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今天,主题活动第四十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北京林业大学
听听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院士的育人故事
沈国舫:装点锦绣河山,培育林业英才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他致力于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及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等宏观研究,对我国林业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一1993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 ★ ★
★
在沈国舫长达50余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仅担任过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也担任过国家重点大学的校长,提出了关于林业教育的一系列观点、主张和看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沈国舫林业教育思想。沈国舫在研究生培养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培养了大量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他们多数成为森林培育领域的专家,有的成为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重要领导。
沈国舫培养人才的模式概括为“一核三度”法,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以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注重实践为内容的学术态度培养,以宏观战略思维、系统联系思维、创新创造思维为关键导向的学术深度培养,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学术厚度培养。
爱国至上,心有大我
“为学必先做人”是沈国舫教书育人的首要原则,他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于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根基、是底座。“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一代新人。”沈国舫对于研究生的道德培养是围绕“爱国爱党、 爱科学、爱林业”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
沈国舫注重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从细微处着眼,从身边事入手,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中融入国家政策、前沿科技;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中结合生产实践、社情民风;把爱国爱党的情愫润物无声般渗透于学生思想之中,激发学生内生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2010年开始,年逾古稀的沈国舫仍坚持每年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报告涉及面很广,紧跟科研前沿和国外最新进展,每次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沈国舫的讲座还饱含着对祖国的浓浓热爱之情,有一次讲到动情之处,他情不自禁唱起《歌唱祖国》,在场的研究生们眼里泛着泪光,表情凝重、目光坚毅,仿佛自己也身处于国运艰难的年代。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科学道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严谨治学是沈国舫对研究生的一贯要求,他告诫学生们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沈国舫一丝不苟,因此他的研究生对自己论文中的数据来源、计算步骤、误差范围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学生回忆,自己刚入学第一次与沈国舫见面,沈国舫就要求他利用1个月的时间全面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学生提交毕业论文之后,沈国舫不仅在整体结构合理性、论述观点科学性、语言表达逻辑性上给予指导,更是细致到连用词造句、标点符号都一一进行审改。“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我至今难忘,也是我从事科研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每一个沈国舫的弟子共同的认识。
沈国舫做科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他要求研究生深入野外调研,参加劳动生产实践,多多接触基层科技人员,比如林场场长、工人、具体干事的林业工作者。他说“林业是和自然打交道的行业,必须扎根中国的沃土,必须要走进林区,走进山林,光靠书本上的纸上谈兵远远不够。”
沈国舫要求研究生必须自己动笔写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研究。他十分反对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做法,认为那种东抄一下、西抄一下的做法,只会让人抄来抄去、脑袋空空。他坚持“自己动手,绝不代笔”,即使是耄耋之年,沈国舫的专业报告和讲话也都是他自己一字一句爬格子写完后,再让秘书整理成电子文稿。
启智润心,推崇创新
学术水平的高低是评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术思维的差异则是分水岭。沈国舫重视对研究生思维的训练,他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有区别地点拨,如同武林宗师,直击要害、入木三分,往往能够打通学生“任督二脉”,让他们大有收获。沈国舫认为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有大格局、高站位,要有宏观战略思维。他要求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对国内外形势有基本认识,将所研究的专业领域问题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势中思考。他还让学生通过参加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来提高宏观战略思维能力,用新形势、新观点来启发拓展视野、提升格局。
沈国舫认为,创新创造能力是研究生学术生命力所在,一直坚持“三新”——研究要新、讲座要新、思维要新。研究生们听沈国舫的学术报告必须竖起耳朵、打起精神,因为同一内容的学术报告,他只做一次。他曾多次婉言谢绝邀约报告的单位,原因是邀请他讲的主题重复了,“我已经讲过了,去看录像和报道就行了嘛,没有新的内容,我去讲什么呢?”沈国舫对自己的著作同样要求创新,不论是《森林培育学》还是《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每一版的编排体例、内容案例等都有很大变化。
博闻广识,以文化人
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是沈国舫对研究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他说:“编教材要看大量的书,搞科研也要看大量的书,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要尽可能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沈国舫酷爱读书,同时也要求研究生加强阅读、博览群书。他总说:没有大量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知识难以更新,就很难跟上时代的要求。他经常和学生们讲读书的方法,认为要精读、泛读、带着问题读,结合实践读。“当个知识分子就要多泡图书馆,这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沈国舫的研究领域是自然科学,但他却是一个对人文、历史颇感兴趣,对音乐、艺术等也十分关注的情趣高雅的人。沈国舫经常要求研究生提高审美情趣,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搞好研究。他还经常撰写科普类文章,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审美价值,把森林培育的专业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从刨坑栽树谈起》(该文章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来宣讲,撰写了《从山楂树谈起》《也谈银杏》等科普美文,深受读者喜爱。
(综合整理自《沈国舫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沈国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之道》等专著和文章)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会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北林研究生”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