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将于2024年10月30—11月1日在上海奉贤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详细信息请点击“【第二轮通知】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本次大会的“能源模型论坛”分论坛。
WMO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是有观测记录的174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近地平均温升达到1.33~1.57°C,同时海洋热含量也达到6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观测的CO2大气浓度突破419 ppmv,对应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4°C,这使得该年成为1901年以来最暖年份。严峻的国内外气候变化形势为全球应对气候治理风险,实现净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标更添了挑战。
气候变化和能源发展形势的复杂交互,为气候经济影响和政策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模型(IAM)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IA模型以能够系统而定量地优化/模拟自然环境系统与能源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作用,全面分析“碳中和”等绿色转型政策影响而广为人知。然而,不同模型隐含了不同的专家预期,且对经济、能源和气候系统的关键参数估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引起了同一政策的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强化IAM的可解释性,对模型结果差异进行科学归因,以期为模型发展提供方向,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稳健的决策支持,我们在能源模型论坛(CEMF)的支持下开启新一期的多模型比较研究,并借此论坛机会展开深入研讨。
本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段宏波教授和清华大学张达副教授负责召集,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偶阳研究员、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研究所(PIK)龚晨博士、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侯方心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潘勋章副教授、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汤维祺副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瑜博士等专业学者作为发言嘉宾,围绕新的气候经济和能源形势下的IAM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多模型比较工作展开研讨,以推动国内模型比较技术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上半场(8:30—10:10)
主持人:张达
8:30—8:40
能源模型论坛负责人高霁致辞
8:40—8:55
发言题目:新一轮能源模型比较研究
发言人(特邀):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8:55—9:10
发言题目:中国的碳定价政策研究
发言人:张瑜 上海财经大学9:10—9:25
发言题目:基于IMED/CGE模型的气候环境政策多维影响评估
发言人:戴瀚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25—9:40
发言题目:基于ABM-CGE耦合的全球气候俱乐部自发扩容机制研究
发言人:汤维祺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9:40—10:10
CGE多模型比较研究计划介绍:张达
CGE模型比较圆桌讨论
下半场(10:30—12:00)
主持人:段宏波
10:30—10:45
发言题目:电气化和煤电路径对中国碳中和减排中的多层影响
发言人:龚晨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
10:45—11:00
发言题目:虑及区域电网互联的中国省级碳中和路径分析
发言人:侯方心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11:00—11:15
发言题目:基于GCAM-China的中国双碳政策精细化评估
发言人:偶阳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1:15—11:30
发言题目: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的碳足迹与碳资产评估
发言人:潘勋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11:30—12:00
IAM多模型比较研究计划介绍:段宏波
IAM模型比较圆桌讨论
高霁
简介:EDF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能源与自然项目主任,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项目负责人。致力于综合发展模型、基于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CAM)的情景分析,以及中国综合政策模型(IPAC)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段宏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综合评估建模、碳大数据与金融相关研究,是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型E3METL及CE3METL的领衔开发者,主导研发了宏愿3E碳中和公益平台(www.hongyuan3e.com);其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多项研究成果见于Science、Nature、Nature Food、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nnovation、NSR、《管理世界》和《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ERL年度最佳论文奖等国内外奖项,担任MITI、ERL、REEC等SSCI/SCI期刊共同主编/编委。
张达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nergy、PNAS、Joul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已主持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专项项目子课题和受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及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美国环保协会等国际机构委托的咨询项目,支撑了双碳目标提出论证、“十四五”规划中能源气候目标设计、全国碳市场体系设计和“1+N”政策体系中多个重要文件起草。
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1981年至今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发展预测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模型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级重点项目,以及UNDP、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资助的项目。2007年2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会上做国外区域发展情况的报告。2014年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23年当选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士。
戴瀚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环境管理系主任。长期围绕气候环境政策分析与综合决策评估,领衔全栈自主研发了大规模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估模型(IMED),入选北京大学2014—2024十年学科建设成就展代表性成果,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支撑《全球环境展望7》的中国代表性模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百余篇学术成果发表于Nature Food、One Earth等期刊,被IPCC AR6引用20余次,总被引万余次,入选全球前2%年度高被引及终身影响力科学家榜单。
龚晨
目前在PIK的国际气候政策团队工作,该团队专注于综合评估模型(IAM)中政治经济路径的研究。龚博士的工作聚焦于两个主题,即中国的国家转型路径和IAM建模的软耦合方法开发。特别地,她致力于探讨中国未来能源系统中高排放电力结构与电气化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将综合评估模型REMIND与详细能源模型DIETER(DIW)耦合来更好地刻画电气化和可变可再生能源并网机制。此外,龚博士还关注能源系统建模中的部门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氢储能和工业能源转型相关的研究,其也是1.5 National Pathways、ELEVATE、ARIADNE 和 INTEGRATE等重要项目的参与人。
侯方心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与气候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能源电力系统规划、综合评估模型等方向研究,作为主要作者出版《破解危机》《全球能源包容公正韧性转型——方案与实践》《全球碳中和之路》《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等系列专著。
偶阳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碳中和学院双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期围绕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在能源系统模拟,空气质量,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全球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著名综合评估模型 Global Change Analysis Model(GCAM)的开发成员之一。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
潘勋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年起一直开展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研究,尤其聚焦能源系统建模、碳减排责任分担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研究。以第一/独立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Energy Economics、Climate Policy、ERL、TRD等SSCI/SCI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8篇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引用,1篇研究结论写入IPCC 1.5度特别报告(SR1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国际机构等委托的多项能源转型或碳排放分析课题。担任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是IPCC AR6审稿专家、《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章节贡献作者、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家等。
汤维祺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经济学、法学学士。研究专长为宏观经济数量建模与经济预测,研究领域涉及能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及区域经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国家、省部级政策咨询及区域经济和产业规划等课题数十项。
张瑜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HTCGE (Harvard-Tsinghua CGE)模型团队的成员之一。该团队的模型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多部门模型和全球多部门模型两部分。模型研究聚焦空气污染治理政策评估、中国及全球碳定价政策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分析等。个人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与低碳转型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曾参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与碳中和、能源转型相关的重要项目。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
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之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被SCI收录
英文版2023影响因子6.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影响因子2.1887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ID:accr_journal
Email: accr@cma.gov.cn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联系:accr@cma.gov.cn。
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