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两宋绘画研究论文选编(1900-2005)》之一
文摘
文化
2024-10-25 15:03
浙江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
《两宋绘画研究论文选编(1900-2005)》之一
《两宋绘画研究论文选编(1900-2005)》封面
2. 夏圭《长江万里图》一文说明了什么?(杨仁恺)4. 郭熙——宋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兼理论家(李行百)8. 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金明池争标锡宴图(罗哲文)29. 从扬补之《四梅花图》、宋人《百花图》论宋元之间水墨花卉画的传统关系(谢稚柳)31. 郑择墓志与李公麟《拥马醉归图》(陈瑞农、赵振华)2. 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宋代风俗画(周峰)5. 从郭熙到马、夏——宋代画院山水画审美特色管窥(孙文忠)8. 浅析宋代画院山水画审美特色的形成因素(孙文忠)10. 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孙世昌)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所成立五年来,在近代中国绘画史学史、西泠印社史、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书法学学科研究等方面,以及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进行了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布局”、“学科布点”与学术引导。从去年开始,校党委张曦书记以他在美术史方面的深厚积累,明确要求艺术学院承担起一个重点课题:“两宋绘画研究”,并指出在几年之内要使两宋绘画研究成为浙江大学在美术学方面的一个主打品牌。基于此,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部、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的许多相关部门都对我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扶持。而我们也对这一具有重大意义与学术价值的课题群,作出了全面而迅速的反应:不但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编辑两宋绘画名作的学术研究中心,配备专人编集高品质的大型画册,以提供最精准的图像文献资料集成;而且还指定了两位博士生以两宋绘画为学位论文选题,在短短半年之间,要求完成几项“基础作业”:第一是编成将近一千五百页的《两宋绘画名作目录索引》,配上图版,注明作者、尺寸、材料、年代、古代著录、历代题跋、艺术评论等,使今后的两宋绘画研究,至少已拥有一部初步的词典式的工具书。第二是汇集近百年来的两宋绘画专题研究论文,分时期标志特色,共收集到相关论文约300余篇,几乎可以形成一个学术文库的规模。为保证研究的全面性,还要求博士生们收集海外尤其是日本方面的相关资料。据我在日本的经验,日本学者研究宋画的论文很多,有相当的规模。第三是要求编成一部“两宋绘画年表”,目下可以是简编,待研究完成后则可望成为一部大规模的资料总集。或许可以说:当宋画画册的编篡者在广泛收集从国内各大博物馆、台湾地区、日本、欧美等的宋画图片资料力求齐备的同时,作为研究力量一翼的博士生与教授们,则在宋画的目录、索引、年表、论文汇编方面,也已形成了明显的成果群。可以相信:当这两翼的成果一旦合成、构成一个具有覆盖性、囊括性的宋画成果集群之时,校党委张曦书记所提出的要求,让宋画研究成为浙大的一个学术重点,将有可能获得圆满实现。从今年起,我们将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博士与硕士还有博士后,从各个角度专门研究宋画,希望能逐年有目的地积累起一批学术成果,出版一套“两宋绘画研究”的博士文丛,并定期召开国内、国际性的“两宋绘画学术研讨会”,从此来打造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平台,聚集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使浙江大学成为当代两宋绘画研究的一个中心。从青年求学时期,陆维钊先生引领我走上学术之路时,指定我的研究方向,即是宋代断代书画史。而在20多年研究生涯中,对中国画的研究,也大抵是集中在宋代。15年前写的《中国画形式美探究》专著,主要的讨论范围也正是宋代。正因为涉及宋代多了,还曾有余力写过两部绘画以外的宋代著述,一部是《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另一部是《宋代印学史》。因此当张曦书记一提到“两宋绘画研究”课题时,在我而言是正中下怀,如愿所偿。而浙江大学又有宋学研究中心,要了解宋代绘画产生、发展、兴盛的文化背景,我们又有一个现成的文史哲学术阵营在作为强大的支撑。有此种种,至少在对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上是毫无障碍,可谓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现在,校主要领导倡导两宋绘画研究并全力支持我们,这正是我们最迫切期望的“东风”。只要假以时日,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好这个项目。宋画汇集与编辑已有一个研究中心作为操作平台,宋画研究又有研究所的一支有形的学术梯队在作为支撑力量。大学每年都在招收博士后,博士与硕士,人才的积聚与流动十分快速有效。每年入学的博硕士生们,即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证明;而每年毕业的博硕士们走向社会,又会带动更大范围内的宋画研究,这就是“积聚”与“流动”的意义所在。我们已经通过一种体制、机制保障,形成了极为优质的良性循环,那么在今后,只要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一定会获得“丰收”的。在以“两宋绘画研究”为总标题并努力形成有规模的成果积累与人才积累之后,我们还希望这个学科的研究形态再走向更细化,比如依学理形态可以分为若干个支课题,再形成更多的子课题: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这一研究中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能是横贯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能真正打造起浙江大学在美术学研究方面的一个学术品牌。它应该是一个名牌,是一个有足够公信力与足够高难度的品牌。同时它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系统: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与流派立场,在此中应该获得平等的对待,只要是在尊重学术的理性立场上,今天的“异端邪说”,也许就是明天的方向与目标。2006年6月8日于河南
登封少林寺客次
20世纪初,从科学意义上说,对两宋绘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晚清民初学者关于宋代绘画的著述提供和保存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观点。但总起来看,这些著述具有时代的烙印与局限,尚不能对宋代的绘画思潮、绘画流派及一些重要的画家学者,做出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更谈不到阐述总结宋代绘画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已渐渐为中国学者所掌握与运用。较早运用进化史观来观照中国美术史的有梁启超、刘师培等学者。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时代。从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的38年间,由于新的历史研究方法被引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绘画史学这一古老而新生的学科。以科学和民主为武器的新文化运动,使史学、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绘画史研究到了一个转型期。姜丹书、陈师曾等画学研究者审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运用新的思想方法与学术手段,分析、研究、揭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编写出版了一批绘画史学论著。在这些学术论著中,对两宋绘画史的地位、性质、分期、价值、阶段性发展特点、意义等都作了具体的论述和阐析,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两宋绘画史提供了认识基础。在美术史论界,致力于研究两宋绘画史的著名学者有童书业、邓以蛰、滕固等。新中国建立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绘画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绘画史研究有了重大变化。经过宋画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两宋绘画史渐渐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者努力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普遍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阐释两宋绘画的发展变迁及其对后代社会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影响,注重两宋时期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求得出新的观点。随着新中国美术考古发掘不断取得的新材料、新成果,丰富了古代绘画作品的实物资料,为宋画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建国后,敦煌绘画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也促进了两宋绘画史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新编的中国绘画史著作与各种断代画史和画种专史陆续出版。这些论著对两宋绘画的特点、分期、历史作用都作出了分析评价。同时,宋代绘画史上若干重要画家的专题研究也得以深化,年谱、画家研究资料及对画家画作进行个案研究的著作陆续出版问世。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美术史论界也对重要的宋画问题展开了学术论争,深化了学术研究。“文化大革命”十年,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居于统治地位,出现了否定一切优秀绘画传统的极端虚无主义思想,西方的、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绘画传统大都被斥为“封、资、修”,大批珍贵绘画文物遭到破坏,两宋绘画研究步入低谷期。文革结束后,在“文革”期间受到压制的学术研究开始恢复活力。重要的经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评价历史和传统,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三、二十一世纪初(2000-2005)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潮中,文化史研究高潮迭起,推动了两宋绘画史研究。新时期出版的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十卷本《中国通史》,有专篇、专章论述宋代绘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宋史卷中,列有专门条目,阐释宋代绘画问题。这些篇、章、条目的撰稿人,多为研究宋代绘画史的名家与专家。在各种专门的宋史研究刊物所发表的大量论文中,以及历次宋代绘画讨论会收集的论文中,有关宋代绘画史的论文,比重不断加大。所有这些宋代绘画史的论著,反映了新时期宋代绘画研究的水平值得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宋词研究、宋诗研究等传统优势学科取得不断进展外,宋文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编写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图书与工具书,为研究宋代绘画史研究提供了资料检索与研究上的方便有利于宋代绘画史研究的深入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海内外绘画史学界的交流大大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就中国宫廷绘画艺术及苏轼、米芾等重要书画家召开过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海内外学者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中国大陆研究宋代绘画史的学者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有所更新,使宋代绘画史的研究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艺术界。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绘画全集》等大型画册的编写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全方位支持,历时数十年,基本上将国内各大博物馆与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编入画册中,为认识与研究两宋绘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宋元明清书画》《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董其昌鉴定宋元无款名画》《百代标程:宋代绘画》(海外珍藏中国名画2)《宋代名画藻鉴》《宋代绘画史》等一批著作先后出版,提供了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这一阶段,围绕宋代绘画史上各个领域的问题,发表了一批有见解、有分量的学术论文。除对两宋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研究外,在宋代画院研究、文人画研究、风俗画研究、宋徽宗研究等领域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宋代绘画史的地位、特征与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
• 刘师培《古今画学变迁论》(《国粹学报》1907年3卷1期)• 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季刊》1940年第6期,又载1941年8月1日《真善》半月刊第2卷第10期)• 傅抱石《中国绘画思想之进展》(《读书通讯》1941年11月25期,5-8页)• 洪毅然《中国绘画的科学化》(《大学》1942年8月1卷8期,17-21页)• 陈觉玄《中国绘画科学化》(《大学》1942年10月1卷10期,9-17页)• 陈觉玄《关于”中国绘画科学化”之讨论》(《大学》1943年3月2卷3期,35-40页)• 蒋玄诒《中国古绘画的材料及变色后还原之研究》(《说文月刊》1944年6月4卷,797-803页)• 陈之佛《中国画的种类》(《北京周刊》1947年8月1卷30期,17页)• 傅抱石讲 吴常义记《中国绘画的精神》(《文艺先锋》1947年11月11卷3、4期,10-14页)• 王韶华《宋代绘画本质论的变迁》(《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4卷第3期2002年5月)• 顾平《宋代文化思潮对两宋绘画艺术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刘汝醴《南北宋绘画的美学对立》(《艺苑》1982年第4期)• 马德富《宋代绘画艺术的文化审视》(《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谢柏轲《西方中国绘画史研究专论》(《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 傅熹年《北宋、辽、金绘画艺术》(《中国美术全集·两宋绘画(上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邓乔彬《论唐宋的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叶朗《宋元书画美学》(《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85年4月,47-51页)• 葛康俞《画宗与画家》(《大公报艺术周刊》1936年2月)• 申嘉《试论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艺术探索》2004年第4期)• 阿丽达·阿拉比索《宋代绘画及其对日本艺术的影响》(《暨南学报》1999年7月第21卷4期)• 洪再新《王朝兴替与艺术变革——宋元之际绘画风格研究》(中国美术学院1996年博士论文,未出版)• 郑春泉《图像与文本的隐喻——宋元画格之比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
• 童书业《中国山水画起源考》(《学术》1940年5月4辑,128-136页)• 李杨《中国山水画之源流及其发展》(《学艺》1947年5月17卷5期,2-17页)• 俞剑华《“山水格石格”之研究》(《雄风》1947年1月2卷1期,30-35页)• 郑秉珊《论董北苑》(《北京周刊》1948年7月2卷27期,11-14页)• 于其灼《宋代的三幅山水画》(《美术》1954年第7期)• 徐书城《马远、夏珪和南宋院体山水画》(《文物》1960年7期)• 非予《北宋山水三大主流画派略述》《艺苑掇英》1982年第15期• 张玉平《论宋元山水画风的变迁及其原因》(《艺术交流》2003年第4期)• 刘风林《简论宋元山水画的隐逸回归》(《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方向军《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甘肃高师学报》第10卷第4期2005年第4期)• 宁传华《五代宋代初期中国山水画创作皴法简评》(《商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刘国展《范宽<雪景寒林图>》(《文物》1979年10期)• 孙世昌《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美苑》2003年第3期)• 顾平《南宋院体山水画风格成因》(《艺术与设计》2003年第1期)• 杨新《关于<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 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 潘望森《两宋山水画艺术成就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 秋心《宋朝的花鸟画》(《中国青年(北京)》1940年6月1卷6期,99-100页)• 姚觐《宋朝的花鸟画》(《艺文杂志》1944年4月2卷4期,18-20页)• 徐邦达《宋赵孟坚的水墨花卉画和其他》(《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日)• 徐建融《崔白艺术简论》(《上海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林孟锋《宋代花鸟画构境之研究:兼论畜兽、草虫画》(台北市立师范学院视觉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指导教师:蔡秋来)• 邓乔彬《南宋花鸟画的变化》(《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卷第5期2005年5期)• 张劲《宋花鸟画赏析》(《中国美术教育(南京)》1998年4月,12-24页)• 张丁亚《析宋代花鸟画的审美特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1988年1月,77-80页)• 邓乔彬《南宋花鸟画的变化》(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程杰《论花光仲仁的绘画成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 谛听《唐宋两朝之人物画》(《中国文艺》1939年11月)• 邬琦姝《宋代人物画浅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卷第4期2002年12月)• 陈觉玄《中国人物画之起源及其演变》(《学思》1942年5月6日1卷,9-12页)• 徐绍曾《中国历代仕女画与仕女画家》(《妇女月刊》1942年7月8日2卷2期)• 许士《中国人物画家衰落之原因》(《社会教育季刊》1943年6月1卷2期,59-61页)• 徐邦达《宋人画人物故事应即迎銮图考》(《文物》1972年第8期)• 谢稚柳《宋人画〈人物故事〉非〈迎銮图〉考》(谢稚柳《鉴余杂稿》)• 章平《宋代人物画题材管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张啬《两宋人物画管窥》(《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期)
【编 辑 部】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贺文荣、沈伟棠、 元国霞、周敏珏、刘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