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鑫:青海情长——懂之深、爱之切、兴之责

文摘   2024-11-20 11:11   北京  

文/马晓鑫

我的家乡在青海省海北州,这里有一望无垠的茫茫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动画面时常在这里闪现。这里有碧波荡漾的高原蓝宝石——青海湖,关于它的美丽与传奇,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听在看,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来形容亦不为过。这里有中国最美丽的油菜花海,每年盛夏,壮美的花海流金溢彩,芳香醉人,吸引着大量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这片美丽的土地还曾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诞生之地,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历史的车轮虽已滚滚远去,但已成为红色研学基地的原子城,至今依然传颂着前辈们的光荣历史,奉献者的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而如此富有美丽传奇色彩的海北,其实只不过是大美青海的一角和缩影。它的变迁见证了青海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变,展示出青海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作为生长在青海的孩子,我曾一度抱怨省会城市——西宁市,这里甚至没有开通地铁和提供共享单车,市民的出行方式唯有公交车。我曾抱怨这里的教育水平滞后,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大的存在感。我吐槽这里没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有的倒经常是狂啸的西北风,冷到骨子里的雪花和那不时来造访的沙尘暴。


学生时代漫长又短暂,寒暑假期间,我曾和家人朋友多次外出旅游,领略祖国美好山河。我去过临近青海的兰州、西安,到过繁华的成都,文化政治中心北京,游览过温婉细腻的江浙小镇。我的高中时代还是在山城重庆度过的,那里的各种美食和潮湿闷热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感觉只不过是跟着大人出去玩,图个新奇高兴罢了。随着年岁渐长,每到一地,当我打卡当地著名景点,品尝特色美食,徜徉在繁华闹市和大街小巷,领略风土人情时,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时常处于一种深刻的变化中。我的脑海中会不时浮现出我的家乡——遥远的大青海:高远深邃的蔚蓝天空,干净纯粹,欢快流淌的清凌凌的河水,盛夏的田野麦浪翻滚,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围着的村庄,有一种宁静的祥和与温暖。它们是美丽金银滩、雄奇卓尔山;是青海湖、茶卡盐湖;是仙米、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想起这一切,我心里总会涌起一种不由自主的深情,也慢慢体会到了“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从小热爱动物的我,对青藏高原最大的野生动物救助地一直很关注。这个被网友戏称为“中国最穷动物园”的地方,却在一年中救助了多个荒漠猫,并自主繁育出了兔狲、雪豹等珍稀动物,园长叫得出每只动物的名字。这里缺乏经费,但是不缺工作人员的爱。名牌上不仅写着每只动物的简单属性,还记录着每只“宝贝”的日常趣事。网友质疑他们故意不放生,以此来赚钱,但他们不解释,只是用心照顾。副园长齐新章的账号简介里写着: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或许青海一年四季都有不会停歇的风,但人心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没有缺位,也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人们用无声的话语和有力的行动,为大青海的生态保护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生于青海长在青海的0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关注着祖辈和父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的汗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热情,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族的盘绣,一针一线间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族的唐卡,以细腻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宗教世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项目,展现出草原儿女的豪迈与勇猛。这些民族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简简单单三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时刻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时代青年,怎样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为青海发展奉献青春力量?这是一道时代命题,也许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时刻考量着已经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也许,仅仅审视是远远不够的。


进入青海民大系统学习交通运输知识后,在两年多的时间中,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交通的重要性。翻阅尘封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海的交通运输可谓“一穷二白”。“要想富、先修路。”这朴素的话语折射出交通对于经济建设的巨大助推作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勤劳的青海人民挥洒汗水,先后修复、新建了包括青藏、青新等在内的多条公路。今天,青海的交通运输网络以西宁为中心,铁路、高速公路、干线航线为主骨架,辐射省内外。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的建设发展,为青海和外界搭建起了桥梁,让青海与外界的距离更短,往来更便捷。在我看来,有点像笨拙但勤奋的孩子,面对周围很多聪慧强大的孩子,不胆怯、不气馁,一直在努力,想做的更好。成就属于过去。未来的交通发展,呼唤着我,呼唤着与我一样渴望青海发展、家乡富强的青年,争做时代追梦人,树立强青有我的信念。把“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转化为实际行动,上下求索、披荆斩棘。相信有一天,当众多外地游客领略大美青海的壮丽景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后,会由衷的竖起大拇指夸赞“青海干散!”“胡都俩赞劲!”如同西安人之“撩咋咧”,四川人之“巴适得很”,用沾泥土接地气的当地生动语言表达对青海的赞誉。





马晓鑫,青海民族大学2022级。

===============================

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李欣月

青海读书
文化交流,读书分享,摄影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