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彭如 , 盟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隆回县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投稿邮箱:1464575955@qq.com,
手机与微信同号:13973926461
《亲情在线》栏目
湘行散记(散文)
蒋厚辉
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春分刚过的某一天,天气刚刚转暖,46岁的蒋贵幅经过几个月的踌躇不决,现在终于下定决心,舍弃了私塾先生的职业和苦苦哀求泪流满面的年迈父母,着一身盖过膝盖的长衫,戴一顶圆圆的瓜皮缎帽,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一根椆木扁担挑着一副箩筐,一头是简单的行李,另一头是刚满3岁的儿子蒋全彬,一家四口从湖南宝庆府新化县永宁三都朴塘之藕塘出发,沿着一条向西的官道正式踏上滇贵的谋生旅程。同行的还有两个中年妇人。40岁上下年纪的彭氏是蒋贵幅的第一个妻子,没有生育儿女;30岁左右的王氏是蒋贵幅的第二个妻子,是箩筐里蒋全彬的母亲。就是从这一天起,这一家四口再也没有回到过他们的出生地湖南藕塘排上村。他们沿着这条叫做普安道的入滇古道经辰沅、凯里、贵阳、安顺、普安到云南富源、曲靖、会泽、进入东川又经发者、联合、入转龙进乌蒙。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饥寒交迫的旅途,最后落脚在漫山遍野都是箭竹的轿子山下一个叫织笪厂的偏僻山村里。蒋贵幅靠他在湖南老家掌握的毛竹造纸工艺,就此艰难创业,白手起家。据他的墓碑记载,他在这里安家定居一年半以后,“苦得半架槽梓”。从此后就以这个叫做“槽梓”的产业为生,在这里生息繁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蒋氏后人,这个叫蒋贵幅的人就是我的始迁先祖。织笪厂这个地方就是我今天的居住地叫上大凹的小村子。据《蒋氏族谱》第七修八卷232页记载的这个地名,经过考证出来;民国前清末叫织笪厂,民国初年起叫新田,1950年解放后叫上大凹。从1831年先祖蒋贵幅来到上大凹落脚,他从湖南带来的土法造纸槽梓工艺就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1982年底,经历了151年,整整一个半世纪,靠这个产业养育了蒋氏七代子孙300多后人。
贵幅祖公和王氏祖母的坟墓就在上大凹村前离我们老屋200米远的一块平地里,这块坟地后来叫做大坟坛,还葬有他的儿子蒋全科和孙子蒋周绪。祖公和祖母的坟墓并排在一起,立有高大墓碑,刻有碑记铭文。我从几岁时的孩提时代的模糊记忆到现在的几十年间,这两尊高大的墓碑一直挺立,虽然经过了160多年的风吹日晒,仍然没有丝毫的位移改变和陈旧感。这高大挺立的墓碑一直成为我心目中特别威严的某种象征。
今年3月湖南之行,得到老家长辈定明满满赠送的《荣四公文史集》一册(荣四公同宗联谊会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据该书第338页记述,有贵幅“道光时徙云南”几个字的记录。从这几个字对应续修族谱上的有关文字分析,得出祖公于1831年到1833年之间由湘入滇,距今有192年左右。
祖公生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时,终于咸丰戊午年八月十八日,终年73岁。于光绪九年十一月立碑,在他逝世25年以后子孙们才给他和王氏祖母同时立碑。祖公灵位和祖母王氏灵位现保存于老家上大凹一个堂兄厚和家,2022年6月24日在考证祖先灵位时才被我找到证实,至今已保管了166年。
公元1987年2月7日,我参加在乌蒙老树多村召开的解放后第一次蒋氏族会,那年我22岁,在幸福乡当文书。当天中午,同去的长兄厚啟和厚泳查找到《三径堂蒋氏续修族谱》(1843年版)源房卷第93、94页有“鸾房信祚公派下住排上”和记有贵幅祖公为富营公三子,全彬公为贵幅祖公长子的文字以及次子全科的婚配及出生年月(用毛笔红纸张贴上去)。那时才晓得我们先祖的名字叫蒋贵幅。而确定贵幅祖公为先祖的依据是上大凹贵幅祖公的墓碑刻有全彬的名字才确定的,贵幅祖公的墓碑上却没有“贵幅”二字,只刻有“皇亲例赠谥擬温厚先公府君讳群昭蒋老大人之墓”。其实,只是当时我们都不懂祖公是有字的,“群昭”二字就是祖公的字。从那一天起,我晓得了先祖贵幅的源头在湖南,也晓得我们的先祖就在那厚厚的十大本《三径堂蒋氏续修族谱》上有确凿记录。
直到1988年秋,父亲传能和叔父传富牵头,由贵幅祖公二儿子全科的全部后人按人头出资,为贵幅祖公以下的两辈祖父祖母立花岗石墓碑六尊。当时父亲67岁,叔父65岁。从此以后,三辈先祖的生卒年月在墓碑上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从1988年为先祖立碑直到2005年父亲逝世以前的十七年间,他每一年都要在我面前有意无意叨念一两回,“唉!只要找到湖南老家在哪里就心落了!只要找到湖南老家在哪里就心落了!哪一天才会实现呢?”可谁知道过去代代相传的老家是湖南新化县的排上,现在的新化县根本没有这个地名。父亲一直到逝世前他都不知道我们老家在湖南哪个地方,这是父辈以上三辈人一直没法了却的心愿。
2006年3月,我从乡镇调到县级部门工作,那时网络已经开始普及,可以在网上查找和搜索资料。记得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先是在网上查找湖南新化排上,未果后又联系新化县政协文史委和新化县民政局,但都没有找到湖南老家的真实地名。直到2019年7月,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
经过乌蒙碑根村的中学教师传侯满满等长辈加入有关微信寻亲群的搜寻,终于找到了湖南老家的亲房。2019年7月11日中午,湖南藕塘的宗亲昌灼、定明、传睦,盛平、德卿一行5人在传侯等人的接引下,从昆明赶到乌蒙老树多族谱保管处昌斗家访亲。我从老家上大凹赶往老树多参与接待。当我把族谱上有我们一支的文字记录拿给湖南老家的盛平兄看时,他说,你的亲房就在我家隔壁,只隔几十米,等我把电话挂通你直接和你的亲房蒋德远通话。电话接通后,我把祖先的名字一一告诉给德远,并全部得到证实。几辈人渴望知晓的祖源地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藕塘村排上村小组。从贵幅祖公由湘入滇将近两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些漂泊在外蒋氏七代人的游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地,找到了自己的亲房。从这一天起,我开始着手寻根祭祖的前期准备工作。
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必须把1843年续修的《蒋氏续修族谱》制作成影印本保存并送一部分回湖南老家。这套浸透着藕塘先祖加齐公等先祖心血和汗水的大书,首修从1801年开始,远稽近考,搜罗刊厥,到1803年完工。纂修的有加有、增纯、富节、富醇、富常5人。创修卷首是八开大纸,手工书写,共122页,从欧体。至1843年有57位先祖参与,修成续修谱。自万三郎发新宁至升授公卜居军营里蒋家,自十六代联宗合谱,主修仍是加齐公。整部书活字印刷,刻印镶盘。版式为大8开版,每套共10本,共印82套。分卷首1本,梦祥房1本,继才2本,源房2本,显房4本,分给从千一郎起以下十三房,各房保管套数不一,有多有少,卷首本有专页详录。
根据父亲在世时的回忆,成书95年后的1926年末,同是来自湖南朴塘藕塘的转龙乌蒙蒋、罗、彭、马姓的湖广人家族代表相约结伴徒步到祖籍地续谱,同时也把各姓之前的族谱各自揹运一套回云南老家。到1927年1月5日蒋氏族谱运到转龙白木卡马家,当晚马家生下一个女婴,遂起名马寿谱。到2022年我主持的这一次影印,这一套蒋氏续谱由湘入滇已经85年。如果从1843年续修成书算起,也有180年。
2021年8月9日,我带着大女儿蒋德璇前往老树多蒋昌斗家商量借族谱带回上大凹拍照。历时半个月的拍照工作圆满完成后,形成了1250多幅电子版双页照片原始版,按单页成书算,接近2500页。又经过照片处理、修整、排版制作、多次审校到印刷几道繁杂工序,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影印成书。
2022年10月2日,在禄劝转龙平安福农耕文化园会议大厅,40多名蒋氏族人代表齐聚一堂隆重举行72套大16开本《蒋氏续修族谱(影印本)》成书仪式。当天下午,我从倘甸邮政所及时向湖南老家的蒋氏宗族代表蒋定明满满寄出四套代表禄劝所有存书者捐赠的《蒋氏续修族谱(影印本)》,使这套浸透着180年前编纂先祖和今天我个人心血与汗水的影印版本谱书在时隔近一个世纪后,带着蒋氏先祖后人对先祖的感恩之情跨过千山万水回归祖源地。
2023年清明前,湖南老家藕塘亲房盛平、德远来电盛邀我到祖源地参加祭祖,因新冠后遗症影响,一直不能成行。到了2024年的3月,持续了3年的新冠疫情过去了一年多,加上我多年的病体也逐步康复好转,于是和两位长兄商量后,准备到湖南老家祭祖访亲。在成行之前,我提前到上大凹老坟坛祖公祖母墓旁小心翼翼取一袋土,装进红布袋放进揹包里;再用轿子山矿泉水瓶装两瓶上大凹老家的竹根水,又用小女儿蒋德锐的军用水壶装了一壶村里自酿的烧酒,取一担云南手工制作的黄色宣纸,最后带上自己名下存有的6套续修谱影印本。我要用云南上大凹的纸钱、水土和烧酒来祭奠先祖贵幅祖公的父母和其他世祖,要把贵幅祖公坟上的土带去撒在他的父母富营祖公和萧氏祖母的坟墓上,让他们父子母子在相隔192年后在另一个世界相聚。
春分刚过第二天的3月21日,我和退休教师大哥、退休工人二哥、侄儿德俊、德松一家伯侄5人早上8点驾车从寻甸的倘甸镇出发,上高速公路一路向东驶往湖南老家方向。我们带着七代蒋氏族人的心愿正式踏上百年归乡认祖归宗的千里路途。
选择自驾车的原因是为了要间接感受祖公在192年前用一个多月步行千里的艰辛和承受山遥路远的恶劣条件最后坚韧不拔来到云南的过程。一路高速,在云南境内有200多公里,过了胜境关进入贵州地界,从这里行车500多公里后即将进入湖南怀化地界,根据导航显示,离目的地藕塘还有400多公里的路程。时间到了下午6点多,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接近黄昏。这时接到盛平打来电话询问到哪里了,我告诉他再行车100多公里就到湖南怀化境内了,我们计划到怀化住一晚,明早再赶往藕塘。盛平说要我们不要去怀化住,最多再辛苦三个小时就到隆回了,家里正在为我们准备接待晚餐。他马上从藕塘驾车到隆回县城高速公路出口等我们。德俊和德松哥俩一路轮换着开,到了晚上9点多,下了隆回高速路口,盛平已经在那里等了两个多小时。在他的接引下,我们又走了40多公里的县道终于在10点前赶到藕塘老家。这一天我们用了14个小时的时间,跨越三个省,行车1100多公里,实现了朝发夕至一天到达的地域跨越。
到达老家藕塘村口,贵幅公弟兄的贵宗,贵庆,贵遇三支头的后裔代表十几人打着电筒早早在村口迎候我们,并在德远家门口写了欢迎大红纸贴,从院口就铺了红地毯到堂屋。见到亲人的这一刻,我们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贵幅祖公离家192年后,有了国家的富强、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使得他的世孙终于踏上了曾经生养他的土地和他的亲房相聚了。
次日清晨,亲房德远领着我们看了贵幅祖公的先祖信祚公300多年前盖的至今还留下的一间残破老屋,又看了贵幅祖公曾经住过的老屋的地基,到村子周边看了藕塘村的村貌。
中午10点,隆回县蒋氏家族理事会在离藕塘村不远的大观村委会活动场所进行换届选举,德远把我们拉到那里和参加会议的族长、定明满满、传睦满满见面。趁他们开会的时间,我们远眺西面满山翠竹的九龙山,导航经过岩口镇政府的膝头岭到九龙山背后的马家庄去寻找古法手工抄纸的老作坊。当看到漫山遍野的毛竹,一幅先祖用来谋生的抄纸工艺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展现开来。经过询问当地村民,在马家庄已经多年没有手工抄纸的老作坊了,我们只有驾车返回来路。才上车就接到定明满满的电话,要我们回大观吃中饭。
家族理事会选举结束后,中饭时,100多人满满当当十二桌,大家热列欢迎我们回来祭祖访亲,举杯敬酒,畅叙亲情,气氛浓厚热烈。午餐后,定明满满打听到黄金洞的盛斌,说九龙山腹地黄金洞茶略里之黑坑尚有一个作坊。在他的引领下,安排了两辆轿车带着我们往黄金洞进发。陪我们前往的亲人有70岁的退休教师传睦满满,盛斌老弟,德卿老师、德远老侄,一路都是定明满满为我们介绍和讲解。
大约行车半小时后来到茶略里桥边,徒步攀爬约三里山路,再下坡走约八百米的羊肠小道,见到附近原来的房子早已人去屋空,仅存两个小房子,一个抄纸坊,一个晒纸坯屋。沟深林密,溪水潺潺,屋内光线暗淡,只有一个70多岁的老师傅在抄纸。屋外三四个料子凼,空空如也。但大家还是很兴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师傅也现场演示,积极配合。我们又到坯屋里,火候正恰到好处,晒纸师傅有条不紊地晒上去,到那边又揭下来齐好。但发觉现在纸张的规格越来越小,价位却越来越高,问了才得知已经要900元一担了。我说,即使再贵也要买一担,用老家的纸运回云南,一为收藏,二也可以用老家的纸钱祭奠始迁祖贵幅公。很久没有这么翻山越岭了,大家个个热汗淋漓,虽然劳累,但都快乐着。
从黄金洞返回驱车到星塘村委会,参观久负盛名的星塘彭氏祠堂。定明满满介绍说,清道光二十九年,彭氏族人在九龙山下星塘村建起了这座彭氏宗祠。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描朱画彩,大气恢宏,礼义森严。1991年彭氏宗祠被列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隆回宗祠文化的代表性建筑。1999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兼《中国文物报》总编辑、社长的彭卿云先生返回星塘故里题联一副,更为雕梁画栋的彭氏宗祠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着驱车来到坐落在星塘东南面半山腰的开通寺。该寺建于宋宝佑年间,是朴塘、藕塘一带最悠久的历史文物。定明满满说,当地最有名望的老人陈玉昌为保护该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惜前年腊月走了。祖师殿还有点原汁原味,大门上“永镇禅堂”四个字若隐若现。殿前四方碑立于明嘉靖十三年,蒋姓兴爵、兴玺后人都捐资塑造圣像,万风、万瑶、万琥、万豹也塑雍内壁。我们兴致勃勃听讲,连连感叹老家人文底蕴的厚重。
再向前走500米,就是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朴塘桥。朴塘桥是当地的一部史诗。朴塘桥的建造历程,有明朝开通寺僧众披袈裟扛着木头参与;有民国绅士袁友三、刘承汉捐银钱;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农民群众挑着石灰水泥出工出力。那些逝去的一个个历史场面似乎在争相诉说朴塘桥的历史,演绎着朴塘桥的动人故事。定明满满饶有兴致地说,我们津津有味的听。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明媚的阳光,和畅的春风,坐在风雨桥的凉板上,我们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过了朴塘桥不远,到了红鸭坪村,这里是云南寻甸联合乡大湾村富舒公的祖籍地,村子呈三星伴月的风水格局,有小桥流水,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浑然天成。我在这里驻足很久,照相留念。
再往前走就到了曲水湾,河边的老枫树绽放着新绿芽。树分两大枝干,一枝虬劲有力,向上挺立;另一枝横卧水面,婀娜多姿。步行100米左右,下面的石板路直通当地书香门第蒋昌球家,蒋昌球曾是湖南省外贸厅党委书记,小儿子在康奈尔大学读MBA。昌球弟弟昌洪也是湖南有名的企业家,家资颇丰。
前面不远就是坳上新屋里。才到村口,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老屋映入眼帘,这就是怀嵩楼。我问定明满满是不是怀念高嵩公之意。他解释说,从前与之对称的还有望岳楼。“怀嵩”“望岳”,说明主人志存高远,雄才大略。这是我地最好的风水屋场,近前一字文案,案台上是椭圆形水塘,聚财纳气,再前是弯弯的曲水河,至此地势平缓,九曲十弯,后面玉山如屏,喻示主人雍容华贵,是以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蒋子玉老爷,蒋作奎、蒋济轩、蒋松瞻、蒋松麟、蒋熙斋,今之蒋昌平等人才济济。古砖上有烧制的年份,有烧砖师傅的名字,山檐上还有很多壁画。
对这座楼的历史,定明满满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座三层木结构阁楼,风吹雨打两百余年,依然气派十足,傲然挺立。青瓦回廊,顶楼牌匾上“怀嵩”二字清晰可见,如炯炯有神的双眼眺望远方。怀嵩楼是一篇历史传奇,两百年前的清道光年间,当地进士蒋富赏意气风发,欲大兴土木。请来舆地师择地选址,在藕塘直下五百米处发现一风水宝地,此地左边有一山,形似鳌鱼,右边一山,仿佛大钟着地,舆地师喜出望外,不禁拍手称赞:此乃可遇不可求的难得之富贵双全福地。于是蒋富赏斥巨资,购材料,聘工匠,唤民工,历时二年有余,终修成六正六横楼房瓦舍的大宅院,在宅院左右两侧各建两座三层阁楼,取名怀嵩楼,望岳楼。如今只有残存的怀嵩楼,腐朽的正门楼,还有那石拱门,青砖飞檐的围墙,横七竖八遗落地上的雕花长条石,这一切无不显示着当年的繁华盛景。“二十年前,望岳楼还在,我们以前就在望岳楼读书。当年整座庭院保持还算完整,可惜啰,深深庭院已不再,断壁残垣横眼前。”定明满满伤感地说。
沿小溪来到惜字塔下,这是藕塘地标性建筑,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左边是举人蒋起凤的序文,右边是太学生蒋富藻的碑文。文采斐然,寓意深远!
惜字塔坐东朝西,塔高十二米五,为三层楼阁式的砖石结构,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四方形,中心处开有炉口,炉口上方刻有“惜字炉”的楷书字,并雕有双龙戏珠。倚柱上龙身缠绕,下方雕有双狮滚球,形态逼真。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块,碑文依稀可辨,一块记录修建时捐款情况,另一块叙述“借字惜”修建的目的和意义,警戒后人“读书当因敬字而惜字。”一层为叠望式砖檐,四角塑有麒麟,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后,今幸存两只。第二层为八角八方形,叠涩式砖檐,塑有飞禽走兽,四方开有实窗,窗台塑有佛像,两侧双龙缠绕,四方窗口虚设,虚实相间。第三层为六方六角形,开实窗,窗台塑有佛像。正面窗口上堆塑双凤红鲤,塔檐饰砖质如意斗拱,顶吊风铃,整座塔结构严谨,造型古朴,雕刻精致。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清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开篇诗说的就是惜字塔。惜字塔诞生后迄今180年间,这里出了举人,中了进士,现当代大学生更是层出不穷。藕塘完小与惜字塔相伴,它的前世今生也从侧面应证了惜字塔的精神内核。
惜字塔百米外就是藕塘完小,定明满满在此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过去的蒋氏古祠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变成了藕塘完全小学,现在仅剩下一扇祠堂大门圈在靠西的围墙内,石门框上对联还保存完好:“可以棲神薦馨香九侯宛在,於斯聚族毓蘭桂三径齊芳。”他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其恢宏巨制以及河鹊桥上之精妙设计,但这一切至今已荡然无存,实在无不令人跌足叹息。
时间到了下午六点多,我们来到鳌山村富赏公庄园,看到鳌山村的鰲字下只写三点水,德俊问:“为什么鰲下只写三点水呢?”定明满满根据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说,水可养鱼,火只烹鱼,故特意只写三点水,寓意居此如鱼得水,人兴财旺,功名蔚起。此时盛平来电,他特意请我们在他家就餐,这也是今天家族理事会换届经过选举盛平担任新族长后第一顿接待外来宗亲的晚餐。又有两大桌亲人作陪,席间大家开怀畅饮,彼此敬酒,共叙亲情,一直充满浓浓盛情。大家感叹苍桑变化,盛赞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百业兴旺,让我们倍感温暖和亲切。
晚餐结束天已黑定,定明满满邀我们到他家茶叙。在征得盛平族长的同意后,我决定把带来的六套《蒋氏续修族谱(影印本)》交给他。他家离盛平家也就是300米左右,我们一行人下车后把族谱从车上搬下来拎到他家的堂屋里,我郑重地把六套族谱指定交接给他,其中四套的卷首扉页我写上“奉归族谱祖源宗族”八个字,旨在这四套由宗族安排,另外两套卷首扉页留有空白,交由族上由族首签字代表蒋氏家族捐赠给邵阳市博物馆或是长沙图书馆收藏。当定明满满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六套经历180年岁月的族谱时,我看到他双眼泪光盈盈,百感交集,连声说“感谢您们,感谢云南亲人,我们一定尽力实现。”
我知道62岁的退休教师定明满满是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邵阳乡土作家和隆回民间文艺家,曾出版两部个人专著,这事他办得到。随后他很谦虚地把他的散文集《一方水土一方人》和族上2016年编纂的《荣四公文史集》赠送给我。
23日清早起来,亲房德远领着我们伯侄5人拜访了排上健在的最后两个传字辈的老人和他们的家人,并和他们合影留念。到9点多钟,雾霭散尽,阳光温暖和煦,我特意到村边不远处照了几张排上村子的全貌,准备用在以后我们编的入谱录上。趁这个时间,德远已经召集了富营公三个儿子的后裔代表20多人,待我拍照完毕,领着我们来到村子东面离村约100米处的钟形山富营公墓地。在富营公不足1米高的墓碑前,我从揹包里拿出从云南老家带来的贵幅祖公夫妇坟墓上的墓土撒在坟上,把村里带来的竹根水和烧酒浇在墓碑上,从老家带来的香纸烧在墓碑前,大家齐刷刷全部长跪在坟前。我跪在富营公墓碑前,颤抖着把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这一句“祖先啊,您三儿子贵幅的子孙后人来祭拜您了”说出来后,我们伯侄5人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同跪拜的亲房20多人大家陪着默默流泪,悄悄祝福祈祷。从贵幅祖公离开父母近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我把他坟墓上的墓土撒在他父亲的坟上,把他喝过的竹根水和家乡自酿的烧酒浇在墓碑上,把老家的箭竹造的黄纸烧在坟前,终于了却他在另一个世界和父亲团聚的心愿了。也了却他的后代回家祭祖的百年心愿。
祭奠完富营公墓,我们又祭奠了在富营公墓旁贵幅祖公四个弟兄贵德、贵宗、贵庆、贵遇的墓。在钟形山祭奠完后,接着又驱车约4公里来到车界冲粟山祭奠贵幅祖公母亲萧氏祖母墓,我又把剩下的竹根水、烧酒和贵幅祖公的坟墓土撒在萧氏祖母的坟墓上,实现了贵幅祖公和他母亲的母子团聚。随后又祭奠了加秀祖公,增寿祖公的坟墓。此时接近中午12点,大家又驱车赶回排上村子对面的粽粑帚山祭奠第六代世祖继源公配偶颜氏祖母墓。家族源房亲人是在2021年捐资修葺这座大墓的,我得知这个消息后,捐款1000元。这一次到此祭祖,在墓旁的功德碑上看到了刻有我名字的捐款数目,我和德远在此照相留念。这里祭祀结束后,大家步行150多米就到了天马摇铃山,在山脚的一个坟坛里,祭奠完蒋氏第三代世祖惟许公的大墓。一个上午3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紧张有序的祭奠了五代先祖墓。
返回德远家时已是中午12点半,我们的亲房和族长盛平,定明满满一直等着陪我们就餐,加上我们祭祖的20多人,又是满满三大桌。席间,我把带来祭奠剩下的云南老家的烧酒与大家共同分享。大家敬酒问候,互诉亲情,彼此祝福。亲人们一再挽留多住几天,无奈德俊公务繁忙,虽然请假访亲,但电话一直不断催促,午餐后只好启程回归。饭后全体家人在德远家院前合影留念。
临别之际,德远送些自酿的藕塘家乡米酒,德意送了一大袋宝庆特色的猪血丸子,凤姣嫂嫂送了自制的绥蜜粑粑。下午两点多,从德远家出门启程,家人们又燃放一大盘鞭炮欢送,两张轿车一前一后送我们,族长盛平亲自驾车把我们一直送到岩口镇上省道的岔口,一家人拥抱握手,洒泪惜别。
这次回湘祭祖,一直充满浓浓亲情,祭祖时让我们悲喜交加,感慨万千,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一家人的亲情。在离别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叨念:湖南亲人,我们等待着再次相聚的那一天。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里的男女老幼、家族亲人,从现在起,你们已经是我们云南蒋氏后裔永远的牵掛了。
返回时我们选择经广西线路,行车两天后平安到家。4月1日,定明满满发来微信,告诉我他已经联系好邵阳图书馆,定于4月18日到邵阳图书馆捐一套族谱馆藏。4月18日下午,他又发来消息,一大早他和盛平族长驾车赶往邵阳,下午就把一套族谱捐献给邵阳松坡图书馆馆藏,并发来捐赠证书图片。邵阳松坡图书馆是湖南著名的图书馆之一,“松坡”是邵阳名将蔡锷的字,1911年,蔡锷将军曾参与发起云南重九起义,后任过云南都督。这套今天来自云南的《蒋氏续修族谱(影印本)》能够在以蔡锷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馆藏,可以说是一种注定的家国历史渊源。
4月4日,是甲辰年清明节。之前的几天,我和老伴在家专门为了这一天回来祭祖的家人准备好聚餐的食材。到了中午,5桌家常饭菜备好,远处回来祭祖的各路家人50多人陆续入座。我把从湖南老家带回的米酒、血丸子,绥蜜粑粑挨桌发给大家品尝。家人们第一次尝到湖南老家的特产,纷纷夸赞,小院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等听完德俊把我们一家湖南祭祖访亲之行完整介绍后,更是感叹我们贵幅祖公当年徒步上千公里从湖南来到这里的坚韧和不易。
午餐结束,有20多人参与的编纂人员对《湖南隆回蒋氏源房贵幅祖派世孙入谱录》的终稿进行集中审校。这是贵幅祖公后裔七代人的分谱编录单本。历时一年的基础资料整理结束后,趁清明祭祖的这个机会,我把参与的全体编纂人员一同请来家里审稿。
下午两点,审稿结束,在家和外来的贵幅祖公后人,男女老幼将近百人,浩浩荡荡前往贵幅祖公坟坛祭祖。继光绪九年十一月 (1883年11月)贵幅祖公逝世25年他的儿孙为他立碑时相隔141年后,今天应该是参与祭奠人数最多的一次了。
祭奠开始,全体家人跪拜坟前,我把从湖南藕塘富营祖公和萧氏祖母坟墓上取回装在红袋子里的墓土撒在贵幅祖公和王氏祖母的坟上,再一次实现了他们父子母子在云南另一个世界的团圆。又拿来贵幅祖公曾经喝过的排上龙潭里取回的龙潭水和亲房德远送的米酒祭奠,最后把从九龙山茶略里买回来的一打手工黄纸撕开压在两尊坟墓上。在两盘长久响彻山谷的鞭炮声中,这一次寓意深远的祭祖仪式结束,终于圆满告慰了逝去的五代蒋氏先人,也告慰在世时曾经念念不忘老家湖南而今逝世十九年的我的父亲。
两个世纪前,祖公徒步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辛由湘入滇。两个世纪后,他的第六、七代世孙自驾现代交通工具,一路高速朝发夕至由滇入湘,短短来回5天就完成了两个世纪五代人找不到老家的最大心愿。
湖南老家藕塘短短一天半的停留,在定明满满等一行家人的引领下走马观花看了藕塘几处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从感性上有了一知半解。回到家后才认真捧读480页的《荣四公文史集》,晓得从清朝乾隆年到道光年的124年间,陆续从藕塘、大观、朴塘几个村外迁有名有姓记录的蒋氏族人就有580多人,分布在川、黔、滇、渝、桂5省区,仅云南各地就分布有172人之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几个村的蒋、罗、彭、马、蔡几大姓族人百年连续不断的迁徙,现已无从考证,但这几大姓带到各地的造纸、烧窑等湖南老家的技术工艺,至今在各地仍有保留和延续。
最近又认真拜读了定明先生的散文集《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是乡土作家定明先生饱含深情描写家乡藕塘风土人情的散文专著。从书中方得知分布在藕塘、大观这一带丘陵村落,自古以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历代群英荟萃,人才辈出。近代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就有申不屈、刘爱兰、蒋周逵等进步青年领导和参加邵阳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时期,藕塘人响应国家号召,有50多名青年走上抗日战场,相继成名的有蒋胜腾团长,蒋松麟团长,还有蒋松瞻、蒋仕杰、蒋熙斋等。五十年代初,藕塘青年马立春报名参军后就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立功回国后进入军校深造,后参加西藏平叛和“两弹一星”基地建设,退休前官至大校师长。新世纪以来,藕塘在外从事经商、从军、从政、高科技企业制造、医务等行业颇有建树的蒋氏族人更是不胜枚举。
在定明先生的这本书中,我看到多处有一个叫做“霸蛮”的词,根据字义和句式表达的意思,我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就是“倔强、坚韧,敢作敢当。”看了藕塘乡土历代精英的事迹,我才晓得他们骨子里的“霸蛮”不就是“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体现吗?纵观近代风云变幻,从晚清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到隆回近代思想家魏源、邵阳籍军事家蔡锷,直到缔造共和国的两位领袖,两位开国元帅,一位开国大将,他们都是湖南“位卑不敢忘忧国”和“敢为天下先”的践行者。这湖南独有的“霸蛮”精神,自然也就成了近代湖南人铮铮风骨的具体体现。
我年近花甲的这次湖南之行,虽然这里记录有万言文字,但远远无法完全表达我内心的感慨和喟叹。三湘四水的隆回藕塘是我祖公的故土,也是我的祖籍地。作为人杰地灵的湖南籍的远方游子,我因此而倍感自豪。三迤大地的禄劝乌蒙是我生身的云南家乡,两个世纪前的湖南人贵幅祖公来到这里,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繁衍了我们几代人,我更为此倍感荣光。
湘滇两地一个家,这是家和国的精神纽带,正如血和脉一样永远不可分割。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蒋厚辉,祖籍湖南藕塘排上村,1965年10月生,昆明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那些山水那些人》《火把辉映的山水》 两部散文集,现为禄劝卫生健康局四级调研员。
作者往期精彩作品链接:
投稿须知:
1.《九龙回首》公众号只发原创文学作品,拒绝一稿多投,作者来稿文责自负,文章原则上不作修改,请作者认真撰稿。
2. 出刊后,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概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3. 作品一经发表,第三天晚上八点一次性发赞赏稿酬, 作者占打赏总额的三分之二,赏金十元以下恕不支付。
4. 投稿形式:标题十作者姓名或笔名十正文十作者近照十作者简介十内文配图,谢谢您的支持。
敬请关注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