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份数着算,我今年39岁。
毕竟39岁生日,才没过几个月。
但按东北算法,我41岁了。
一直也没整明白为啥,
不管你生在几月,只要你生为东北人,
一过年,就要虚2岁。
所以无论怎么算,我也40不惑了。
从33岁人生脱轨到现在,整整7年。
这7年,是离经叛道的7年。
双双辞职、带娃环游世界40国,
旅居泰国和芬兰,
走遍世界,寻找我们心目中的教育。
误打误撞做了自媒体,
经历了公众号一波波的淘洗,
又闯入了短视频的疯狂赛道。
4个臭皮匠一起创业电商,摸爬滚打到现在,不算成功但对得起自己。
别人卷得粉身碎骨,
而我只想觅得一处,纯净的自留地。
做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
择了一条,曾经看都看不见的路。
绝对谈不上成功,更何况脑袋里已经太久太久,没有过“成功”二字。
不过,算得上心安。
而且毫不夸张地说,
我现在是脸上饱经沧桑,肚里“富得流油”。
作为这样一个40+的过来人,
确实有很多话想对30岁的自己,
想对30岁的你们说。
1. 教育上,放下我执
先说说,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教育。
30+的自己,有过很多执念。
有的来自于惯性,成长的惯性。
有的来自于比较,和别人的比较。
有的来自于“专家”。
七听八学了一些所谓的育儿方法,就把它们当做“圣经”一样膜拜。
因为这些执念,确实干过很多“蠢事”。
回头看看,
实在是管中窥豹,小题大做。
巴乔三岁多,看到别的孩子都喜欢静静地画画,而他却很难。
我决定要刻意训练,而且做事要有始有终,练不好就不能休息。
我只是看到了,
“规矩就是,要从小养成的”,
满脑子想的是,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行?”
却真真忽略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
我和乔爸,小时候都是“好学生”。
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签就是,
放学按时写作业。
我秉承着“好习惯要早养成”的原则,
从一年级逼到二年级,
从二年级逼到三年级,
四年级开始,我终于放弃了。
我对巴乔说,为母也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俩彼此,好自为之吧。
然后就在五年级伊始的某一天,
他信誓旦旦地对我说,
“妈妈我以后一放学就要写作业,因为放在那里心里总有个事,玩得不踏实。”
后来不敢说他一言九鼎吧,虽然偶尔会忘,但大多数时候说到做到了。
看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我曾执意地以为,在这个家里,
我可以“教育”任何人,包括娃他爹。
不知道,是不是男人的通病。
严厉死板,规矩特别多。
逼起孩子来比谁都狠。
而且最要命的是,不知冷暖。
记得那还是刚来芬兰的时候,巴乔躺在我的怀里闷闷地说,
“妈妈,为什么总感觉爸爸离我很远?
即便他就在我的身边,
但还是很远很远,是心里的远。”
毕竟作为母亲,我更感性更富有同理心,花了更多的时间研究心理学和教育。
所以一度我把自己当做,
救赎父子关系的阳光使者。
我以为自己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但其实在乔爸看来,
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比比划划。
结果三个人,更乱了。
其实分享沟通,探讨育儿方式没有错。
但是我错在,想让他成为我。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他有权利决定自己,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即便这个结果,不尽如人意。
但做父亲,是他的课题。
做母亲,才是我的课题。
我们都在属于自己的课题里,自我成长。
不瞒你们说,自从我想通这一点,
我的世界,都变清净了。
任凭父子俩在一旁咆哮,那是他俩的事,不是我的事。
事实上即便没有我,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逐渐找到了父子之间,合适的距离。
2. 不要被困在,信息茧房里
人到中年,不管有意无意,都在不经意间给自己裹了一层蚕茧。
当然自媒体、视频化、大数据推送,让这层蚕茧越织越厚。
我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和喜欢的。
于是我们活在,
信息的茧房里,
认知的茧房里,
社交的茧房里。
在“自以为是”的茧房里,自娱自乐。
人家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在我看来,决定命运的还有认知。
7年前我们厌倦了,
厌倦了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
厌倦了成功的唯一标准,
更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教育。
但我以为环游世界,只是gap year,我们终究要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然而这一路,我看到了千百种人生。
谁说漂泊一世,就不是人生?
6年前在清迈,看到了很多数字游民,而我们也从那时笃定创业的路。
谁说不能一边工作,一边环游世界?
在泰国在芬兰,看到越来越多为了教育而奔赴的普通中国家庭。
谁说移民和国际教育,是有钱人的游戏?
他们不富有,但他们敢想敢做。
我们破茧而出,突破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而人生自此,完全不同。
当然我并不是怂恿大家,和我一样。
但想要逃离“认知盲区”,不被大数据算法窄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确实要做点什么了。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多读书,读不一样的书。每一本书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多关注不同领域的博主,各行各业。
但靠谱的博主,很重要。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甄别可靠的信息源,判断信息传播的目的。
善于质疑,多去问问“为什么”。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多出去看看
并不是抱着手机追着视频,就可以读懂全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要自己去看看。
请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打开视野的机会。
3.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人
内核稳定,先要情绪稳定。
前些天和朋友聚会,她们问我:
“这些年遇到的最难的事,是什么?”
我想了半天,竟想不出。
带着两个孩子,奔走了这么多国家,
怎么会没有难处。
遇到问题的当下,难吗?
肯定难。
但是时过境迁之后,
真正会被记住的,只有那几件。
比如生,比如死。
所以于我而言,除了至亲的生病离世,没有什么难是解决不了的难。
每次想到这一点,
那些一城一池的得失,
那些“死活过不去”的情绪,
便会显得微不足道。
内核稳定,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芬兰我有一个74岁的忘年交,她叫Santtu。她经常给我讲故事,讲她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们聊到,两代人的关系。
我很好奇,在芬兰是不是父母也一样对孩子,付出很多。
她说,现在的中国很像是曾经的芬兰。
父母如果有积蓄,也是会帮助子女去买房买车,但难免会有所期待。
“当年父母要给我钱买房,我拒绝了。”
“为什么?”
“因为我能预想到,一旦拿了这笔钱,
他们也许会,理直气壮地干涉我的生活,
所以我选择了自由。”
听完我一惊,
好一个冷静果断的课题分离。
父母的生活和期待,是他们的课题。
而我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课题。
别说20岁了,即便是30+,又有多少人能拎得清。
拎得清什么是别人的期待,
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期待。
先做好课题分离,
不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评价里,
才能看得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内核稳定,是敢想敢做,敢承担。
我问乔爸,最想对30+的朋友说什么。
“30+我们还有,试错的资本。
大胆想,勇敢做。”
混乱来自于迷茫。
坚定来自于目标明确。
当我们找到了真正的内心所向,
自然会敢作敢当,越发坚定。
不管输赢成败,
过程对我们来说,都有意义。
人生的趣味和丰富,
来自于正确,亦来自于错误。
等你老了,会后悔你不曾试过。
而不会后悔,我试过了却没有成功。
这些建议可能也只是,某种角度上的“老生常谈”。但这些朴素的大道理,是我这十年的真实体会。
或许在30岁的某一天,
我也曾与它们在互联网上擦肩而过,
但我一定没有此刻我,
敲下这些文字的认同与笃定。
它与年龄无关,与技能无关,
却与生活的浓度、生命的广度有关。
希望正在读文章的你,也会在现在或未来,亲身体验一下内核稳定的轻巧感。
人到40,我想说,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人真好。
End.
*以下部分是广告
人到40最后悔的事情,还有一件。
就是没有在25+的年纪,开始用A醇。
这几年做电商,
算是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成分护肤”。
A醇就是被公认有效,抗老成分。
但对于护肤品牌,我轻易不推荐。
先看成分,再看肤感,最后是功效。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值得推荐的很少。
A醇又有一定刺激性,
极其敏感的我,对A醇就更挑剔。
美国的Juice Beauty,是我试过的品牌里,少数看得见功效、又很温和的。
从认识它到如今决定推荐,足足一年多。
我断断续续用了大半年,
乔爸前后也用了快一年,
公司的几个姑娘轮流跟着测试。
但凡用过的人,
无一例外的都说好。
这才决定正式的推荐给你们。
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双A醇眼霜。
肤感清润温和,几乎不需要建立耐受。
尤其是自带的按摩头,我很喜欢。
让“眼部去皱”,
变成了满满仪式感的眼部Spa。
关键是A醇眼霜竟然只要300+,很值!
再来说说当家花旦,双A醇精华。
公司的姑娘是这么形容它的:
“这是我用过最立竿见影的精华,磨皮神器,晚上用,第二天皮肤就滑了、嫩了!”
我和乔爸也深有同感,晚上抹完精华,第二早上起床,脸上都会嫩嫩的。
双A醇精华
抗氧保湿面霜
如果正好缺一套“抗衰”护肤品,
可以眼霜、精华和面霜,整套使用。
人到40岁,护肤早已是每天的必修课,
不妨用一些功效直接的“作弊”成分。
同时又能赏心悦目的产品,
让自己享受护肤的仪式,修好这一堂课。
更何况,在售价不菲的A醇领域,
Juice Beauty价格实在是惊喜!
最近恰逢年货节,
巴乔家的店,Juice Beauty正在开团。
我们家自用的年货,也都在。
点击下面👇图片,进入巴乔家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