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事件及其风险】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学术   2024-10-25 09:36   北京  





会议背景


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将于2024年10月30—11月1日在上海奉贤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详细信息请点击“【第三轮通知】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本次大会的“极端事件及其风险”分论坛。


分会场介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如极端高温、强降水、干旱、洪涝等,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也对自然生态系统及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探究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特征、影响及其潜在风险,对于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对于构建韧性社会、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分会场将聚焦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及其风险研究。上半场由孙颖研究员主持特邀专家翟盘茂研究员将首先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近几年罕见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的关联。周波涛教授将探讨极端气候对亚洲中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钱诚博士则将分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新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尹志聪教授、李论研究员和尹红研究员也将分别就蒙古周边冬季冷暖反转现象、青藏高原低涡频数变化及青藏高原高温风险加剧等议题,为我们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多样面貌与复杂机制。


下半场由周波涛教授主持,将继续探讨极端事件及其风险的预测与应对。江志红教授将介绍结合物理关系的多目标优化约束预估方案及其在极端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李超教授则聚焦于局地尺度极端降水变化预估的难点与突破。高阳博士将展示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在增强高温热浪与大气河流极端事件未来预测可信度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陈阳研究员、黄萌田副研究员及张萍副教授也将分别从长江流域破纪录时空复合极端事件、干旱发生时间与区域生物气候条件对极端干旱影响及东北地区未来极端气候变化模拟等角度,进一步探讨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区域差异和潜在威胁。


本次分会场旨在推动极端气候事件及其风险评估研究深入交流,为与会者呈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激发更多学术灵感与实践创新,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构建更加安全、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分论坛日程安排


分论坛召集人介绍

孙颖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气象局首批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世界气象组织(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等。曾担任WMO气候变化检测及指数联合专家组(ETCCDI)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等。从事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总引9000余次。


周波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气象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江苏特聘教授。先后担任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6)主要作者、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东亚气候变异与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荣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邹竞蒙气象科技奖、十佳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分论坛报告嘉宾介绍

翟盘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IPCC AR4、AR5主要作者,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研究方向为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表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2020—2022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曾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研发计划973项目“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区域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归因方法研究”。曾获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钱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和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等多次引用,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将成果选为新闻发布。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人才项目、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


尹志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北极-中高纬气候变异与东亚极端气候的研究,在该研究方向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类项目。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与气候预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气科学》等期刊编委。在Nature Communication, NSR, Science Bulletin, Nature Geoscience,GRL,ACP和JC等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84篇。创新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获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


李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气象研究所副所长、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高原气象灾害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入选了中国气象局首批“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被授予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称号、获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领军人才。现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青年工作组成员、《高原气象》第一届青年编委、中国气象局青藏高原气象创新团队骨干、中国气象局西南地区业务能力提升攻关团队成员。已发表SCI论文45篇,在Earth-science Review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等领域内国际高影响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多篇一作论文被高校教材收录,1篇是Wiley高被引论文。


尹红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博士,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公益性行业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与气候变化领域科学传播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研究、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技术支撑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中国气象百科全书》、《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科学导论》和《气候变化科学问答》等多部气候变化专著。


江志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生态气象委员会委员等,并获得1997年“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99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等荣誉。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降尺度技术的中国未来极端降水变化的预估研究”、973项目课题“沿海城市带驱动的表层系统与东亚季风系统相互作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东亚气候的多尺度特征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英文1部)。先后获得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奖1次、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李超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曾担任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贡献作者、国家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国际水文学会统计水文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理事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极端天气与气候、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和统计气候与水文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篇,合作论文近30篇。


高阳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从事高分辨地球系统模式的开发和应用,聚集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和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在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ES&T、GRL等期刊发表一作或通讯论文40余篇。曾获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等。


陈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刊物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多项成果入选Nature研究亮点和ESI高被引/热点论文,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引用,并应用在国家级气象业务、世界气象组织(WMO)极端事件监测和定义指南、气候信息服务工具包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作为主要作者编写《IPCC 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等多部大型科学评估报告。受邀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灯塔计划工作组成员、国际检测归因工作组(IDAG)成员,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资深科学官。


黄萌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聚焦气候变化与植被动态、极端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发表SCI论文40余篇,2篇一作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入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研究成果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引用,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技术支持小组(TSU)科学支撑专家。2024年入选中国气象局气象“十百千”人才计划。


张萍




现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曾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学,并于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SCI/EI检索论文。研究领域包括: 从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角度,运用数据整合、野外调查、数学模型和遥感解译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全球变化和水鸟生态的时空动态和驱动机制。基于人工智能、多模式和降尺度结合的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预估研究。


长按二维码报名参会

2024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
  往届大会回顾 
>

重磅|首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成功举办

视频回顾|第一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

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之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被SCI收录

英文版2023影响因子6.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影响因子2.1887




关注我们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ID:accr_journal

Email: accr@cma.gov.cn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联系:accr@cma.gov.cn。

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创刊,CJCR、CSCD核心期刊。《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年创刊,2019年被SCIE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