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博士学位论文】36张东升博士/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与观念研究
文摘
文化
2024-08-05 13:59
浙江
2024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留影
第一章 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与柯九思书画鉴藏的成长环境第三节 柯九思的求学游历及其书画鉴辨能力的形成因素第二章 柯九思奎章阁时期的书画鉴藏活动与“鉴书博士”形象第三节 柯九思在奎章阁书画鉴藏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与引领价值第三章 “吴中交游”与“多重氛围”——柯九思从大都南归后的鉴藏活动第二节 以玉山雅集及相关文人的交游为中心(1335-1340)第三节 以良常、环庆二堂的书画雅集为中心(1340-1343)五、现象学视野下柯九思书画鉴赏机制的动态结构与内隐表征三、 理学对文艺活动的广泛影响——兼论赵孟頫与柯九思书法批评中的“体用贯通”
柯九思《跋独孤本兰亭序残卷》(局部)30.2×17.2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元代书画鉴藏家柯九思,诗书画创作“三绝”,鉴藏身份尤不可忽视,曾被顾瑛誉为 “有元之元章”。柯九思在大都任职期间深得元文宗赏识,内府所藏金石书画多经寓目与鉴辨。南归后,他仍以“座上宾”的身份活跃于多个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书画雅集圈,始终具有不同于其他鉴藏家的文化地位与观念影响,他的鉴藏活动与审美趣尚均有力地推动着艺术史的创造。 本文第一章,就柯九思成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前的“艺术成长史”做出背景考察。柯九思受其父柯谦影响,从青少年开始,便活跃于杭临安与京大都这两个名儒汇聚的书画鉴藏中心,曾伴随赵孟頫“胜集”并时常得赠书画作品。随着个人文艺素养与书画鉴辨能力的提升,收藏魏晋法书名画殆百十函,其中便包括历史上知名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曹娥诔辞卷》 与《鸭头丸帖》等书法作品。本文第二章,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柯九思在大都期间的鉴藏活动与统治者、奎章阁书家群体有着怎样的联系?二是柯九思在奎章阁书画鉴藏活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指出柯九思在奎章阁中的书画鉴藏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意涵”,尤其是“进呈”书画作品与接受“御赐”,与元文宗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君臣相得”。柯九思在多族士人群体性鉴赏中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品第款与钤印配合的鉴藏形式更可谓一种时代范式。本文第三章,探究柯九思从奎章阁离职南归后的鉴藏活动涉及到哪些群体、鉴藏状态与趣尚有无变化。柯九思从奎章阁南归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浮沉,但很快融入到玉山雅集与良常草堂、环庆堂等文人圈中,与顾瑛、倪瓒、张经、王子明等人交密,群体的诗文和唱与书画品题尤其体现了一种“社会认同”的构建。他在吴中的交游活跃一时,鉴藏《兰亭》已不下数十百本,面对书画作品自谓达到了“真伪望而知之”的水准。本文第四、五章,结合艺术学理论与哲学思想发展史,试图多角度论证柯九思对元初复古思潮的接驳与再诠释,并明晰其鉴藏观念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柯九思的书画鉴藏观念,不仅表现出对赵孟頫的艺术接受,还体现出极具主体价值的追古路径,尤其在鉴赏书法作品时,经常出现“例外状态”以纠偏流弊,以批判性思维不断诠释着复古书学的意涵与终极目标。此外,柯九思也具有十分深厚的理学素养,在书画鉴藏活动中表现出以内正外、寻理求本的状态,直系艺文振世的社会理想。关键词: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观念、复古思潮、理学
柯九思是元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学界以往对柯九思的研究多在于其诗书画艺术成就领域,而对柯九思在书画鉴藏领域的成就与鉴藏观念尚未足够重视。张东升博士立足于鉴藏史研究,对柯九思作为书画鉴藏家的重要身份进行考察。论文首先探讨奎章阁鉴书博士的设立与柯九思任职期间鉴藏活动的关系,揭示奎章阁的鉴藏活动中具有“博士引领”“多族协作”与“制度氛围”这三点特征,并指出柯九思在书画真伪鉴别与评判中具有核心作用。通过对柯九思在内府藏品上的题跋结构、鉴藏语言及钤印艺术的细致剖析,张东升博士进一步论证了柯九思具有创造书画鉴藏范式的先驱意识。其次,作者以柯九思为线索,辐射到元末的书画鉴藏群体,关注南北鉴藏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揭示这一时期书画鉴藏的特点。论文通过对元末大都和杭州书画鉴藏的盛况进行展示,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作者深入剖析了柯九思参与的不同鉴藏群体(如玉山雅集的文人群体与良常草堂、环庆堂雅集的士商群体)间差异化的鉴藏理念与趣味,特别是填补了学界对良常草堂与环庆堂雅集研究的空白,为元末鉴藏史研究有所推进。此外,论文深刻挖掘了柯九思鉴藏观念的内涵,追溯其受赵孟頫艺术思想影响的渊源,进而揭示其鉴藏观念背后的书学追求与社会价值,展现了柯九思在继承与创新中的独特贡献。该论文还体现出了材料、方法和结论上的推进。在新材料发掘方面,作者考证了柯九思题识虞集藏《雍公诛蚊赋》,更正了当前学界对柯九思鉴藏这件作品创作时间与情境的现有认识。在方法上,作者立足于鉴藏史研究,同时吸收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比如,作者从柯九思与玉山友人书画品题、诗文和唱的现象,指出文人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结论上,作者对柯九思在元代鉴藏史上地位进一步予以总结。作者认为柯九思不仅在社会地位上足成为赵孟頫书画鉴藏地位的“接力者”,更实现了赵孟頫鉴藏观念的革新与突破。这些评价皆为公允客观。关于柯九思和元代鉴藏研究,是鉴藏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张东升博士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程度的推进。他从柯九思的个案出发,铺展到元末的整个书画鉴藏群体,既具备宏观思维,又解决具体问题。文后还附录了柯九思年谱供后来者查阅。张东升博士的此篇论文可谓结构宏大,主题突出,逻辑清晰,资料详实,颇具深度和创新。
(撰稿:张翼博士)
还记得三年前的某个下午,我收到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一封红色的邮政特快专递上印着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在欣喜之余,我也感受到一种胸怀远志、真学实干的精神规箴。在国美开启博士生活后,学校的氛围陶染与导师的循循善诱,使我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更新着专业认知,找到感兴趣的学术课题,最终形成这篇博士论文。回想撰写初期,一直因为新材料的欠缺使我难以找到创新点,即使“旧中解新”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否则无法对隐藏问题有一种敏锐的直觉。之后在年表梳理编撰的基础上,我查阅了大量的元人文集,也不断参考当代学者的研究视角,希望能够把握人物成长与事件演变中的偶然与必然,在个案研究中关照整体意义的提炼。论文最终能够通过答辩,并有幸获得24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最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陈振濂教授,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每个章节撰写完毕后的阶段性汇报,都曾得到悉心指导,在课堂上的“追问”更锻炼了我的思维逻辑与学术想象力。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我在生活中每遇迷茫时,先生也总会为我指明方向。其次要感谢师兄师姐的经验交流,感谢开题、盲审与答辩过程中诸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均为本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关于本课题的开展,目前仅可算作一个阶段性的完成,但并不完美。最近每每反思文章结构与论证过程时,仍有许多问题后知后觉,果真是学无止境。回想自己在读博期间,父母和妻子自始至终无条件地担当着我的“坚实后盾”,家庭中的琐事都尽可能让我少去分心,但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将生活与理想有所平衡,也继续脚踏实地,更加成熟地对待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犹记得和东升师兄第一次相识的场景,那是我读博的第一课。于我而言,能够成为陈振濂老师的门生,荣幸万分,但也倍感惶恐。东升师兄为人亲善,他可能看出了我的不安,课后会和我诉说自己备考的经历,博一期间被锤炼的过程,还有一些学习方面的“避雷”经验。经过课上的初识,加之相似的工作经历,我们便慢慢熟络起来。东升师兄是组里最勤奋的学生之一。每次课上他都有文章或者阶段性成果与老师讨论,与大家分享。聊起这一点,他总会谦逊地说还不够,随着文献阅读量的提升,会发现自己之前诸多观点的稚嫩之处,所以学术永无止境。东升师兄的博士课题是研究元代名家柯九思的书画鉴藏活动与观念。在论文撰写期间,他通过梳理补正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的年表,关注到大量元人文集,以及政治、文化方面的通史书籍。有时聊起他在通读《元史》时,闷在屋里头一整天也只能找到一两条有效信息,甚至徒劳无功,但在他看来,这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只有稳扎稳打,才能厚积薄发。扎实的文献功底、治学严谨的态度,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可见一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东升师兄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论坛、展览更不计其数,可谓吾辈之楷模。“研有为之学,做有为之人”,愿师兄未来秉持初心、书艺超群、书理精深、学术广博。(撰稿:栾体坤)
2024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堂课上与导师、同学合影
纸本设色 画心:21.4x18.4cm;对开28 x 43cm;题跋页25 x41cm【编 辑 部】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贺文荣、沈伟棠、 元国霞、周敏珏、刘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