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育”专题之二
文摘
文化
2024-10-05 14:00
浙江
(一)从美感自觉到审美自由、审美境界——书法美学走向书法美育
周睿
1.书法美学通过历史论的建构,在每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和人生情志上做了疏通的功夫,书法美育借此可以顺着花与果进入根荄与土壤,与书法家的人生产生共鸣,于深挚感人处理解时代书风背后的人性追求,并逐渐在心理感受与图像形式之间累积对应的同构关联,养成准确深入的审美判断。2.建立在主体感性直觉基础上的审美“判断力”和“趣味”,一旦达成普遍共鸣和认同,“共通感”就成为感性真理的源泉,成为人文教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为塑造具有普遍性的心灵产生恒久力量。体验与共通感既是人文学科认识论的基石,也是教育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3.从书法形式、美感唤醒、美感识别与定义到美感自觉得以完成,主体借助外在的书法形式激发了精神的敏感和认知兴奋,进而在书法品评中得到解答,这是一个在图像形式和定义识别中反复穿梭的过程。由于主体美感的主动参与,当下的审美判断不是外在的,而是自由的,是生发于主体的自我感触、觉知与认同。4.由于借助了理论分析和逻辑分类,美感的把握更加快捷有序。通过美感定义不断唤醒的各种美感,随着主体在形式体验中的反复运用,积累达到相当数量时,就会自然流动、贯通起来,进行自由粘连。当审美主体处在一种完全开放、敏锐而兴奋的感悟状态时,不仅可以在审美对象中获得异于常人的丰富信息,而且能由于审美能力的充分运用而感到生命的舒畅与愉悦,获得高峰体验,实现智识突破。
5.在书法活动中,不但主体的创造性和审美意识被高度调动起来,处于显性的能动地位,而且通过虚静持久的书帖临习,反复广泛的作品欣赏,达成了历史的连续性,成为历史主体链中的一员。这一历史主体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者,他们智慧凝定下的天道观、人格观、审美观以及民族的、文化的观念,源源不断地通过书帖及其书写的内容传达出来,使当下的人在智慧程度、文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度。6.书法美育实现了自然的人、伦理的人、个性的人、审美的人、历史与当下的人的完美结合,这种连续性和完整性都是对现代社会里碎片化、单向度和虚无主义生存的克服。所以书法美育在深层次上给予我们精神的信仰和心灵的慰藉,增进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文化自信。
1.美具有自由的一切精神品质。审美就是一种体验自由的活动,审美的愉悦就是体验自由的愉悦。同时,自由也恰恰是审美所追求的内在精神力量。所以,美育天然就成了现代通识教育的核心支柱。全人教育要培育出品行高洁、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充实而超越的现代公民,尤其需要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深度介入。2.美育的“美”是指“美的艺术”“活的形象”,是一种“形式的自由”。美育的“育”是广泛意义的教育,并且偏重“化育”的意味,即通过“美的艺术”影响人类,在超越功利的心境中,追求精神的自由,从而引起心灵的升华。3.书法教育则同时兼具了语文教育和美术教育甚至是音乐教育的多方面特点:书法教育中离不开对书法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熟悉,这和语文教学的文本内容大体一致;书法教育中的艺术属性又和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互通有无,和而不同。因此理想中的书法教育必定是技法传授教育、文化传承教育与审美素养教育三者融为一体的立体教育,通过文化传承、技能传授、审美提升让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方麟选编《王国维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审美教育主要有两个任务: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的意义在于为参与者——创作者和观赏者——营造了某种体验自由精神的“审美场”,艺术品则提供介入的媒介,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最为基础的内容。借助对艺术修养或鉴赏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引导生命个体营造精神自由所必需的审美场,不仅丰富了个体生命的愉悦体验,更拓展了精神的纵向空间,甚至最终将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融贯为一体,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三)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与艺术组织——以“审美居先”为目标的“蒲公英计划”书法公益培训为例
金晓明
1.青少年审美教育,从现实和学理两个角度来看,是否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即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青少年通过艺术体验来认识艺术的意义、艺术的精神,通过审美感受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达到人的思想和修养的纯化,最终完善人的品格。由此来看,作为公民的素质教育而言,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它只是一个切口,由此进去并出来,最终指向审美。2.面对青少年普及教育的目标定位,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通过绘画或者书法等门类艺术的技能学习,让学生转向思想上认识中国艺术的表现和特点,认识中国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对绘画、书法的审美感受,去尝试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以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与审美意义,完善个人和群体的品格,成为一代新人。3.对于大部分学生,如果能够通过训练达到书写端正、清晰、符合规范即可。而重点是如何通过这些实践体验,真正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书法文化和历史经典,继而逐步培养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而不是让全体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强化技法训练。
陈振濂主编:《书法课》教材(八册教材+八册练习册),光明日版出版社2019年版
4.“蒲公英计划”的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公益性;二是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师资,通过师资培训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特别照顾边远地区的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加入;三是这个计划由书法教学作为切入口,但是它不局限于书法教学本体,而是以如何让青少年爱上书法,并通过书法的学习,进入到审美层面的素质教育为目标,这是“蒲公英计划”与一般书法培训活动的最大的区别。5.“蒲公英计划”《书法课》课程内容的组织,在基本书写训练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书写规则的趣味学习和书法文化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把学习重点引向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1.数字媒介不仅能助力书法经典的展示、书法艺术的传播,推进书法美育实践,而且也将使书法经典得到新生,使书法创作者、教育者、观赏者等诸多参与其中的大众获取新知。“人与艺术”“审美与媒介传播”以及“观念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均是颇富意味的值得不断探究的问题。2.当代书法美育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双向”性。一是向外的“育人”。所育之人包括各个年龄层段和文化程度,也涵盖不同国别和种族。通过书法数字化建设和传播,展现中国文化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中外交流。一是向内的“育己”。所谓“己”是指直接承担书法创作和研究、实施书法教育和传播的主体人群。3.对书法经典作品价值和内涵的提炼,对书法艺术核心特征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及书法美育传播功能的最终实现,需要书法艺术家、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展览策划设计师、数字技术工程师、媒体运营专家以及了解中外艺术发展前沿热点的多类人才合力完成。4.今后书法专业硕、博的培养不应只落在书法创作(技法)实践及创作(技法)研究一端,而是可以兼有书法美育实践和美育研究以及其他应用实践领域的拓展,应注重吸纳受过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以及戏剧、影视、舞蹈、设计等专业训练的人员进入书法专业博士生行列和书法专业领域,或是鼓励书法专业基础的人员走出去、进行跨领域协作,从而有利于创新型书法人才(包括书法美育人才)的培养。
2021年,浙江卫视全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电视文艺节目《妙墨中国心》(视频截图)
【编 辑 部】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贺文荣、沈伟棠、 元国霞、周敏珏、刘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