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一点不假。在不到半个世纪前,我国8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
可是,就在年前国家给所有公职人员大幅上调工资时,却很少有人关注一个更庞大的群体,这就是用一生汗水浇灌出中国腾飞奇迹、却在暮年拿不到什么养老金的1.3亿老农民。
这是一组令人心痛的数字对比:
当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每月能领取6000多元以上、企业职工能拿到3000多元以上的养老金时,农民却只能依靠平均不足200元的养老金度日。
在中西部省份,即便在2024年7月上调后,这个数字也仅有163元。
作为农村出身的我,我有责任呼吁,整个社会基于起码的道义良知也应该一同呼吁:在当下,国家需要给农民每月发放800元养老金!
这不仅情理应当,更是完全可行。以下是我的10条理由:
第1条 迟到的公平账:农民交了最沉重的社保
"农民没交过社保"——在所有反对提高农民养老金的声音中,这个论调最刺眼。
这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对农民贡献的漠视。事实上,农民不仅交了"社保",而且是以最沉重的方式交付的。
从1949年建政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即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巨额资金积累。
具体数据显示,仅1953年至1978年间,这个数字就达到5100亿元,占同期农业净产值的三分之一。而在1979年至1994年期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15000亿元。
数字背后,是农民每创造100元财富,就要向城市输送25元。
除了"剪刀差",农民还要承担"三提五统"。“三提”是指村提留三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是指乡统筹五项:教育费、优抚费、交通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加上其他,拢共有20多项费用。
这些税费负担占农民收入的比例高达20%-30%,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据历史学家高王凌研究,历史上地主占有的农业"剩余"也不过10%-12%。
不仅如此,农民还要承担大量义务劳动。
举个例子,今天北京最重要的水源地——十三陵水库,就是由40万农民在五个月内昼夜不停建成的。
从1965年到1981年的海河治理工程中,仅河北省就动员了54.7万人次的农民参与,开挖土方1.26亿立方米。
全国86000多座水库、几十万公里的公路防洪大堤、成渝铁路、长江丰洪区等重点工程,几乎都凝结着农民的无偿劳动。
正如一位老农所说:"那时候'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的谷子只够吃到过年,开春后就得挨饿。"
这种牺牲,不正是最沉重的"社保缴费"吗?不给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金,公平正义何在?
第2条 填补历史亏欠:国家的良心补偿
农民在作出上述付出的时候,没有人给过他们哪怕一分钱工资。
后来改革开放了,他们成了城市最廉价的劳动力,拿着微薄的工资,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人愿意为他们交社保,而他们却建设出令世界称奇的一座座新城。
建设完了,回到农村,他们依然两手空空。如今他们年老了,却连基本的养老保障都没有,这是怎样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给予农民体面的养老金,不是恩赐,而是填补历史亏欠,是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道德自觉。它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号:国家不会忘记为她默默奉献的子民,不会辜负那些最朴实的建设者。
每当看到那些满头白发的农村老人仍在田间劳作,我们就应该扪心自问:一个不懂得回报、不知感恩的国家,如何谈得上真正的强大?一个让数亿老农在贫困中度过晚年的社会,又怎能称得上真正的文明?
说实话,800元养老金并不多,却是国家良知的试金石。这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国格;不仅是对过去的补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第3条 缩小不合理养老差距:修补一道刺目的伤疤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呈现出一种极度不均衡的"断崖式"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基础数额上,更反映在整个制度设计中。
如前所述,从养老金数额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可以领取6483.8元,企业职工平均3047元,而农民却只有不到200元。
这种差距之大,已经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能解释的范围。
从退休金替代率(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来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高达80%以上,有些甚至比在职时工资还高。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即便在高福利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也就在50%-60%之间。
再来看养老金的财政补贴情况。2021年的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每月获得财政补贴2211.3元,企业职工482.8元,而农民仅有163.9元。
这种"越富补贴越多"的分配机制,完全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扶弱济困"的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研究报告指出:"这种现象既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相悖,也与资本主义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追求公平的制度实践不符。"
报告甚至警示,这种过度的差距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将农民养老金提高到800元,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差距,但至少可以将差距缩小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底线。
第4条 财政完全可行:这不是一个难以承受之重
每当谈及提高农民养老金,总有人会反问:"国家财政能承受得了吗?"让我们用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60岁以上农村老人约1.3亿,按每人每月800元计算,年度支出约1.25万亿元。除去已经发放的200元每月,实际增加9360亿元。这个数字看似庞大,但要放到坐标系中来看:
首先,与中国近30万亿的年度财政支出相比,这笔钱仅增加3%。
其次,这笔钱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来解决。例如,通过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就能节省大量资金。如果将其养老金调整到4000元/月的合理水平,一个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节省下来的资金就能解决2.5个农民的养老金。
再次,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养老金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便是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经济总量不及中国五分之一,也在努力推进全民养老金计划,我们总不能让阿三来嘲笑吧?
还有就是,这笔钱并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回报的。这就引出了第5个理由。
第5条 经济增长新动能:这是一剂提振内需的良方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提高农民养老金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需不足问题,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0%,远低于印度的60%和美国的70%以上。
这种低消费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购买力严重不足。
经济学研究表明,财政支出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用于基建投资的财政资金,乘数效应仅为1.06倍;而用于直接提升居民收入的支出,如发放消费券等,其乘数效应可达3倍以上。
农村老年人的消费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他们原本只能省吃俭用,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如果有了养老金,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当数亿农民加入消费大军,他们带来的对"消费链条"的激活程度,恐怕要超过那些已经消费过度的有钱阶级。
第6条 提升缴费积极性:重建社保体系信心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模式,即用在职人员缴纳的保费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这一制度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从2011年到2022年,养老保险断缴人数从2956万增至6325万,参保率从85.2%降至80.8%。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断缴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对制度的信心不足。试想,当一个农民工看到自己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都用于支付城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自己的父母却只能在农村领取微薄补助时,他还会对这个制度抱有多少信心?
将农民养老金提高到800元,就像是给农民工子女开设了一个"亲情账户"。他们缴纳的养老保险不再是无形中消失的数字,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父母的生活质量。
这种具象化的回报,必将提升整个社会的缴费积极性,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7条 助力乡村振兴:让整个农村活起来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发展,更需要人的活力。
然而,当前农村正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危机,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接近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占比高达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农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老年人。
在当前的养老金水平下,农村老人即便年迈体衰,也不得不继续从事体力劳动。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有些70多岁的老人还在种地,不是他们不想休息,而是必须要种,不种就没有收入来源。"这种情况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提高养老金到800元,不仅能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还能带来整个农村社会氛围的改善。
第8条 缓解社会内卷:为基层提供安全网
近年来,"内卷"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向下滑落的风险却在增加。
为什么加拿大、北欧等国家的学生不会过度内卷?除了教育制度本身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便一个人选择成为普通工人或农民,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老年时期也有基本保障。
提供800元的基础养老金,就是在为社会底层构建一张基本的安全网。
它传递的是一个信号:在这个社会中,即便不能成为人生赢家,也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这种制度性保障,才是缓解过度竞争、化解社会焦虑的根本之道。
第9条 借鉴国际经验:与全球发展接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世界范围内,基础养老金制度早已是通行做法。
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例,都实行了不以缴费为前提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即便是强调"工作伦理"的美国,也为贫困老人提供每月近1000美元的救济金。
以澳大利亚为例,不论是什么身份,工作过或没有工作过,只要达到规定年龄,每个人都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现行标准约为每月1500澳元。这个数额足以保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第10条 提升国际形象:文明进步试金石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成果如何惠及普通民众。农村养老金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检验中国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基层的群体。
美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在《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中指出,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从对基本公民权利的保障开始的。而养老保障,正是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之一。
在这个维度上,中国目前的表现与经济实力还不相称。
以养老金占GDP比重为例,中国仅为4%左右,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
即便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也还有提升空间。巴西的农村养老金覆盖率接近90%,月均水平约合人民币1000元;印度虽然经济总量不及中国五分之一,却在积极推进农村养老金改革。
因此,提高农民养老金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展示中国发展理念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
一旦农民真能拿到800块钱的基础养老金,它至少向世界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的发展成果正在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那些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群体。
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也是中国文明进步的实际体现。
结语:"莫欠历史一份情"
今天,当我们的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跻身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时,给予农民一份体面的养老金,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责任。
800元养老金即使还显微薄,但它毕竟承载了一个泱泱大国对13亿农民的深情厚谊。它既是对历史亏欠的补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既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甚至可以这样说,通过养老金实现对农民的反哺,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