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育”专题之一
文摘
文化
2024-09-05 16:20
浙江
“书法美育”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于2020年年初提出,在书法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在国家倡导“大美育”的背景下,在专门的艺术领域率先提出的概念,是书法艺术推广、普及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百佳出版单位”。自1980年建社以来,出版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优秀图书,屡受国家表彰。“书法美育”作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在打造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在全国出版社独树一帜。2021年7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陈振濂先生《书法美育的思想启蒙》和《书法美育的经典图释》,这两本书是当代书法美育领域里的“左图右史”。
陈振濂先生《书法美育的思想启蒙》和《书法美育的经典图释》
在前期出版成果和学术活动的积累上,为进一步构建书法美育的学术理论体系,探索书法美育的教学实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计划长期编辑出版《书法美育学刊》,并邀请陈振濂先生担任学刊主编。《书法美育学刊》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已于2022年6月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召开。
2024年2月27日《书法美育学刊》首发暨研讨会现场
陈振濂 主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美育学刊》第一辑 面世
(1)凡学书法,必须讲究打基础。而我们习惯上所指的书法学习基础,就是汉字基础、写字基础:学书法先从练字(毛笔字)开始。这个认知,本来是没有大错的。但一变成认知惯性,以为学写字等于学书法,这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2)如果进行区分,书写作为文化技能的复习,和以"美育"为中心的艺术美领悟、再现和表达;同为练字,两者不可以道里计。(3)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化界和书法界,包括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囯家地区,还是习惯于从写字到艺术的传统做法,几乎没有多少人持着书法学习之初就是艺术学习、起步的书写行为就是艺术的立场。(4)否认书法(中国字)是艺术,又把书法与“中国字”混为一谈,在近百年来几乎是个文化界(包括书法界)的通病。(5)从“基础”概念出发论,书法只有写字基础,但却没有艺术基础——它只有半个基础;而且是非艺术、非审美的。这种残缺不全、没有自家基础的现象,正是长期以来书法屡次被拒之于艺术门外的根本原因。(6)在清末民国直到建国后,若论书法的社会教育、或面对公众的“美育”,梁启超的《书法指导》是最先知先觉、最超前、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性文献。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优秀传统,在尚未有新思想触入的、迂阔暧昧的民国书法时期,出现并存在本来就极其珍贵;而实际上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写字式的旧观念,固执而庸碌安于现状,但却仍然是当时的“主流”形态。(7)点画撇捺,横平竖直,是汉字规则;不足以成为成熟系统的书法“美育”基础。而含有对线条、造型、风格、形式、技巧表现、抒情写意,创造独特性、五体书、南帖北碑、各家各派……进行讨论的,这些才是书法作为艺术“美育”基础的根本。(8)在近代以来百年之间,我们一直没有对“写字”与“书法”之间的性质区别和价值指向;以及初级作为"美育"的书法基础、和高端的旨在创造美(即定位为“美学”层次)的书法创作之间、进行过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深刻而系统的辩证。而这样的工作本来应该是早就要做完做妥当的——我们没有做或迟迟不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职。(9) 在《书法课》的编写过程中,针对过去的“写字”技能训练的思路,我们始终把握一个新的“美育”的立场,和“审美居先”的宗旨。所有的写字内容和技法要领,只有在提高书法审美能力方面有贡献,我们才会强调它。如果只是对语文课有帮助,我们一般不引为重点。因为那样的内容,有语文课和写字课已足矣;用不着“书法课”来越俎代庖。(10)写字基础的认知传统自古即有之,代代沿袭,被视为当然,我们毋须再多作强调以贻画蛇添足又老调重弹之讥;而书法的“美育”基础,则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新提法,不作突出强调则不为人知也不会引起注意,更不会去深思其中的奥妙道理。在高端的书法创作的大师巨匠和名作映照下,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书法健康发展障碍的,正是这个书法“美育”。▷《书法“美育”:重建书法的艺术基础》PDF下载链接
(1)从书法教育来看,我们又说书法美育是一种全新的书法教育实践形式,这是因为书法美育又区别于以往的任何一种书法教育模式。(2)今天的书法界,不乏圈内的高手,但是缺乏懂书法、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受众和把关人。书法美育则把教育对象从象牙塔的顶端延伸到全社会,把只针对书法家的书法教育资源拓展到公众,这是圈内的“书法热”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必经之途。(3)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受过良好的书法美育训练的人,在书写实践、技法等层面并不见得臻于完美,但是一定不会对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作出错误的选择和判断。是书法鉴赏实践能力,而非书法创作实践能力,才是书法美育的学习目标。(4)尽管目前书法美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支撑起书法美育的学科建设,但这也并不妨碍书法美育未来朝着学科化的方向建设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在国家层面将“美育学”列入学科目录,因此书法美育就需要寻找其他学科作为依托。
(二)“西学东渐”与现代书法美育的发生——以王国维、张荫麟、朱光潜、梁启超为中心的考察
朱海林
(1)二十世纪之交,受西方美学与美育理论的影响,美育被许多学者先后引入中国,进行了本土化美育的早期探索。以王国维、张荫麟、朱光潜、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综合运用西方的理性逻辑与中国古典美学,对书法美育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理论,这对当今书法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有启发意义。(2)王国维强调,从实践上来说“以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而得之,故可为美育普及之津梁。”他指出“古雅”不必全靠天赋才能获得,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在书法美育中受教者熟稔书法技法的同时,通过学习美学理论、欣赏书法名作积累审美经验,涵养品格、博大学问就能品味“古雅”。(3)张荫麟在“书艺批评学”中涉及了书法美育中情感教育的问题,他对书法情感、作品结构、形式美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确立了“情感直达”的书法美育观。(4)朱光潜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只有性情的高尚,才有真正的道德高尚。而书法怡情养性,使性情的和谐流露,可以端正人心。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书法美育的更高追求就是高尚的道德境界。
(三)马一浮的书法美育思想
——以现代新儒家为视角
刘 超
(1)马一浮所系乃是文化命脉的传承,实属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相对个人与家庭血脉的传续而言看的比较淡,并认为个人血脉真正传承与否取决为圣贤精神能否得到传续。通过“开卷临池”能够与古人在精神上相互沟通往来,这是马氏书法哲学的绝俗之处。(2)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书学理论对于马一浮来说,可以和程子读《论语》相类比,是一种涵泳体悟的方式,也是可以用来“穷理”的一门学问。(3)马一浮先生注重先儒心性之学,用六艺论构建统摄古今中西一切文化的学术体系,在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侧重从人之本心出发,强调复归其性,变化气质,祛除习气。他认为对外部一切知识的记忆和摄取都不是明心见性的学问,经过内心的涵泳和向内体究的学问才是达道之学。中国书法向来重感受、感悟和体验,书法学习过程中对古人碑帖的临摹实践和创作涵泳是向内体究的学问,先生于此用力最深并与读书穷理等同看待。
【编 辑 部】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贺文荣、沈伟棠、 元国霞、周敏珏、刘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