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富国搞成穷国,为什么他们还从来不思反悔?

时事   2025-02-04 18:25   日本  

查韦斯


一个国家由穷到富不容易,但由富到穷却太简单:只需要一个领导人。
委内瑞拉在查韦斯执政之前,凭借世界第一的石油储量,曾是拉美最富有的国家。
然而,查韦斯上台后实施激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大规模国有化运动摧毁了经济效率,价格管控政策破坏了市场机制。
他的继任者马杜罗更是延续了这一错误路线,疯狂印钞导致恶性通胀,一度高达100万倍,硬生生将这个曾经富饶的国度变成了满目疮痍。
津巴布韦的故事更为惨烈。上世纪80年代初期独立时,这个"非洲粮仓"年均粮食出口150万吨。
然而穆加贝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激进的土地改革,将农场从白人手中夺走后分配给缺乏农业经验的支持者。
农业生产随之崩溃,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末创下史上第二高的记录,高达79,600,000,000%,导致无数津巴布韦人在饥饿中挣扎。
伊朗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是中东地区最富有的国家之一。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后,推行神权统治,与西方对抗导致严重制裁。
从霍梅尼到哈梅内伊,这些继任者一如既往地高调反美、反以,使这个曾经的地区强国逐渐走向衰落。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要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带入死胡同?在看到衰败至此的景象后,多少总得有点反思精神吧?却为什么一点也不愿意为了他的国家、国民和身后名而改弦更张?
我读书不多,只能凭着我所理解的常识,作如下分析:
第一,权力带来的认知扭曲。
权力就像一副美丽的滤镜,让手握大权者总是倾向于相信那些经过筛选的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他们尤其喜欢听那些对自己歌功颂德的赞美。
在这种"回音室效应"之下,领导人的决策圈中充斥着频频点头的应声虫,再也听不到忠言逆耳的谏言。
即便是经济数据可以造假,但老百姓的苦难却是赤裸裸的现实,然而,这些领导人宁可掩耳盗铃,也不愿意走到老百姓当中去。

穆加贝


第二,人性弱点带来的偏执。
对于长期身居高位者而言,人性的弱点渗入得会更入骨髓,承认错误往往比犯错本身更加困难。他们深陷于对本人政治施策的执念之中,宁可坚持错误也不愿意推翻自己的决策。
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更是不可逆转:曾经立志服务人民的领导者,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自己的判断永远正确。
第三,利益纠葛盘根错节。
即便是错误的政策,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就像附骨之疽,牢牢地站在改革的对立面。
改革就意味着要动他们的奶酪,所以就算国家在走向衰落,维持现状反而成了最安全的选择。某些具有迷惑性的政治正确口号,更是成为了维护这种利益格局的护身符。

哈梅内伊


第四,意识形态枷锁根深蒂固。
当现实与信仰发生冲突时,这些领导人往往选择相信信仰而否定现实。他们习惯用教条来解释失败,把失败归咎于革命尚未彻底,由此陷入一个永动机般的怪圈:越是失败,越要坚持;越是坚持,就越是失败。
这种局面之所以会不断重演,是因为每个时代的领导者都会告诉自己"这次不一样"。他们总认为自己比前人更聪明、更有能力,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有一句脱胎于黑格尔的名言说:"人类唯一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悖论:它用历史经验总结出人类根本不会吸取历史教训。在权力与理性的较量中,前者总是占据上风,这或许就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所在。
所以,把一个国家置于一个人手里的游戏,注定是危险的,必须要靠一个良好的制度设计,尽可能将人的认知局限和天然的人性弱点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所幸,人类已经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制度,且已在多数国家运行并不断臻于成熟,就看人类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是否愿意拿来为我所用了。

中西ABC
在中西比较中探寻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共识路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