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彭如 , 盟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隆回县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投稿邮箱:1464575955@qq.com,
手机与微信同号:13973926461
《隆回文史》栏目
一个值得铭记的乡贤——罗崇尧
易立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隆回乡贤罗崇尧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据《罗氏宗谱》记载:“崇尧,县丞,字青云,号湘浦,清同治十一年辛未七月廿二酉时生,民国廿三年甲戌四月廿四日未时殁,寿六十三。”生平行状全无,现结合《彭述之回忆录》《隆回县教育志》《隆回县金石桥镇志》《金石桥镇教育志》《隆回六中校志》,对乡贤罗崇尧做一简单勾勒。
一 、争取办学 长期斗争
罗崇尧品学兼优,善于团结,敢于任事。科举制度1906年被废除之后,有识之士,兴办新学。但隆中镇(管辖四区,即原来的一二三四都)的魏氏权贵们把控资源,宣统二年(1910年),隆中镇创办第一高小,处处为难其它几区发展。
隆中镇第二区的高小不是偶然创办的,而是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斗争的一方是隆中镇的罗崇尧为代表的具有进步倾向的一批绅士,另一方是著名的魏氏家族的那些权贵们。魏氏权贵们不满足于自己所在的第一区的主人,他们还要在第二区施展其决定性的影响,除了获得主宰地位,还要获得在整个镇的行政权,因为他们掌管着行政区域的政府所在地,就不惜任何代价反对对其“既得权力”进行重新审议,尤其是剥夺其财政來源的一次对公共教育体系进行的改革。
罗崇尧及其友人们早在清朝覆灭前就已发起此役,他们毫不惧怕,直上武汉在两湖副都督面前告状,矛头直指魏氏家族的头目们的傀儡。
1908年,金桥人刘心田,华溪人罗崇尧,李子坳陈尧华等人商议在高洲茗水桥创办一所高级小学,即隆中镇二区高小,历经千辛万苦,学校于1912年正式招生。办学斗争,此消彼长,民国一宣布成立,罗崇尧等人就急忙对魏氏家族的头目们列举许多罪证。但是,魏氏家族的头目们借“二次革命”被镇压后的复辟机会来重振旗鼓。只是到了1916年袁世凯死后的夏末,魏氏家族的头目们不得不让位于罗崇尧,让他当上第二区的“团长”,这件事本身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二、打造金石桥
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在长沙及本省其他几个城市看到半机械化的小企业遍地开花,购买两三台机器,开办一个日常消费品的小工,这无疑已成为湖南开明的年轻名流的一种潮流。1912年罗崇尧在长沙弄到一台织布机与一台缝纫机后,开办了一个袜厂。
隆回二区有个地方叫土桥,1912年夏,土桥一带下了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把原简陋的土桥冲跨了。1912年冬,刘心田、罗崇尧、陈尧华、李铁崖等为首,在原地方提高数米,新建一条宽大的木板桥亭。该桥亭横跨云溪游,桥中砌了两个用巨石砌成棱角形的桥墩,全长33米、宽7米的桥面上,竖有14扇木架,桥亭上面盖青瓦,桥亭中间的两边都设有固定的板凳,供过往行人休息的。桥亭的北方装了三间房,中间一间是圣帝殿,在给关公塑像时,马过桥名儒陈世藩路过此地,以“唯公大义贯金石,此地为何曰土桥”点醒当地群众,此后此桥得名“金石桥”。
为了解决当地地碾米的困难,罗崇尧、刘心田等人改河引水,把学堂坪里几棺祖坟改到坟山里,修好碾子铺,解决了人们用手脚推磨舂米之苦。
三、与彭述之交往
1912年底,彭述之在长沙读书时,晚间或周日常去跟大人聊会儿天的那座邵陽地区会馆大楼的一位住户,一位来自日后在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隆中地区第二区的罗崇尧,一位长我二十余岁而且很有教养的人,他当时在长沙开办了一个袜厂。
1916年10月底,一台轿子停在隆回望云山山坳一座废弃寺庙的庭院前,一位四十余岁的男士走出来。他是彭述之的朋友,见到彭述之,直呼彭的名字。此人叫陈潭言,他对彭说,罗崇尧已任命为隆中地区的“团长”,罗能做出决定把这个区的“义学”转变为现代的小学。罗请彭述之出山教书,每年的薪水一百大洋,还享受以下待遇:每天免费三餐,饭菜极其丰富多样;住宿、浆洗、照明免费;暑假、新年来回铜锣村的轿子免费。由罗崇尧操盘,找到一位邵东的姓张的当校长,陈潭言教语文,彭述之叫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罗崇尧虽然不是校长,但在学校的事务管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罗崇尧从不住校,因他的家离学校不远,但经常出席学校的文学讨论与比试,并担任评委。罗崇尧、张校长、陈潭言和彭述之组成的文学爱好者小核心自然自然吸引了一批隆中镇第二区的绅士们,他们曾在各自的时代获得过秀才或举人头衔,他们常来学校看望老师,同时邀老师去他们家作客。很快地,二区高小突然就不仅是教育改良的策源地,还成了文化生活小规模复兴的中心。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918年春,罗崇尧无意之中透露,他认识的一个湖南人最近在安徽被任命为安庆县县长,已招呼他去那边做事。他是带着轻松的心情与同事道别的。
1918年4月起,罗崇尧定时给彭述之从安徽寄来报纸,它们是《时报》或《申报》,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流行的报纸,这些报纸寄到时,虽然与事件发生已相隔一两个月,但建立起了彭与外界的联系,为彭开启了一扇睁眼看世界的窗户。
四、办女校 留下传奇故事
1923年,刘心田、罗崇尧、陈尧华等发起筹办女子高小,1924年5月,成立宝庆十六区区立女子高级小学筹备处,6月,罗崇尧请宝庆劝学所将第九区女子高级小学报告转呈县署申请湖南教育厅备案,印发捐册,开始筹备。8月,根据县参议会决定,呈准县属照令提充都、甲、寺产,作为常委经费,同时向区内富裕户分募学租及建筑费用。
金桥刘心田是邵阳县第九区团防局长,李子坳陈尧华(清秀才),多年的私塾老师,殷实户。华溪的罗从尧,县丞,家大业大,热心公益。这三个人是隆中乡有名之士,号称“隆中三雄”。他们多次商议:要在一、二、三都合办女子学校。为了把这个学校办到大元垴(现隆回县第六中学校址),又和中西一个有名人物李铁崖商量。地址确定以后,罗、刘、陈三人去一、二、三都殷实户家中捐款、捐田地。有一次,罗崇尧、刘心田、陈尧华,还有田凤屺(有武功)四人至匡家铺彭章生家捐款,当天正是彭章生六十大寿之期,已开席吃饭了,办酒席的工作人员,把他们带到客厅,说:“请你们坐下休息,现在已开席了,还要开第二次的,我们要到外面去招待一下几个叫花子……”捐款的人心里火了,说:“我们不吃你们的饭,我们是为办女子学校来捐款的。把你们的章老爷喊出来,捐了钱我们就走。”彭章生出来了,急急忙忙用毛笔写了捐大洋十元,签了名就走了。捐款人员用那支毛笔在“十”字上加了一撇,变成了捐大洋“千”元。刘心田在第二天就去邵阳教育局登记捐款数目,并在县办的报纸上表扬彭章生,“隆回三都彭章生先生对办女校认识好,并极力支持,捐巨款大洋壹仟元……”为了这一千元,彭章生卖了几百担谷田,家庭渐渐穷了。于是他儿子彭钟博、彭钟武等买了几支枪,当了土匪,后来发展到百把人枪,曾三次到罗、刘、陈家报仇,由于事先有人报信,才没有酿成事故。
1927年春,女校正式招生开班。
罗崇尧生财有道,持家有方,他相中了白马庙的一方宝地,在白马庙建房,把华溪的家搬了过来。
《罗氏宗谱》记载罗崇尧配李氏,生子二,忠定殇,忠卓,女二,长适张希望良,次适陈乐中。继配,殷氏,生殁未详。
一代风云人物,给社会留下一笔笔丰厚的财物,供后世观瞻、凭吊。
2024年11月2日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易立军,教师,中国屈原学会会员。
作者往期精彩作品链接:
投稿须知:
1.《九龙回首>>公众号只发原创文学作品,拒绝一稿两投, 作者来稿文责自负,文章原则上不作修改,请作者认真撰稿。
2. 出刊后,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概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3. 作品一经发表,第二天晚上八点一次性发赞赏稿酬, 作者占打赏总额的三分之二,赏金十元以下恕不支付。
4. 投稿形式:标题十作者姓名或笔名十正文十作者近照十作者简介十内文配图,谢谢您的支持。
敬请关注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