫子就去做什么。


周公定礼乐,完备礼乐的制度,那么孔夫子就去推行礼乐;唐尧讲仁、讲让,孔夫子就去推行仁,推行让;舜帝讲孝,用一生来践行孝字,所以孔夫子就去推行孝道。圣人做什么,孔子就去做什么。


我们今天学习了儒家文化同样的,其实很简单,我们就看圣人去做什么,我们跟随着“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如此而已”。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我们在生活当中往往只求果,但是忘记了过程。


这里告诉我们,仁人和圣人,他是果,那个果是求不来的。我们更不能自诩,更不能自伐,如此离道将越来越远。但是我们不要果,我们可以去做那个过程,为之不厌的过程,我们把过程做好的时候,果自然而然就会呈现。


孔夫子不以圣人自居,不以仁人自居,但是他“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仅此而已。可是我们后人把他称为万圣师表。因为他的过程做到了,结果就呈现出来了。故而《中庸》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


在生活当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用去求果,也不用去求位,当我们把过程为之不厌的时候,果和位自然可以得到。举个例子:说我们学习想要那个学位,不用去求果,求那个果只会让我们痛苦。


我们只需要努力精进地去学习,你的学习越好,学位自然而然就来了;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职位,不用去求。当我们努力地为之不厌,把过程做好的时候,职位自然就来了。


社会当中的地位也是如此的,我们不用去求地位,我们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我们帮助了更多的人,我们是有威信的,别人是尊重我们的,你的地位自然就出来了,如此而已,多么简单的事情。接下来孔夫子的弟子讲了一句话。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不来,做不到的。我们反过来讲,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应该做到的。我们再来看整个这句话,孔夫子说:“仁和圣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如此而已。”


我只是努力地做一个躬行君子,去践行圣人、仁人之道,而从未求果。这个时候公西华说了:“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不来,做不到的地方。”所以看看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如此?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应该去做的事情。


无论任何事情我们不要求果,求那个位置。我们只要把那个过程做好了,果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我们说想要成圣、成贤,成为一个君子,也很简单,不用求,不用天天想着我要成为一个圣人,我要成为一个仁人,我要成为一个君子,我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不需要。


我们只需要回到当下,“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可以了。圣人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君子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仁人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善良的人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你自然就成为一个善良之人。


我们看看心中的偶像,我们那个标杆,他在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他。所以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该去学习的,该去践行的,如此而已。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疾病:这两个字通常放在一起的时候,表示病比较重。有一次孔夫子得了重病。“子路请祷”:子路开始请求祷告。“子曰:有诸?”


这句话有多重的含义,有这回事吗?有用吗?为何要请祷?有什么样的作用?你看都是这两个字。“子路对曰:有之”。子路说:有的,确实是做了这件事情。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子路对老师的感情,老师得了重病,子路他肯定是很焦急的。


人在焦急的情况下,是不是能想到什么就会去做?我先不管它有用还是没有作用,我能想到的我一定努力地去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夫子的豁达:有这件事情吗?你做这个事情有用吗?


子路说:有的。不光说有的,我们这里看子路开始引用古人的经典和话语了,来说明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我们先讲一下《诔》文,《诔》文是祈祷之时所作的文。这个文,是要把这一个人一生所做的功德,所做的功绩写在上面,写在上面可以祈求天地神明,转祸为福。


说你看我的老师孔子,这一生做过了多少有功德的事情,多少有功绩的事情,希望可以保佑他,让他度过这次的疾病可以转为福。


《诔》曰:说诔文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祷尔于上下神祇”。尔:是你的意思。上为天下为地。神祇:天上的神称为神,地上的神称为祇。所以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我向天地神明为你祈祷。


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夫子听子路如此讲,说了一句话:“如果这样说的话,我早都已经在祈祷了。”讲完了。


这句话非常的重要,为什么?之前我们学习《论语》讲过一句话,孔夫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你做了不合道,不合德,不合于天地鬼神之道的事情,这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你祈祷也是没有用的。我们这里再来看对子路所讲的话:如果祈祷有用的话,我早都在祈祷了。为何呢?我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合于道,合于德的,合于天地的,他怎么会降祸、降罪于我呢?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我做的事情是不合于德,不合于道的,不合于天地之规律的,祈祷又有什么作用?所以孔子在告诉子路,你祈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就好比说我们现在总讲一句话,临阵磨枪。说我们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事情的时候,我们再去祈祷,我们再去向外求,已经晚了不管用的。


所以我们这里看到了孔夫子的坦然,为何坦然?是因为自己没做过亏心的事情,有什么不坦然的呢?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有什么可以求的吗?完全没有。


现在回头再看看,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当我们修行一段时间,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反而我们是可以坦然面对的。


因为我们自己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心中的道,无愧于心中的德,无愧于心中的诚,我们有什么担心的?话说回来你去担心,不停地向外求,他不会产生任何的作用。


丘之祷久矣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平时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已经是在祈祷了,福德是自己修来的,不是求来的。我们求天地降福于我们是没有作用的,如果天地之道还有偏私,还会因为你的求就去降福,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平时我们祈祷的方式很简单,我们只要去修身,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做合于道,合于德的事情,就是在祈祷。所以孔夫子讲我早都已经在祈祷了,他指的是自己的行为是端正的,是自律的,做的事情都是合于道的,如此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不需要向外求,也不需要求天地神明,我们只需要求自己,让自己合于天地神明之道就可以了,然后我们对天地神明是保持敬畏之心的,但是并无所求。我们去想一想在生活当中,当我们无所求的时候,你就会很坦然。


想一想如果我们是有所求呢?你求天地降福,是不是内心就会变得很忐忑?变得很焦虑?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想恳求他人,为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内心就会变得很忐忑,就会变得患得患失。


所以要想保持一个君子之风范,我们平时行的正,我们合于道,合于德,我们永远都是坦荡的,都是光明的,无所畏惧。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每日直播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抖音

快手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


虚空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