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将于2024年10月30—11月1日在上海奉贤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详细信息请点击“【第三轮通知】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本次大会的“气候变化与健康”分论坛。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重要因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还通过影响食物、水资源和社会生态环境等间接途径,对人类健康构成长期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分会场“气候变化与健康”由童世庐教授和李湉湉研究员共同召集,旨在从多个侧面探讨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报告内容涵盖了从全球到地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证据收集到政策制定的广泛议题。Kristie L. Ebi教授将分享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行动建议;周天军研究员将探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方法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蔡闻佳教授将讨论气候与健康研究的政策需求;班婕副研究员将预估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极端降水相关的死亡风险;罗斌教授将研究非最适温度与沙尘事件复合暴露的健康影响和机制,孙兆彬研究员将探讨我国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红利期的结束时间。下半场,童世庐教授将阐释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杨建勋老师将分析全球城市气候适应的进展及其动因与协同效益;陈仁杰教授、苏虹教授和李新主任将分别从复合热浪的疾病负担、精神心理疾病风险和脑血管病的角度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圆桌论坛将围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展开讨论,多位嘉宾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提供思路和建议。我们期待通过本次分会场的交流,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童世庐
童世庐教授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聘请(国家外专局资助引进)的气候变化与健康高级顾问,同时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星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多个基金委员会评委和许多国际杂志的评审专家。童教授曾担任澳华科学技术协会会长,澳大利亚流行病学会副会长,澳大利亚流行病学会昆士兰分会会长,澳大利亚健康医学研究委员会和中国自然基金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即二审)评委。童教授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著400多篇,其中包括权威性学术刊物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自然气候变化、美国科学院院报、国际流行病杂志、美国流行病杂志和环境卫生展望等。目前担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 和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副主编以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Biometeorology等国际杂志编委。
马文军
现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暨南大学基础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客座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导师,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研究工作,主编专著5部,主译1部,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两项(第一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励两项(参与)。近年来主要从事传染病传播规律和环境健康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冠肺炎预测预警系统,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冠肺炎防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最佳应用案例,正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蚊媒和寄生虫自动识别系统。过去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内外课题20多项(包括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limate Change, Gut, Cell, Lancet Public Health,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Lancet Regional Health-WP, Microbiome, EHP, EI, PLoS NTD, Stroke, Hypertens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马伟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系主任,2006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方法学组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评审专家、山东省性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山东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公共卫生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流行病学》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气候变化与健康。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世界卫生组织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和项目,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一部。
班婕
副研究员,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气候变化与健康室负责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健康影响及风险评估相关研究。近5年内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W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兼任南京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五届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委会委员等。
Kristie L. Ebi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与全球环境中心的教授,是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近25年来,一直从事气候变率和变化对健康风险的研究和实践。研究重点是了解脆弱性的来源,估计气候变化当前和未来的健康风险,设计适应政策和措施,以减少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以及估计缓解政策对健康的共同效益。并积极支持中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多个国家脆弱性评估并推动实施适应政策和计划。编辑了四本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书籍,出版了200多本出版物,并撰写了多个国家和国际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包括第四次美国国家气候评估和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和1.5℃全球变暖特别报告。
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IPCC AR5, AR6主要作者。现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耦合模拟工作组”委员、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海洋与大气领域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总体专家组成员。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BAMS等期刊发表系列高影响论文,Web of Science H-index 84;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科睿唯安地球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蔡闻佳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助理,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多维影响评估(特别是人群健康和经济影响),碳中和政策设计等。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含《柳叶刀》及其子刊、《自然》及其子刊论文十余篇。代表作为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中国版柳叶刀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倒计时年度报告》。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技术咨询委员会(GAPH-TAG)成员,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等职务。
罗斌
教授,博导,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甘肃省飞天学者,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极端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健康科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极端大气环境与健康、室内污染与健康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1篇为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医学科技奖4项。担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学分会委员、甘肃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健康数据分会常务委员等职,《环境卫生学》《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青年编委,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dvances 期刊编委。
孙兆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力于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和数据,开展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和技术应用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气象环境对慢性病影响、百年-千年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健康风险预估、流感暴发模拟、花粉浓度预测及其健康影响、气象环境对健康影响经济效益评估等,所研发的格点化花粉浓度预报产品、心脑血管健康气象风险格点产品得到业务化应用。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1本。撰写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北京市和中国气象局领导批示。
杨建勋
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环境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适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入选南京大学毓秀青年学者、Future Earth首届青年科学家奖励计划。在PNAS Nexus, 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 Glob. Environ. Change, Risk Anal.等环境管理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出版译著1 部,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陈仁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与健康。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荣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NEJM、BMJ、Circulation、Eur Heart J、Nature子刊、JAMA 子刊、Lancet子刊等SCI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70余篇。担任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Toxics等SCI期刊的副主编,系70余份期刊的审稿人。被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科学家。
苏虹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精神疾病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4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副主编和参编国家卫健委规划教材和专著23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执行主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李新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病学、老年病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主任。英国Dundee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国家卫建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天津市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天津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等。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7部,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40余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
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之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被SCI收录
英文版2023影响因子6.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影响因子2.1887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ID:accr_journal
Email: accr@cma.gov.cn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联系:accr@cma.gov.cn。
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