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在荒诞与现实交织中,生命真谛何在?

文摘   2024-11-23 11:11   青海  

文/白雪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作家余华先生的《第七天》,这是继《活着》之后,我接触到的余华先生的第二部力作。由于该书采用小说体裁,人物关系清晰明了,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加之全书篇幅适中,仅有13万字,因此我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即两三天内,便完成了阅读。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深感这样一部触动心灵的作品值得我深思并记录下读后感想。于是,我决定就此篇小说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荒诞现实与人性光辉的映照


小说的开篇即以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巧妙地引领读者步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世界。在这个奇异的维度中,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向另一段未知旅途的序章。


主人公“我”——杨飞,在死后七日的时光里,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深度漫游,从初抵冥界的迷茫与忐忑,到逐渐接纳并适应这个新世界的法则与结构,直至最终寻得一种奇妙的归属感,这一路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思想深度。


这七日间杨飞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深处的记忆,如同一面无比清晰的镜子,无情地映照出现实世界的种种瑕疵与痼疾。余华先生凭借其冷峻而细腻的笔触,在小说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众多令人惊愕的社会现象,如暴力拆迁导致的家庭破碎、腐败官员的肆意妄为,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公等。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市长离世后,前往殡仪馆的路上,数百辆轿车绵延成队,为市长送行。城中主干道尽数封闭,其余道路亦拥堵异常,导致二十多起车祸事故的发生。更有甚者,因市长的遗体告别仪式,所有焚化炉暂停运作,所有待焚化的逝者不得不延后。这些场景无不令人对现实世界的荒诞与离奇感到震惊与愤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形形色色的挑战与困境,而这些困境往往根源于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阴暗角落。


然而,《第七天》亦让我们窥见了人性的光辉——李青死后幡然醒悟,承认杨飞才是她唯一的丈夫;鼠妹的男友伍超,虽最终因卖肾而逝,但他的初衷并非贪婪物欲,而是为了圆满心中的真爱;郑家夫妇无辜死亡,但他们拥有一个最为坚强懂事的女儿——郑小敏;饭店老板谭家鑫生前善良宽厚,至死也未失去快乐的希望,他坚信“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幸福”;至于那位李姓男子与扫黄警察张刚之间曲折离奇的恩怨——李姓男子因被张刚在审讯时误伤睾丸而心生仇恨,最终走上杀人复仇之路,但在死后,两人却一笑泯恩仇,成为了最投契的棋友。


当然,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杨飞的养父——杨金彪对杨飞所展现出的无私且伟大的父爱。这一情感贯穿整部小说,与杨飞生父母及其哥哥姐姐对杨飞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这份父爱的珍贵与难能可贵。它如同一束光芒,穿透了冷酷的现实世界,让读者在其中看到了希望、美好、温暖与爱的存在。


二、温情与希望:死无葬身之地的救赎


在无情地揭露现实世界的荒诞与冷酷的同时,余华先生在《第七天》中精心构筑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避风港——“死无葬身之地”。这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坐落于冥界的边缘地带,是一个超脱于尘世烦恼、摒弃了等级、贫富与歧视的乌托邦式理想国。在这里,自然界的万物似乎都拥有了生命,树叶轻摇,仿佛在向过往的灵魂温柔招手;石头静默,却似乎带着一抹温暖的微笑;河水潺潺,它们似乎在向每一个踏入这片净土的旅人轻声问候。这里,死而平等!


“死无葬身之地”,这个看似凄凉的名称背后,实则是对现实世界种种不公与冷漠的一种深刻讽刺与无情批判。但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人性中那份纯真善良与温暖光芒的强烈呼唤。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那些生前历经磨难、饱受不公的灵魂终于得以解脱,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真正的安宁。比如,小说中被当做医疗垃圾处理的死婴,在“死无葬身之地”中,他们终于不被医院和世人冷漠对待,而是与一群同样遭遇过不幸却心怀善意的灵魂相聚,如天使般地在枝叶间歌唱,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与满足。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让我对现实世界的荒诞与冷酷有了更加深刻而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人性中那份温暖与坚韧力量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孤独与迷茫的黑暗时刻,但《第七天》中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光芒,照亮了我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我深刻领悟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温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那么,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归属感与幸福感,终将如约而至。


这种归属感与幸福感,并非源于外界的掌声与赞美,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平静与满足。正如小说中的那些灵魂,他们虽然已逝,但在“死无葬身之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了灵魂的彻底自由与解脱。这份力量,正是《第七天》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三、艺术手法与情感共鸣


《第七天》中展现的荒诞元素与黑色幽默,伴随着空间的瞬息万变与时间的颠倒错乱,以及情节内容的离奇古怪,构成了余华小说一贯的鲜明叙事风格。他巧妙地运用那些看似不合逻辑、违背传统叙事规则的情节来构建故事的框架,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强调时间顺序与完整性的叙事模式,为读者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若将这些不合常理的情节置于梦境的语境下审视,那些瞬间的荒诞便显得合情合理,符合另一种独特的叙事逻辑。


小说选择了一个刚刚逝去的“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杨飞讲述死后七天内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以及自己生前的往事。杨飞无法亲自讲述的一些故事,则通过与他相关的其他人物来呈现,如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遇见了因跳楼而死的出租屋邻居“鼠妹”“鼠妹”则认出了因车祸离世的肖庆,肖庆便讲述了“鼠妹”死后,她的男友伍超卖肾为“鼠妹”购买墓地的事情。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既设置悬念又适时揭开悬念的面纱。


主人公杨飞是主线,这条主线分别连接着多个不同的支线,支线又连接着更细小的分支,从而形成了多重连环式的结构模式。这些结构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及情人;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它们各自构成了众多个三连环结构。


小说中悬念的设置尤为明显,开篇便是杨飞第一天死亡时目睹的那场车祸,随后立即揭开悬念——车祸原因是市长死亡导致的封路——而市长的死因又引发了新的疑问——是因公殉职还是死于嫩模的床上?随后,更多的悬念如影随形:暴力拆迁中,被埋在废墟中生死不明的夫妇事件究竟是谣言还是事实?商场火灾中,到底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那些被当作医疗垃圾处理的死婴以及李月珍的尸体,它们的最终去向究竟在何方?杨飞的父亲杨金彪在患病后离家出走,他此刻是生是死?“鼠妹”的死亡真相,是否真的如同她空间所描述的那样?……这些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究的悬念,在杨飞抵达那个被称为“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后,逐一得到了解答。这种真相揭露的方式,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余华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激发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使我对其文学才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敬佩。他的文字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与批判,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探索与呈现。他通过文字将每一个灵魂的故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个既荒诞又真实的灵魂世界之中。


四、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我看来,《第七天》不仅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更是一部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度反思的杰作。小说通过杨飞死后的所见所闻与回忆,作家以其独特的描述,让我们直视现实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并促使我们深思如何扭转这一现状。


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与深刻的启示。例如,暴力强拆的故事揭露了权力与资本的勾结,以及弱势群体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助与绝望。腐败官员的故事则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堕落,以及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此外,人们死亡后焚烧次序的差别、骨灰盒的选择乃至墓地的享用,映射出的是社会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不公。那条领导检查不到的养父老家的柏油马路尽头,依旧是坑洼不平的老路,这无不反映出“面子工程”背后的丑陋现实……


这些故事不仅加深了我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更激发了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社会的深刻思考。作为成年人,我们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关注个人的生活与事业,更要心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第七天》给予我的启示是:只有我们心怀关切,并努力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光明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无论我们置身于何种生活困境之中,都应保持对生活本能的热爱以及走出困境的信心。


写到最后,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同时,我也善意地提醒大家:阅读余华的作品,请做好直面现实的准备!此刻,鲁迅先生的话语仿佛又在我耳边回响。那么,面对《第七天》中的现实,您是否是一位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它呢?





白雪,甘肃天水人,现定居青海大通,热爱文字,喜欢阅读。

===============================

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李欣月

青海读书
文化交流,读书分享,摄影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