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眼里,乌克兰算什么?
时事
2025-01-27 20:20
日本
特朗普新政祭出的招数,可谓眼花缭乱,令整个世界应接不暇。就职仪式的余音还没消停,对墨、加两国的关税大棒却已经落下;刚刚听说他在洛杉矶开会救灾,转眼却在给丹麦首相打电话要拿走格陵兰;这边厢一飞机一飞机往外倒脏水一样地运送非法移民,那边厢已经退出了一揽子国际协议。特别是他那直接切向全球援助体系命脉的一刀,更是牵动了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有头有面和利益攸关的国家。1月24日,国务卿卢比奥——哦,鲁比奥——下令暂停对外援助90天,除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军援得以继续,其余项目尽数搁浅。在这场重大转向中,主要靠美援续命的乌克兰战争将走向何方,令整个世界为之揪心。早就有人分析,特朗普具有"多动症"人格,这种人格特质放在他身上,那些完全矛盾或相反的言行却可以“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每天都在给全世界制造着连续不断的看点。特朗普把矛头直指前任拜登:"拜登让这场战争爆发,真是太糟糕了,这场战争根本就不应该爆发。"言下之意,这场战争就是拜登,或者说,就是美国挑起的!但紧接着,他又把责任推给泽连斯基:"泽连斯基也不应该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不应该允许战争爆发……"可怜的泽连斯基,他故意造成这场战争的爆发以给他的国家带来灾难!然后,特朗普回过头来指责普京:"普京不应该这么做,他必须停止这么做。"对普京,特朗普一边挥舞制裁大棒:"如果不尽快达成协议,我别无选择,只能对俄罗斯所有出口产品征收高额税收、关税并实施制裁";一边又深情表白:"我爱俄罗斯人民,并且一直与普京保持着良好关系。"对待泽连斯基,他时而说"不是天使",时而又称赞"他已准备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在战争解决方案上,从竞选时期"24小时内结束战争"的豪言壮语,到现在变成"尽快达成协议"。反正,世界至今还没完全看清,他究竟会打一张怎样的牌,以让俄乌战争结束。尽管如此,穿过特朗普看似矛盾的言论迷雾,我们还是能够得以窥见他对乌克兰问题的真实逻辑。他把战争同时推给拜登、普京和泽连斯基,这种责任的多向分配不能看成是简单的语无伦次,而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谈判布局。通过弱化任何一方的正当性,特朗普为自己的介入创造了最大空间。或许,这正是一个精于交易者的惯常手法:先搅浑水,再左右逢源。在这个充满商业色彩的战略思维下,两个核心目标清晰可见:让俄乌战争速战速决,让"美国优先"周知世界。速战速决不仅能让特朗普兑现结束战争——虽然不是夸张的“24小时”——的承诺,更能为"美国优先"清除障碍。持续的战争消耗着美国资源,维持着美国的全球责任,这恰恰是特朗普最想摆脱的。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到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再到如今叫停对外援助,他要再度重塑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那就是,它不会再当无谓的“世界警察”。如果谁需要它出手,拿钱!没钱?对不住。90天暂停援助看似还有回旋的余地,实则可能一去不复返。虽然泽连斯基马上出面声称"军援未停",意在稳定军心,但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乌克兰的停摆已经释放出清晰信号。与此同时,特朗普正在为与普京的直接对话铺路。当他宣称"准备尽快"与普京会面,而克里姆林宫也在等待"信号"时,基辅的担忧不能不日益加深:和平的最终代价,难道会以牺牲乌克兰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把乌克兰和以色列放在一起,能看出特朗普态度的鲜明反差。同样是依赖美国军援的国家,以色列的军援丝毫不受影响,而乌克兰却面临断供危机。更何况,中东局势基本趋近尾声,而乌克兰还深陷泥沼。这种差异不仅仅源于地缘价值的判断,更反映了特朗普一贯的偏好。以色列是他眼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背后有着强大的国内政治势力;而乌克兰,不过是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一个用来展示谈判本领的舞台。不管未来的谈判过程是怎样,不管是否会邀请乌克兰参与谈判——泽连斯基最担心的是撇开他来谈判——乌克兰丧失部分或全部被占领土是个大概率事件。
面对这样一个正在到来的结果,我忍不住想起一个人物:张伯伦。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飞到慕尼黑,撇开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张伯伦迷信个人魅力,以为通过与希特勒的直接对话,满足后者的领土要求就能化解危机。今天的美国总统至少在形式上与二战前夕的英国首相有得一比,他同样醉心于自己的“迷魂阵”才能,奢望凭借他的一张嘴就能结束一场持续三年的战争。张伯伦为了所谓"和平",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特朗普为了所谓"交易",似乎也准备在与普京的谈判中牺牲乌克兰的根本诉求。但愿,这只是一个猜想,更但愿,这不会复制二战前的阴霾。
中西ABC
在中西比较中探寻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共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