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辨析:内卷与摄影器材

乐活   2024-07-31 22:16   四川  

在技术决定论的影响下,我们总是习惯用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思路去选择各类工具。(为什么这种思路不可取我之前也有分享:为什么有些人摄影水平连手机性能都无法榨干,却还要追求顶级器材?

似乎只有在很多项性能测试中实现考前排名才是值得选购的好设备。

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单车摩托车轿车越野车大货车——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用处。

人选设备应该以个人需求出发,应该以人的用途为本,而不是追求某种程度上的排名靠前。

近期的摄影领域,尤其是非常感性的个人影像创作,正在掀起老CCD机器和胶片复古浪潮。

看似倒反天罡的流行趋势,可能恰恰反应了拍摄者对精确高效真实的记录能力的嫌弃,转而追求更自我,更具感情色彩的画面。



Part.1





其实,你现在能买到的所有工具都是当前民用领域最前沿最高端的技术普及化之后的产品。而所有工具都是有局限的,我相信大家都认同这一点。

不同的形态/性能/价格,都是为了应对不同场景/满足不同需求。
所以:
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

武器也不是杀伤力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相机也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焦距也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

综合起来就是讲究一个按需索取,构建综合应对体系。

但这很反直觉,因为在选购评论工具时,大概率你脑子里还有更为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在支配你——应试教育筛选机制告诉你,分数就是越高越好,排名就是越靠前越好。
没告诉你代价如何,只告诉你努力拼搏。
而人一旦参加工作,就里面接受消费主义的洗脑——贵就是好,牌子知名度高就是好。
所以实际上应试教育+消费主义,已经把大多数人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Part.2



本身选择工具就是一个各取所需,非常务实地取舍过程。

全都要是科学上不存在的,啥都好是不可能买得起的。然而现在的氛围就是非要塑造一个“最好”,“全能”,“X皇”。

所以我们看到舆论上就是要把设备比个高下;不论是手机厂商彼此之间喜欢对比;还是喜欢跨界照着相机/游戏机/电脑比,总之比出高下,跑出分数,有了排名,心里就有底气了。

MKT也知道如何传播了;KOL也可以复制粘贴了;线下销售也可以给消费者吹牛逼了。

这是第一个层级,属于人和工具的层面。


Part.3



而第二个层面,是我认为更本质更致命,也更贴近今天社会内卷的原因。

其实不论是预算充值选品牌溢价;还是重视成本取性价比之王,本身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些不同的价值取舍互相看不起对方,还要试图说服彼此,证明自己是最正确的——这才是做题价值观最大的问题——试图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是标准答案。

这真的是做题癌入脑,这么喜欢做题,怎么能不卷呢?

别人高高兴兴地买到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产品,你应该:虽然我不喜欢XX,但你喜欢,我就替你高兴。

怎么变成:卧槽这XX你也买?这妥妥智商税啊!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可能才是过度竞争/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

其实这个社会足够大,容得下不同的需求以及需求背后的价值观。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最正确,最标准,最强大。

只有各自活出自己满意的一生。也只有各自活出满意的生活,这个社会才有足够的多样需求与多样创新,大家才能在各自的赛道上创造增量,而不是什么张口闭口的千军万马独木桥——就特么这么喜欢独木桥?

所以很多人也别吐槽喜欢奢侈品喜欢大牌的群体;你们自己算性价比算排名跑分,买到高分产品觉得自己牛逼,满足自己的竞争本能;这跟买贵的买大牌的觉得自己放心觉得自己牛逼的有本质区别吗?

其实没有的,你们都忘记了人的主体性,变成通过物来获取自我肯定、情绪价值——这当然是不对的。




Part.4




回到移动影像本身来说,实际上如果不是手机厂商们重视影像传播摄影功能,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大部分摄影师,一辈子都不可能用到1200mm的焦距。
现在成了一些网上争议的最大话题;说真的我挺佩服那种相机都没摸过,更别说超长焦镜头,可能都没见过,就开始对着手机50x画面指指点点,还说得有板有眼的,什么哪里锐化过度,哪里细节都是,哪里AI算错。


同理还有暗光场景,如果不是厂商们搞了这一波晚上拍成白天,正常人谁在看不清的场景拍照?又何来吐槽?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消费者根本不需要超长焦。就像你汽车上的最高时速一样,不是标了那个数字你就要踩上去。

就像相机里的最高扩展ISO一样,不是有这个选择你就一定要拉到那么高。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消费者根本不在没有光的地方拍照。

摄影是捕捉光,哪怕你拍星光,拍深空,也得有光啊。

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的吐槽我是看不明白的,做这期内容也是来自于粉丝群的热烈讨论以及偶然实在避不开刷到的一些数码圈对比热帖。本意是从摄影师角度,也就是摄影器材的驾驭者角度出发,表达一下我对当今手机摄影强悍能力的感慨,同时对很多数码宝贝们迷惑讨论的不理解。


Part.5



最终我们其实期待的是什么?

我们期待的是大家真的热爱自己的生活,用好手机提供的大多数实用功能,记录或创造出美好画面。我们大规模使用相机拍生活说真的最长十年,按照大多数人群来算,可能只有三五年。

我们没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最暗,最远,最快的极限场景里,还是多关注自己的生活。

否则15年过去,20年过去你打开手机相册全是些莫名其妙的照片,而身边人,家边景,也没几张像样的,那就成了遗憾。

厂商的营销策略/宣传手段,仍然是做题思维的集中体现。不论是晚上排成白天,高倍长焦对比,都是有问题的。

在做技术讲解的时候可以用清晰明白的对比跑分说明自家优势,但是如果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乃至品牌都沿着这种跑分式做题式的方向走,甚至于连样张都拍的越来越像,那就肯定不对了。

但厂商的策略,和整个市场竞争模式,舆论环境,乃至消费者价值观是分不开甚至密切相关的。

并不是厂商用跑分引导消费者,而是消费者也好,舆论场也好,就爱看跑分和对比。这属于绝对的三向奔赴,谁也脱不了干系——最终还是卷得飞起,苦了自己,实则大可不必。


Part.6


 

富士的相机不论是消费线的X100还是专业线的GFX都卖得好。而最具普遍影像力的,其实是一机难求的X100VI。我自己一台6年前的X100F都能以6K的价格卖出,无箱说无充电器。
富士X100系列的成功,看似倒反天罡,其实只是破除了参数党多年以来的技术决定论罢了;实则是影像回归个人情感表达的正道,也源于当代的先进成像系统逐渐远超人眼,消费者虽然追求“更高更远更强”,但对于“再高再远再强”就已经不再敏感。
说句实话,搞不好富士的相机卖得比一些手机影像旗舰还多,这就很尴尬了。移动影像十年发展,却把更贵更新的相机送上热门。

富士从来不跟谁对比跟谁跑分,人家就是外观好看+画质过关+滤镜出色+体验丝滑。甚至,instax系列一年接近千万的销量让手机厂商们不服不行。

正当做题爱好圈里的厂商和博主和用户们正沉浸在今天怼了谁,明天要怼谁的沾沾自喜时,真正懂用户的品牌早就把家都给你们偷没了,根本不多废一句话。

因为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人买相机是为了拍照好看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牛逼,也不是为了极致性价比,也不是为了榨干器材,甚至都不想制造话题——人家就是为了拍照好看,多么朴实无华,又似乎罕见离奇。

而这些默默下单,默默记录的大多数,恐怕才走在摄影器材的正道上。




  -END- 




如果你对摄影有兴趣,想看更多内容,我在小红书平台上也会更新随手拍的样张和部分摄影教程, 欢迎到小红书找我一起交流~ 


一亿像素——手机还有多远?
没人能离开90年代
鸿蒙NEXT:天时地利与人和
WWDC24深度解析:苹果的阳谋与影像的未来
这是高考答卷,不是人生答卷。

木析AlexanDENG
这里有原创的摄影教程、客观的器材测评和有趣的旅行分享。在这里我将与你们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摄影的各种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