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358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
此八臂不空绢索观音,手握法器,坐莲座,上悬重层华盖,华盖下一佛二弟子的说法图。二飞天绕华盖飞舞奏乐,轻盈活泼,长巾飞动,满壁生风。周环菩萨、眷属、天王。不空羂索观音菩萨像出自《不空羂索续》,不空羂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 也即三面四臂之观音大士。凡见此像者, 其功德如续部所云有如下种种:亲睹此像即同现量观见观音圣颜及不达拉清静刹土之无量宫殿;仅睹一面即能彻底解脱包括无间地狱在内之八大地狱之苦及八种怖畏乃至五无间罪;一见此像即可清静舍法罪、 谤佛菩萨罪等大小一切罪业, 并积累如百千大梵天之福德且获致世间所有之善根。临命终时, 现量亲睹观音慈面, 并得殊胜心之安宁 ;死后顿生极乐世界, 又远离一切障难,且能忆念五十百千宿世之事 ;直至菩提果间 ,今生乃轮回最后一世!见像一次即具此无量不可思议之福德功德,何况时常观想、 做意、 以至供奉, 具缘者皆当位至不退地直至终取无上正等觉。此极为殊胜的《不空羂索观音圣像》,亦有人称为《见解脱-不空羂索观音》。敦煌莫高窟129窟中唐壁画不空羂索观音经变
八臂不空羂(绢)索观音,右三臂持戟、柳枝、绢索,左三臂托壶、持念珠、提净瓶,中二臂屈胸前作印。观音身光四角的四天王,巾带飘飞。观音座下莲荷枝蔓,摇曳升腾,与天王长巾相呼应。最左右下侧两角的金刚力士,在烈焰灼灼的火光中挥臂弄拳。这是一铺描绘畅达稳健又现活泼意趣的密宗图像。在敦煌石窟中不空羂索观音的形象是多臂观音菩萨像,左肩披鹿皮衣,八臂分持各种法器,分别有三叉戟、宝瓶、手印、莲花、羂索、君持,其中即有标志性器物羂索。结迦趺坐于从池中伸出的大莲花座上。两侧为众眷属,有飞天、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龙王、婆薮仙、辩才天、忿怒尊、夜迦神。
敦煌莫高窟384窟中唐壁画:不空绢索观音经变
这铺不空绢索观音一面六臂,头戴化佛冠,右上手持戟,右中手臂屈置作印,右下手执绢索,左上手托壶,左中臂屈胸前手持莲花,左下手提净瓶。观音头部上方悬一顶宝珠流苏华盖。华盖两侧各有一飞天。飞天下面两侧圆圈内坐日天、月天。日天坐马座(五匹白马),月天坐天鹅座(五只白鹅),甚有特 色。背光四角画天王。莲座侧为辩才天女(或功德天)、婆薮仙(苦行仙)。莲座茎部从莲池中长出,池水中有两身龙女(也有说是难陀、跋难陀二龙王)持花供养。池水下方置供案,供有宝瓶璎珞,宝瓶中插鲜花。供案两侧各有一身明王,形象为三目四臂火头金刚(有说是两位忿怒尊,也有说是执金刚秘密王、不空愤怒王),均遍身火焰围绕,各执金刚轮、金刚杵,扬臂蹈足,怒目大吼,气势凶猛。金刚脚下各一身被压伏的障孽魔神毗那夜迦。
敦煌176窟中唐壁画如意轮观音经变
如意轮观音戴宝冠,六臂,右上一手思惟,中一手托宝珠,下一手持念珠;左上一手持如意轮,中一手持莲花,下一手按光明山【注】。有头光和背光。右舒坐于水池中生出的莲花座上。眷属仅可见二龙王。画面简洁,线条流畅。【注】光明山即普陀洛伽山,又名普陀山,是观音道场。据佛经记载,如意轮观音手按光明山是为了“成就无倾动”。
由于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况“会昌法难”时,敦煌为吐蕃人所占领,故而灭佛运动并未波及,由敦煌石窟的“如意轮经变”为例,在密法兴盛的中唐时期只有十窟,而在密法于中原衰退的晚唐却有十九窟,这表明“如意轮信仰”在此时并未受到冲击,与之相反的是更受欢迎。这与当时的时局恐不无关系。晚唐时期,敦煌政权更迭频繁,于唐、吐蕃、旧义军三方不停的打仗争夺,战乱频频,百姓民不聊生。由于这种社会环境下,佛教兴盛,无其以“护国息灾”为主要思想的密教为甚。在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以“观音信仰”为主题的绘画达到了239幅,可以说是各种密教绘画之最。此幅壁画占据了整墙,中央是主尊如意轮观音,主尊头戴化佛冠,六臂,右手或思维或持莲花,或下垂;左手持如意轮,托宝珠,按光明山。头稍右倾,颇具动感,身后有背光,头上有一佛二僧,其上是宝伞盖,周围是诸眷属,十九身,计金刚舞菩萨、金刚缦菩萨、金刚香菩萨、金刚花菩萨、婆薮仙、功德天、二龙王、四天王、二飞天、二忿怒尊。
十一世纪初,党项族兴起,在河西建立了西夏王朝,此时的 敦煌落入了西夏的统治范围之中。由于西夏信奉藏传佛教,故而此时的密教题材由汉传密教迅速转为藏传密教,作为汉传密教的代表“如意轮观音”,在敦煌只有9窟壁画,应是由汉传密教转变为藏传密教的过渡时期的产物。自西夏掌管敦煌后,汉传密教就此绝迹,亦可以说在大陆就此绝迹。若要一睹汉传密教的风采,恐只能到东瀛一探究竟了。
千钵文殊,也叫千臂千钵文殊,其形象类似千手观音,只是千手观音每一只手的手掌心是一只眼睛,而千钵文殊的千手中则拿的是佛钵。此铺千钵文殊位于361窟东壁南侧,文殊菩萨双跏趺坐于莲花台上。文殊主体部分一面四臂,其中两臂当胸,右手托佛钵,钵中有坐于须弥山上释迦佛,左手做安慰印。另外两臂至于腹前,双手托钵,钵中佛像与上同。文殊头戴宝冠,冠上化佛,头后有圆形但顶部有尖的头光。身披璎珞、天衣,背后为千钵手,最里面两层的托钵手臂画的比较写实,钵中释迦像均与前钵同,余者均简化处理,仅画出佛钵及托钵手,钵内无释迦。文殊头上有华盖,华盖左右为乘五鹅的月藏菩萨和乘五马的日藏菩萨。在画面的上半部,紧靠千钵圆光的是嬉、鬘、歌、舞四内供菩萨,外侧左右只画出外四供中的灯供菩萨和香供菩萨。画面中部,左右分别为四臂明王和六臂明王。画面下部,山围内须弥山从大海水中涌出,呈束腰状,上部承托千钵文殊的莲座,束腰部由人首龙身的二龙王缠绕,大海水两边各有一位阿修罗和罗刹。画面中密教氛围浓郁。敦煌其他千钵文殊形象与此图大同小异。金刚手菩萨另名“秘密主”,在佛教密宗的位阶很高,为毘卢遮那佛的嗣法子。经载:龙树菩萨入南天铁塔内,所传出的密教圣典,就是金刚手菩萨所集结的;且龙树在此所得之一切密法,亦是金刚手所授与。金刚手菩萨因手持金刚杵而得名,属金刚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化现,与观音、文殊等合为“三族姓尊”,故称大力金刚手。
此经变与文殊经变对称出现于门两侧,中央为千手千眼观音,两侧有眷属二十身,其中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金翅鸟王、孔雀王,音声菩萨、莲花菩萨、地神天王,婆薮仙、水神、火神、青面金刚、马头金刚等,榜题清晰可辨。其他榜题虽不可辨认,但从其形象判断有二龙王、功德天、风神天王、金刚缦菩萨、金刚香菩萨、二供养菩萨。此经变构图紧凑,线描精炼,色调柔和,是中唐时期的杰作。金翅鸟王与日光菩萨(日天子)
金翅鸟王是佛经常见的护法八部之一,巨大的神鸟每天要吃一大龙、五百小龙,展开双翅可飞翔三百三十六万里。金翅鸟王合掌,呈莲花跏跌坐姿,坐在金翅岛上。合掌的日光菩萨,坐在日轮中五匹马上,由于壁画变色,五马中现仅隐约可见中间一马头。
孔雀王与月光菩萨(月天子)
孔雀王是护法神之一,较早传入中国的杂密佛典就有《孔雀明王经》。密教认为孔雀王具有消除毒蛇等造成的毒害、恐怖、灾祸,并能够给人带来安乐、满足的神力。孔雀王有四臂,其中两臂分别托红色的日精摩尼和白色的月精摩尼,呈莲花跏趺坐式,坐在绿色孔雀背上。月光菩萨合掌,坐在月轮中五鹅背上,由于壁画变色,仅隐约可见鹅头。榜题为“音声菩萨”,即内四供养菩萨中的金刚歌菩萨。菩萨怀抱十三弦的空篌,双手一前一后拨弦弹奏。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十一面观音画像
莫高窟第321窟十一面观音画像,密宗观音画像代表作之一。位于东壁窟门北侧。初唐绘制。又名大光普照观音,为六观音(大悲观音、大慈观音、师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之一,作十一面、六臂。此观音头冠中有阿弥陀佛,前左手持净瓶,右手置胸前以串璎珞施无畏手,与各经文所述相符,为初唐开始出现之新题材。左右各一胁侍菩萨均立于莲台上。观音体形修长,面相俊秀,肩披宽巾,长垂曳地,透体罗裙上饰四瓣小花,华盖两侧图案形之银杏树敷色艳丽,保存犹新,均为前所未见之新样。
敦煌33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此图大致依据玄奘所译《十一面神咒心经》绘制。位于图中央的是主尊十一面观音菩萨,位于两侧的是胁侍菩萨,菩萨均神态祥和。观音菩萨的十一面叠头如塔,双重头光和背光均呈椭圆形,并饰纹样。其面容慈祥,最上一面为佛面,菩萨头戴宝冠,主面宝冠上有化佛。赤身披挂袈裟,胸前佩戴饰有宝石的短璎珞,戴手钏、臂钏等配饰,右手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置于左膝上作与愿印。结跏趺坐在由水池间生出的莲花上。胁侍菩萨梳发髻戴头饰脑后有头光,面朝主尊,右侧菩萨披帛斜搭,左侧菩萨赤身披挂披帛。菩萨的衣着上清晰可见五瓣小花纹样,犹如相连的小白珠。佩戴项圈、手钏、臂钏等配饰,赤足于莲花台之上。据资料显示,十一面观音经变是最早传入敦煌石窟的密教观音图像,其主尊形象与构图方式都与显教观音明显不同。初唐画师积累的关于显教观音图像的经验,在面对这一传入的图像时,处理上还有些生硬,尤其在对十一个面相的安排,背光、项光、化佛、花冠的空间安排上,还处于对这些相关元素和谐构成的探索阶段。
——————法宝资讯——————
如今,我们将这卷珍贵的敦煌159窟壁画文殊、普贤赴会图进行高清复制,终于还原出了原作的风貌。即可作为供奉修行之用,亦可作为佛画临摹的样图。欲请此幅,请点击下面惠购: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联系,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