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北京时间6月11日至6月15日召开的苹果开发者大会(WWDC24)刚刚结束2天,
互联网舆论一度为苹果“抄袭”安卓,为苹果“创新乏力”而沸腾。
正所谓我们应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如果没有深刻理解WWDC24苹果所公布的战略与战术,
我们甚至做不到了解对手。
文章的最后,我也对国内安卓厂商今后所要走的道路提出了我最真实的疑惑。
希望可以大家一起探讨答案。
全文7千字左右,阅读时间约20分钟
首先和大家说说WWDC是个什么性质的会议:苹果开发者大会,是面向App Store全球开发者的会议,重点宣讲苹果软件生态的更新,并展露其未来战略。因此,WWDC没有发布新的硬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对于关注硬件多于软件,关注硬件功能升级多于软性生态演进的消费者和品牌,
WWDC24自然没有同时发布了Apple Vision Pro、Mac Studio(M2 Ultra)以及Mac Pro等实体产品的WWDC23那么有意思。但正如苹果的优势从来都不仅仅是硬件,尤其不是个别部件规格。苹果的优势更多在全球第一的封闭APP生态和自研芯片+软件的多设备生态。 那么WWDC面向苹果开发者发布的生态更新也应该引起关注,尤其是今年的WWDC。
【iOS 18看似常规更新,实则大规模收割安卓特性】
苹果收割安卓特性,让许多数码KOL和安卓厂商工作人员兴奋了一波,调侃苹果创新不足之余的同时,也让许多厂商的在职人员潜意识里感受到了一种“自豪”。
如果苹果能每年推出行业内从未见过的全新特性,以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标杆姿态持续引领。
那么本质上,头部创新的作用能做大市场,让行业有追随的新方向,也让消费者有购买新型智能手机的动力。而当苹果停下来模仿安卓特性,并且不分品牌应收尽收时,这意味着创新龙头至少不再单单通过智能手机的全新特性来吸引新用户,反而依靠模仿安卓来激烈地争夺存量市场。
苹果此举的最大效果是:消费会者产生“与其选择具有【某些功能】的单个安卓品牌,不如选择吸纳了【多个安卓品牌现有功能】的苹果”的决策倾向。智能手机行业创新标杆不再以自主创新来牵引增长,反而回头吸取隔壁安卓生态各家品牌长期重投入的“独占”特性,这便是赤裸裸的阳谋——你开发的再多再好,都是为我提供参考。
而因为苹果全自研芯片系统的独特优势,苹果更可以从底层构建能力,实现“我不仅抄你们的,还能比你们做得更好”。
“不怕龙头搞创新,就怕龙头搞抄袭。”这让我想起了微信、米聊模仿Talk Box迅速上线语音消息的往事,当然行业里的故事也远不止Talk Box。
龙头回头模仿,往往受伤的不是龙头,而是被模仿者。这一逻辑也适用于定价策略。
当KOL们嘲笑苹果“史无前例”地降价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苹果降价后在市场上表现出的强大统治力。
在尚未结束的618销量榜上,iPhone 15系列有着非常耀眼的成绩。“不怕龙头涨价,就怕是龙头降价”。
对于安卓品牌而言,面对苹果的“模仿”策略,面对苹果上来就“模仿抄袭”一波带走自己重金投入开发/营销/维护的特性,自己又该采用怎样的应对方式? 是继续在特性/功能层面上努力创新,成为未来某一代iOS的“选型库”?还是进行深度/广度创新,建立更高的护城河门槛?
还是深度模仿苹果,从更为底层的软硬件层面开发超级核心竞争力?
又或者是,背靠《欧美数字法案》等各国各地区反垄断政策,通过打通苹果生态,成为其昂贵生态中的性价比解决方案?
这些问题值得现有国产品牌们深思。
如果说苹果仅仅是在iOS上抄袭安卓,那WWDC也不用开了,直接发布iOS即可。WWDC2024更为绝妙之处在于,前半部分让友商和KOL们放松警惕发泄情绪,以为创新到此为止;后半部分则掀开大幕,展示了近未来最有可能的智能终端交互方案。【以VisionOS为核心、全面打通MacOS/iPadOS/iOS/TVOS,实现交互新高度 】
去年WWDC推出的Apple Vision Pro↑ 当时的AVP是一款不仅带着许多硬件缺憾,且生态匮乏的昂贵MR“贵替”,但今年WWDC开完后,AVP的在未来生态中的定位也更加清晰。
在苹果的理解里,未来的智能人机交互,必须基于现实和屏幕的融合——智能不能永远被框在任何形态的屏幕里。 同理,人也不能永远仅用屏幕和键盘来获取/输入信息。 于是在WWDC24不起眼的角落里,我们看到了iOS相册更新后,其界面与VisionOS的统一,也看到了苹果原生应用Pages Keynotes等在交互界面上的高度统一。
这让人想起了MacOS Sonoma把Pad和iPhone的设置和相册界面引入Mac,且增加了桌面小组件。
苹果正在逐步实现各终端交互体验的大一统。 基于此次VisionOS和iOS交互体验,苹果的未来人机交互构想也逐步清晰:
即——实现科幻电影中最常见的,钢铁侠(Tony Stark)式的——无缝切变的浮空视窗,能在任意空间(桌面,墙面,屏幕等)流转的交互界面——同时以空间音频,HDR空间视频,空间振感,乃至可能出现的空间嗅觉来实现全面的3D体验;
于此对应,手指动作,语音,乃至眼球转动,都应该成为信息输入的方式。首代AVP与各大设备的交互在这次WWDC24的更新之后,一致性会达到全新高度,其中也包括为Mac提供的超大虚拟显示屏。 而在未来2~3年解决了体型巨大、电池有线外置等问题的AVP第二第三代出现时,我想苹果终端的“类全息“交互体验就将初步实现。【3D+HDR——苹果战略中的移动影像 】
苹果已经将Apple Vision Pro设定为未来人机交互的中心设备,那么能将现实环境投射到虚拟世界的移动影像,一定是苹果未来生态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AVP里看到的虚拟物体可以是没有边界的蝴蝶和恐龙,但如果我们在AVP里看到的,来自现实世界的照片/视频却是有清晰边框的平面图像,那么这样的视觉体验一定十分割裂且愚蠢。会让人更愿意观看虚拟模型,而更不愿意面对单薄的现实图像。 因此iPhone以及AVP的3D摄像头,将顺其自然地成为让现实/实时画面无缝走入虚拟世界的桥梁——客观世界的影像采集器。
不同于P3色域、HDR播放显示等标准全部由苹果首先牵头且至今仍然领先,以成片论英雄的安卓手机的移动影像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成功且在拍照效果领域有着巨大优势和深刻的消费者认知。从历史上看,移动影像在苹果和华为竞争最激烈的时代,就已经走上了两条道路。华为通过持续提升影像硬件能力,早早祭出AI RAW计算架构,不断推高性能指标,强化“用时间换空间”的计算摄影,开辟了以硬件和后期处理为主的安卓赛道。
苹果则一贯以克制平淡的拍摄效果,搭配早早上马的HDR显示技术,在节约硬件成本的同时,减少计算摄影的压力。最终通过不受美国政府制约的强大算力与规划清晰的芯片架构实现了实时计算(视频领域)的领先。而沿着原初华为道路不断前进的安卓厂商们,目前正在面临一个分叉时刻:苹果和当前的华为似乎正坚定不移地走“手机就还是手机”的路子——克制体积重量,维持三摄规格,开辟新路径。以vivo为首的安卓厂商正在试图把手机做成相机——继续增加模组大小,继续强化图像算法,继续增加拍摄功能——并且在近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苹果把移动影像定义为现实世界视觉信号的采集器,而采集到的视觉素材则应该到苹果生态内的社交/设计/文本编辑/剪辑修图来进一步处理和使用——此举坚持图片和视频兼顾。而后者认为移动影像可以进一步挑战传统设备的地位,并且赋能每个消费者,使其获得更为全面的优质影像捕捉能力,并且能够在大多数重要场景下“一键”拍摄到“作品级”影像——以图片为绝对主导(包含算力因素)。
因此基于苹果对移动影像——视觉信号采集器的定位,我们能看到iPhone的直出画面长期保持着一种“白开水”一样的“质朴”乃至“落后”的观感。
但在不显性的地方,iOS体系下的SRGB、P3色域显示,HDR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杜比视界视频拍摄显示效果的标准制定与推广,都是苹果一直在做的事情。与其他生态不同,苹果制定这些效果标准时,不仅基于竞争驱动,也不仅为了在某一代或几代内的局部领先——站在WWDC24的时间点上放马后炮的话,我们更能看明白,苹果的布局在面向一个怎样的未来:不论是HDR在图片视频领域的持续演进、还是万年不变的朴素观感,
iPhone作为影像采集器,最终指向了“最真实、最沉浸”的图像效果。 最真实——来自于HDR的扎实功底和显示生态的全方位支持——以超广阔的动态范围,突破SDR的亮度极限,为观看者提供栩栩如生的光照效果。 最沉浸——在HDR栩栩如生的基础上,用随时随处可获取的3D空间图片/空间视频,在AVP内实现近在眼前的立体人/物。 站在这个角度看,苹果对“朴素”影像风格的坚定,是完全合理的。在苹果看来,图像的Authenticity>当下的美观:在你戴着AVP浏览3D HDR格式下的过往时,那些皮肤上的痕迹和并不完美的高光暗部,同样是唤起彼时记忆的钥匙。用户在2D SDR规格里喜欢的美化风格,并不适合真实沉浸的3D HDR世界。(当然,光学素质以及信噪比的提升是苹果应该做而没有做好的事情) 而与最真实最沉浸的苹果移动影像相对应的, 是高度个性化、风格化、场景化的安卓移动影像。 不论是跟哈苏徕卡蔡司共同开发的影像风格,还是近期纷纷跟进的人文街拍模式、质感色彩、黑白影像以及诸多滤镜。 安卓厂商们都希望把精确得无聊的数字摄影,做出温度和风格,以便可以进一步取代传统相机的繁杂流程,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以vivo X100系列为例,他们不仅在高频率更新影像风格,甚至以场景做标的,不断提供定向优化,使得星空/悬日/演唱会等特定主体变得一键可得。 而无法穷尽的特定场景/主题,却又让vivo原生相机App变得逐渐臃肿,入口和功能的组合,甚至多到专业摄影师也无法完全一次性搞清楚 从19年底至今,富士/柯达/乐凯等胶片老厂纷纷捡起老本行,复产多款经典胶片型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逐胶片相机的“把玩”“仪式感”“纯粹胶片感”“电影感”等复古摄影的乐趣。似乎移动影像风格化之路,不仅没有把自己的模仿对象彻底打入历史的冷宫,反而引起了消费者追求经典相机/胶片风格的强烈兴趣。如此这般,安卓厂商们会继续跟进流行的胶片风格,或大画幅/XPAN617/宝丽来等风格吗?那么移动影像到这个时刻,必须重提本章节开头的问题:到底是要进一步创造能通讯的智慧相机,并持续通过多样风格来吸引追求潮流的消费者?还是坚持轻便小巧三摄,努力提升硬素质,为未来的虚拟世界做客观精确的光信号采集器?显然,苹果选择了后者——风格无法穷尽,场景无限拓展,唯有最好精确采样,再去生态APP里做拓展,才是主机厂适合的事情。 为了进一步推广3D,如同苹果在推广杜比视界和ProRes时协助行业提升生态完备性一样,苹果发布了将非3D图像转变为3D的AI能力——这功能在许多安卓厂商看来应该毫无价值。因为该功能并不能增加新手机销量,反而削弱了“只有新机才能拍3D”这一购机优势——但苹果选择赋能普通用户将单张2D图片转变为3D来提升沉浸式体验——从而让更多人拥抱AVP为核心的3D生态。同时,苹果发布了由著名电影摄影机品牌BMD开发的超高规格3D摄影机方案,以及基于佳能R5C的性价比3D拍摄方案。 在所有Only Apple Can Do的事情里,排除不送充电器、不加快充等调侃——新标准的普及和推广,我想是最重要的。只有苹果可以推广ProRes格式,只有苹果可以普及杜比视界,只有苹果可以引领XDR显示,现在到了,是否只有苹果可以普及3D HDR影像? 当安卓在为了某个器件的某个指标不断内卷时,比如屏幕的全局最高亮度,而苹果却将亮度背后的HDR标准、色彩空间、映射规范不断推向行业,且提供从开发者Kit到现实设备的足够的生态工具。而在某个消费者并不敏感的时刻,这些影像标准被悄然推到iPad上,Mac上,直到Vision Pro上。 而当消费者可以依托苹果移动终端们高度统一的、沉浸而真实的综合视听效果而获取“科幻感十足”的全新交互体验时,Apple Intelligence作为更大的杀招还在后面等着竞争者。 鉴于大多数读者已经理解AI目前在其他生态中的能力,我会尽可能剪短地评论Apple Intelligence——这个作为“为其他人定制的人工智能”所能做到的事情。 【Apple Intelligence——彻底的系统级AI】苹果AI——Apple Intelligence将成为你手机里所有内容的大管家。它并不是一个需要点开的APP,也不是内嵌于比如通话录音、会议APP等个别APP里的智慧功能——它在底层全天候地读取你所有APP上的所有资料——文字、图像、视频、语音、以及实时输入。你能够通过AI随时读写任何iPhone/Mac/iPad(iCloud的内容尚未可知)上的内容。 尤其是,作为系统底层的AI,它可以跨越APP。 也因此,它可以持续理解你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工作的轨迹,通过对邮件/短信/相册/甚至微信等各类语音资料的后台持续学习。它最终会完全明白你发布命令时的具体情景——你所要找的人是谁,你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以及你需要的资料来自哪天。如果说AVP新生态实现了类似科幻电影中的钢铁侠的浮空视窗交互,那么全新的Apple Intelligence将像Tony Stark的智能助理——Jarvis一样处理你的各种命令。 Action指令将解放你的双手,令你可以用自然语言指挥Siri以你的权限,像你手指一样,去操作各个APP——注意是各个APP,只要开发者给权限。包括但不限于修图,剪辑,发布文本,发布视频,加入会议等各种在APP内多次点击滑动才能实现的功能。 结合Apple intelligence本身作为系统级AI的底层能力,Action能力会让苹果的AI成为你的全能智慧助手。 而随着更多开发者的努力,以及AI本地学习的进步,Action将必然会支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操作,并且能够更好地执行你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模糊意图。 大模型运行在端侧,本身就对算力和内存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也因此,iPhone作为最小的移动智能终端,仅支持iPhone 15 Pro及后续机型。而对使用Apple Silicon M系列芯片的Mac/iPad,AI则可以向前兼容更多型号。端侧大模型的最大优势是隐私和快捷,无需传输时间,也无需向第三方发送信息。而如果遇到复杂计算任务需要云端,则首先使用端到端加密方式传递至云端服务器。并且苹果重新定义了加密云计算这一概念,保证仅传输计算所需数据,并且绝不存储个人数据,也不会允许其他实体访问个人数据。苹果的AI能力,在顺滑体验的前提下,必须是基于自主设计的芯片+自主设计的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哪怕是已经重获自主麒麟芯片的华为,也无法基于当前的鸿蒙版本构建此AI能力。唯有HarmonyOS NEXT即纯血鸿蒙发布后,才可以搭建系统级AI。那么,其他从高通/MTK获取芯片,又从谷歌处获取系统的安卓品牌,
面对苹果这一架构,短期内恐怕会面临哪怕追赶也无从下手的困境。 当然,基于安卓系统的开放特色,安卓手机厂商们也许可以拿到所有存在系统的资料并且启动AI去读取,甚至利用屏幕读取技术/屏幕点按器等功能来土法炼钢地搭建出类似苹果AI的Action能力.但摆在明面上的隐私隐患、操作延迟、算力需求、APP文档读取受限等问题,仍然让非自研芯片+非自研系统的追赶变得非常渺茫且困难。 更何况,苹果AI并不只在手机,在电脑和平板上将发挥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而基于Intel芯片和Windows系统的PC,要如何跟基于高通/MTK芯片和安卓系统的平板手机去协同,横跨五家企业两种生态三类芯片,这恐怕又是一大世纪难题。 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可以说一句:华为才是全村的希望。
1)苹果AI的生成图像只有三种风格,不支持生成以假乱真的类照片图像:
这可能是苹果AI对当前超写实AI图像污染互联网的一种态度。 2)Chat GPT的接入是无感且低调的。
苹果采用Chat GPT可能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且在不同地区会根据政策跟不同的大模型供应商合作,其最终目标一定是使用更放心更可控的自研大模型彻底搞定用户需求。另一个证据是,Apple Inteligence的副标题是——AI for the rest of us。
这句话可以粗暴的翻译成:“其余人的人工智能’,或“为了其他人的苹果智能”。
(鉴于“AI”前没有冠词the或an,这个AI还可以直接理解为Apple Intelligence的缩写)甚至,过度解读一点,还可以把US理解为美国的缩写,即 “全美剩余地区的人工智能。” 于是,已经入局现有大模型的人们被理解成支持当前主流大模型AI的群体,而苹果AI是为了剩下不使用当前AI的另一群人,这很值得玩味。 3)苹果AI的云端算力全部来自苹果自研M系列芯片——也就意味着苹果AI从端到云都从硬件侧自研,并没有采用英伟达的现有方案。
同样地,华为的云端大模型也使用自研自产的昇腾提供算力,华为的端侧芯片也使用自研自产芯片(笔记本暂时除外)。 本次WWDC可以说是信息密度极大,从iOS系统收割安卓特性的商业策略,到多个OS进一步整合的大一统生态;从以VisionOS为中心的未来人机交互,到以3D HDR影像为支点的未来移动影像;从系统级端云协同且加密的Apple Intelligence, 到除华为之外基本干瞪眼的跨APP跨终端穿梭能力。排除美国政府制裁的非市场因素,苹果的战略定力和远期规划能力仍然值得学习借鉴。1)未来是否跟进苹果标准(3D+HDR)的空间影像?
如果跟进,各自的移动影像应该如何规划?
是继续持续增加场景化能力,还是大范围推倒重来?
还是直接分叉出现有手机的3D版本?
跟随后的生态如何打造?
是通过与现有市场上的性价比平替品牌的头显设备合作,还是自家另开产品线?2)如果不跟进,现阶段看似卷到头的移动影像,是否要进一步分叉?
过了边际递增的状态就将面临投入的边际递减。
在穷尽了主流风格和高频场景后,未来的安卓移动影像,又将何去何从? 3)苹果全面打通的美好生态,背后是全家桶+iCloud+云服务(可能)的高昂价格,本就定位创作者人群的苹果产品,实际上并不适合全部人群。但多设备生态,乃至人车家生态,确实为企业带来多元的收入与扩张路径。那么,假设AR交互多端大一统短期未能成为主流,以手机为主却没有人车家生态的厂商们,又将如何应对拓展性极高,增值空间很大的苹果/华为/小米等不同价位段的生态玩家呢? 以及厂商们该如何理解AR普及前夜的人机交互,行业里是否存在另一条路?4)AI时代大家都在追。苹果AI做到了系统级,做到了跨端跨应用的底层存在。目前正在紧追AI能力的各大品牌,面临着横跨五家企业两种生态三类芯片的巨大难题。 是等待高通和谷歌的突破性合作,从而开放给厂商更优架构更深定制的可能?还是,利用现有能力,加芯片叠特性的“做加法思路”去开发“类似苹果AI”的许多功能,实现短期内消费者感知明显大差不差甚至局部领先,长期看代码成山越加越多痛不欲生的饮鸩止渴? 如果你对摄影有兴趣,想看更多内容,我在小红书平台上也会更新随手拍的样张和部分摄影教程, 欢迎到小红书找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