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决定论的影响下,我们总是习惯用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思路去选择各类工具。(为什么这种思路不可取我之前也有分享:为什么有些人摄影水平连手机性能都无法榨干,却还要追求顶级器材?)
似乎只有在很多项性能测试中实现考前排名才是值得选购的好设备。
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单车摩托车轿车越野车大货车——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用处。
人选设备应该以个人需求出发,应该以人的用途为本,而不是追求某种程度上的排名靠前。
近期的摄影领域,尤其是非常感性的个人影像创作,正在掀起老CCD机器和胶片复古浪潮。
看似倒反天罡的流行趋势,可能恰恰反应了拍摄者对精确高效真实的记录能力的嫌弃,转而追求更自我,更具感情色彩的画面。
Part.1
其实,你现在能买到的所有工具都是当前民用领域最前沿最高端的技术普及化之后的产品。而所有工具都是有局限的,我相信大家都认同这一点。
武器也不是杀伤力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相机也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焦距也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
综合起来就是讲究一个按需索取,构建综合应对体系。
但这很反直觉,因为在选购评论工具时,大概率你脑子里还有更为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在支配你——应试教育筛选机制告诉你,分数就是越高越好,排名就是越靠前越好。没告诉你代价如何,只告诉你努力拼搏。
Part.2
所以我们看到舆论上就是要把设备比个高下;不论是手机厂商彼此之间喜欢对比;还是喜欢跨界照着相机/游戏机/电脑比,总之比出高下,跑出分数,有了排名,心里就有底气了。
MKT也知道如何传播了;KOL也可以复制粘贴了;线下销售也可以给消费者吹牛逼了。
这是第一个层级,属于人和工具的层面。
Part.3
而第二个层面,是我认为更本质更致命,也更贴近今天社会内卷的原因。
其实不论是预算充值选品牌溢价;还是重视成本取性价比之王,本身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些不同的价值取舍互相看不起对方,还要试图说服彼此,证明自己是最正确的——这才是做题价值观最大的问题——试图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是标准答案。
这真的是做题癌入脑,这么喜欢做题,怎么能不卷呢?
别人高高兴兴地买到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产品,你应该:虽然我不喜欢XX,但你喜欢,我就替你高兴。
怎么变成:卧槽这XX你也买?这妥妥智商税啊!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可能才是过度竞争/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
其实这个社会足够大,容得下不同的需求以及需求背后的价值观。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正确,最标准,最强大。
只有各自活出自己满意的一生。也只有各自活出满意的生活,这个社会才有足够的多样需求与多样创新,大家才能在各自的赛道上创造增量,而不是什么张口闭口的千军万马独木桥——就特么这么喜欢独木桥?
所以很多人也别吐槽喜欢奢侈品喜欢大牌的群体;你们自己算性价比算排名跑分,买到高分产品觉得自己牛逼,满足自己的竞争本能;这跟买贵的买大牌的觉得自己放心觉得自己牛逼的有本质区别吗?
其实没有的,你们都忘记了人的主体性,变成通过物来获取自我肯定、情绪价值——这当然是不对的。
Part.4
摄影是捕捉光,哪怕你拍星光,拍深空,也得有光啊。
Part.5
否则15年过去,20年过去你打开手机相册全是些莫名其妙的照片,而身边人,家边景,也没几张像样的,那就成了遗憾。
在做技术讲解的时候可以用清晰明白的对比跑分说明自家优势,但是如果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乃至品牌都沿着这种跑分式做题式的方向走,甚至于连样张都拍的越来越像,那就肯定不对了。
但厂商的策略,和整个市场竞争模式,舆论环境,乃至消费者价值观是分不开甚至密切相关的。
并不是厂商用跑分引导消费者,而是消费者也好,舆论场也好,就爱看跑分和对比。这属于绝对的三向奔赴,谁也脱不了干系——最终还是卷得飞起,苦了自己,实则大可不必。
Part.6
说句实话,搞不好富士的相机卖得比一些手机影像旗舰还多,这就很尴尬了。移动影像十年发展,却把更贵更新的相机送上热门。
富士从来不跟谁对比跟谁跑分,人家就是外观好看+画质过关+滤镜出色+体验丝滑。甚至,instax系列一年接近千万的销量让手机厂商们不服不行。
正当做题爱好圈里的厂商和博主和用户们正沉浸在今天怼了谁,明天要怼谁的沾沾自喜时,真正懂用户的品牌早就把家都给你们偷没了,根本不多废一句话。
而这些默默下单,默默记录的大多数,恐怕才走在摄影器材的正道上。
-END-
一亿像素——手机还有多远?
没人能离开90年代
鸿蒙NEXT:天时地利与人和
WWDC24深度解析:苹果的阳谋与影像的未来
这是高考答卷,不是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