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将于2024年10月30—11月1日在上海奉贤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详细信息请点击“【第三轮通知】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本次大会的“海洋:过去、现在和未来”分论坛。
本分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李建平教授和赵阳教授共同召集,特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显尧教授为嘉宾作特邀报告,会议报告人还包括国家优秀青年获得者甘波澜教授以及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专家、学者。论坛将围绕全球海洋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开展研讨,推动海洋科学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发展,邀请从事海洋相关研究、海气相互影响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参与讨论。
14:00-14:20
发言题目:AMOC变化和气候系统临界点
发言人:陈显尧,中国海洋大学
14:20-14:35
发言题目:海温半球间偶极子模态及其气候影响
发言人:李建平,中国海洋大学14:35-14:50
发言题目:未来人为气溶胶缓慢减少加剧热带外海表增暖趋势
发言人:甘波澜,中国海洋大学
14:50-15:05
发言题目:亚马逊干旱加剧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变暖
发言人:娄玮,北京师范大学
15:05-15:20
发言题目: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对东北亚20世纪90年代急剧变暖的重要影响
发言人:张楷文,复旦大学
15:20-15:35
发言题目:增强的南极平流层涡旋:各区域海温的贡献
发言人:牛迎丽,北京师范大学
16:00—16:15
发言题目:未来全球增暖背景下冬季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对北太平洋SST异常的影响
发言人:陈峥,中国海洋大学
16:15—16:30
发言题目:热带印度洋三极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全球气候效应
发言人:张亚洲,中国海洋大学16:30—16:45
发言题目:近表层与次表层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体积季节性的反向变化
发言人:甘秋莹,中山大学
16:45—17:00
发言题目:海洋性大陆的海洋记忆性的年代际变率及其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预测的影响
发言人:韩思蒙,复旦大学
17:00—17:15
发言题目:GDCSM-Argo数据在全球海洋热含量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发言人:苏涵,上海海洋大学
17:15—17:30
发言题目:动力学模态分解方法提取全球海温空间非正交模态
发言人:董梦豪,北京师范大学
李建平
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特聘教授、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委员会副主任、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国家杰青、首届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973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气候与环境变化委员会(CCEC)主席、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主席、国际IUGG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百人计划、Climate Dynamics执行主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路透社“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作者、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全球最佳地球科学家等荣誉。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研究,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译著10余部,在Google Scholar上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
赵阳
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先后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哥德堡大学访问研究,在麦吉尔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动力学,极端天气事件归因以及深度学习在气象学中的实践应用的研究。围绕夏季青藏高原的全球热力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水循环特别是大气河活动加剧的问题,人工智能气象数据质控、监测技术、预报技术以及与数值模式融合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Climate Dynamic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30篇,国家专利及软著5项。
陈显尧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力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大洋热盐环流、北极快速变暖机理、全球海平面变化与海洋年代际变异机制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成果入选201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4、2017、2018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北极快速变化机理、影响及其气候效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平面上升的多圈层作用机制及预估”项目首席。
甘波澜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已在物理海洋与气候领域国际一流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1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等。担任国际“气候与海洋–变率、变化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气候动力委员会委员、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与气候分会理事、美国气象学会(AMS)顶尖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副主编等。
陈峥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2017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主讲《大气物理学》与《气候学基础》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研究方向为热带与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长期从事全球变暖下环太平洋区域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揭示热带海洋影响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机理,阐明中纬度大气遥相关对北太平洋SST异常的影响与动力机制,为热带-中纬度海气耦合提供理论基础。作为第一/通讯或合作作者发表SCI及核心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四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与山东省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面上项目等十余项。
张亚洲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大气能量学、短期气候预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董梦豪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全球环境变化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孙诚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研究方向为海气相互作用与极端事件。我们的研究揭示,动力学模态分解(DMD)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流体力学研究的模态提取方法,能够从全球海温数据中分离出具有不同动力学特征的空间非正交海温模态,如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ENSO等。为深入理解全球海温变率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娄玮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变化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陆-气相互作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limate Dynamics期刊发表论文两篇,第二作者身份在Remote Sensing期刊发表论文一篇。曾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业一等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牛迎丽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全球环境变化专业 2023 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谢飞教授和夏炎副教授。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Climate、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要研究海洋对平流层的影响及平流层与对流层的相互作用。我的研究揭示了ENSO Modoki如何通过行星波传播影响南极平流层臭氧,北极平流层极涡如何跨半球影响南半球环流,以及热带大西洋增暖对2005年以来平流层水汽增加趋势的主导作用。此外,还分析了2000–2022年间南极平流层极涡的增强趋势,发现其主要由热带大西洋增暖驱动,南太平洋低压和高压系统的减弱对行星波调制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理解,并揭示了跨半球的动力联系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广泛影响。
张楷文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202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年代际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内部变率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近年来在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Journal of Climat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篇。
甘秋莹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主要从事全球均匀及非均匀增暖、印太暖池气候变化(包括:印太暖池海温、面积、体积、季节循环振幅的变化及其对西太副高强度和热带降水等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
韩思蒙
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2022级硕士生,导师为吴志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性大陆海洋记忆性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预测的影响。在读期间,多次参加国家级及省级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limate dynamics上发表SCI论文一篇,以第一作者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并授权,多次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
苏涵
物理海洋专业。本科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上海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热含量评估研究以及其与极端天气(台风)的响应关系。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专利在审,软著若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
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之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被SCI收录
英文版2023影响因子6.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影响因子2.1887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ID:accr_journal
Email: accr@cma.gov.cn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联系:accr@cma.gov.cn。
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