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将于2024年10月30—11月1日在上海奉贤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学问题、科学认知、科学决策”,涵盖气候变化的多个议题,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将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详细信息请点击“【第三轮通知】第二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本次大会的“城市气候变化及适应”分论坛。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直接且显著,这些变化正在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由此带来的城市脆弱性会对城市产生系统性威胁。我国在2014 年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在2016—2017年国家陆续推出“气候适应性城市试点建设方案”,2023年又发布了“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2024年印发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通过模拟和预判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变化下城市的脆弱性,制定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治理方案是我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本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车生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殷杰教授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曹颖研究员负责召集,特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绍洪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车生泉教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周泽宇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沈璐副院长、复旦大学余兆武研究员、重庆大学闫水玉教授、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碳汇中心张桂莲主任、同济大学赫磊副教授、复旦大学鲍俊林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许瀚卿博士后等专家学者作为发言嘉宾,围绕城市气候变化风险机制和评估,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政策、规划设计对策,城市生态蓝绿体系的气候变化缓解方案等展开研讨,以期为我国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8:30-8:50
发言题目:中国沿海潜在极端风暴潮与降水复合事件评估
发言人:吴绍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50-9:10
发言题目:国家适应气候政策行动及未来展望
发言人:周泽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9:10-9:30
发言题目:应对气候变化的“上海之门”地区更新规划实践
发言人:沈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9:30-9:50
发言题目:基于自然的城市气候缓解方案—从阈值、网络到机理
发言人:余兆武,复旦大学
9:50-10:10
发言题目:适应气候变化的山地城市空间规划响应
发言人:闫水玉,重庆大学
10:30—10:50
发言题目:城市社区气候适应性多目标权衡与设计策略
发言人:车生泉,上海交通大学
10:50—11:10
发言题目:气候变化下城市绿林地碳汇监测与提升方案
发言人:张桂莲,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11:10—11:30
发言题目: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韧性城市规划编制研究
发言人:赫磊,同济大学
11:30—11:50
发言题目:近千年苏沪沿海低地开发演变及对气候变化的传统适应
发言人:鲍俊林,复旦大学
11:50—12:10
发言题目:气候变化下沿海城市复合洪涝形成机制与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发言人:许瀚卿,华东师范大学
吴绍洪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自然灾害风险,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主持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诺贝尔和平奖(IPCC集体奖,2007)等奖励。
车生泉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可持续生态设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气候适应性城市与可持续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地方研发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完成生态规划设计和决策咨询项目30余项。
周泽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室主任。长期跟踪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主要负责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工作,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牵头编制《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等,参与适应相关议题国际谈判,自2017年以来6次参加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国际谈判,参加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IPCC气候变化与陆地、海洋和冰冻圈、1.5℃特别报告等评审工作。承担、作为骨干人员参与研究项目数十项。
沈璐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研究会理事、雄安新区勘察设计协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上海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工作,曾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担任雄安新区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责任规划师、大吴淞地区责任规划师(筹)等工作。
余兆武
复旦大学环境系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城市气候与环境遥感相关研究与教学。上海市领军人才青年项目、上海浦江学者、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2024年斯坦福大学和Elsevier发布的全球Top 2%科学家名单。截至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生态学/地学领域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7篇为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同时参与欧盟Horizon 2020,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
闫水玉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主持/参与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致力于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研究,在城市可持续空间形态、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管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初步形成了适应山地城市的城市可持续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张桂莲
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领军人才,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碳汇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城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碳汇智能监测系统及设备研发等研究工作。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部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荣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赫磊
同济大学副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科研管理部主任,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国土空间规划行业)青年科技人才,上海民防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住建委领域应急管理专家。研究方向为城市安全防灾规划与韧性构建、基础设施规划与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1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牵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10余项奖项。
鲍俊林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海岸生态及人地关系、区域环境变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教委科创计划重大项目。在Climatic Change,Land Use Policy,Marine Policy等国内外SCI/SSCI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约30篇,获评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历史地理青年论著奖。
许瀚卿
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22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崇明生态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复合洪涝的影响和适应研究。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创刊于2005年5月
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6版之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被SCI收录
英文版2023影响因子6.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3影响因子2.1887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公众号ID:accr_journal
Email: accr@cma.gov.cn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联系:accr@cma.gov.cn。
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