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博士学位论文】36张东升博士/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与观念研究

文摘   文化   2024-08-05 13:59   浙江  







《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与观念研究》

张东升


2024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留影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说明及研究内容
二、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材料、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与柯九思书画鉴藏的成长环境
第一节 元代汉、南人的仕履困局与文艺环境
一、行“汉法”与“四等人制”政策并行下的矛盾重重
二、“四等人制”影响下的文人心态与艺术心理
三、“讳多不忌”与“崇文尊儒”
第二节 元代书画鉴藏的南北中心与审美风尚
一、京大都与杭临安
二、元初复古思潮的内外动因
第三节 柯九思的求学游历及其书画鉴辨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影响柯九思成长的四个地域
二、夙有大志与场域影响
三、元代汉族儒士的“游学游仕”之风
第二章 柯九思奎章阁时期的书画鉴藏活动与“鉴书博士”形象
第一节 奎章阁的设立背景与政治功能
一、元代帝王的汉文化传承与元文宗的艺术修养
二、“推奉圣兄”与“观书怡神”
三、振兴文治与团结汉族儒士
第二节 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对蒙古皇权的认同建构
一、以“玉文堂”为中心的书画交游
二、柯九思天历年间的书画鉴藏活动与仕履晋升
三、柯九思与元内府书画鉴藏的双重高光
四、柯九思“进呈”与元文宗“御赐”的政治意涵
第三节 柯九思在奎章阁书画鉴藏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与引领价值
一、元代鉴书博士的身份比较
二、“博士引领”下的多族协作与制度氛围.
三、追摹唐宋典范与建构时代范式
第三章 “吴中交游”与“多重氛围”——柯九思从大都南归后的鉴藏活动
第一节 柯九思南归后的境遇变迁
一、南归初期交游的“理想境遇”
二、遭遇仕进无途的“残酷现实”
三、在艺文交游与书画鉴藏中“逐渐和解”
第二节 以玉山雅集及相关文人的交游为中心(1335-1340)
一、柯九思踏入玉山雅集的“前奏”
二、相互欣赏中潜在的“供需关系”
三、柯九思题《赵孟頫<竹石幽兰图>》的情境探赜
四、柯九思与玉山雅集友人的“社会认同”
第三节 以良常、环庆二堂的书画雅集为中心(1340-1343)
一、柯九思与张经、王子明、王仲德的鉴藏交集
二、士商群体的“跨圈层联动”及其影响
三、柯九思与鉴藏群体的“共享意象”与“史传意识”
四、柯九思《题苏轼<天际乌云帖>》的形式意蕴
五、现象学视野下柯九思书画鉴赏机制的动态结构与内隐表征
第四节 大都品题与吴中互动
一、柯九思书画鉴藏中的“身份执着”
二、柯九思题《虞雍公诛蚊赋》的作品流传与鉴藏情境
三、柯九思晚年的鉴辨能力
第四章 柯九思书画鉴藏观念的多维审视
第一节 柯九思对元初复古领袖赵孟頫的艺术接受
一、对赵孟頫书画创作实践的品评
二、对赵孟頫书学观念的继承与转化
三、对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的再接受
第二节 柯九思书画鉴藏的观念与契机
一、直追作品意蕴
二、明辨风格得失与格调高下
三、以“品第”鉴赏
四、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综合观照
五、以音韵与宇宙运作规律鉴书
第三节 柯九思“例外状态”对元代复古书学的再诠释
一、柯九思的例外批评与阿甘本的“例外状态”理论
二、柯九思对诸版本《兰亭》鉴藏中的“例外状态”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复古认知与精英意识
第五章 柯九思书画鉴藏观念中的“理学”影响
第一节 元代理学发展及其对艺文活动的影响
一、“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二、“调和朱陆”之风盛行
三、 理学对文艺活动的广泛影响——兼论赵孟頫与柯九思书法批评中的“体用贯通”
第二节 柯九思的理学素养及其在鉴藏观念中的反映
一、柯九思的理学素养与渊源探析
二、柯九思书画鉴藏与艺术追求的“寻理求本”
三、柯九思书画鉴藏观念中的“文道融合”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柯九思年谱


柯九思《跋独孤本兰亭序残卷》(局部)30.2×17.2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论文摘要


元代书画鉴藏家柯九思,诗书画创作“三绝”,鉴藏身份尤不可忽视,曾被顾瑛誉为 “有元之元章”。柯九思在大都任职期间深得元文宗赏识,内府所藏金石书画多经寓目与鉴辨。南归后,他仍以“座上宾”的身份活跃于多个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书画雅集圈,始终具有不同于其他鉴藏家的文化地位与观念影响,他的鉴藏活动与审美趣尚均有力地推动着艺术史的创造。 
本文第一章,就柯九思成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前的“艺术成长史”做出背景考察。柯九思受其父柯谦影响,从青少年开始,便活跃于杭临安与京大都这两个名儒汇聚的书画鉴藏中心,曾伴随赵孟頫“胜集”并时常得赠书画作品。随着个人文艺素养与书画鉴辨能力的提升,收藏魏晋法书名画殆百十函,其中便包括历史上知名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曹娥诔辞卷》 与《鸭头丸帖》等书法作品。
本文第二章,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柯九思在大都期间的鉴藏活动与统治者、奎章阁书家群体有着怎样的联系?二是柯九思在奎章阁书画鉴藏活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指出柯九思在奎章阁中的书画鉴藏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意涵”,尤其是“进呈”书画作品与接受“御赐”,与元文宗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君臣相得”。柯九思在多族士人群体性鉴赏中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品第款与钤印配合的鉴藏形式更可谓一种时代范式。
本文第三章,探究柯九思从奎章阁离职南归后的鉴藏活动涉及到哪些群体、鉴藏状态与趣尚有无变化。柯九思从奎章阁南归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浮沉,但很快融入到玉山雅集与良常草堂、环庆堂等文人圈中,与顾瑛、倪瓒、张经、王子明等人交密,群体的诗文和唱与书画品题尤其体现了一种“社会认同”的构建。他在吴中的交游活跃一时,鉴藏《兰亭》已不下数十百本,面对书画作品自谓达到了“真伪望而知之”的水准。
本文第四、五章,结合艺术学理论与哲学思想发展史,试图多角度论证柯九思对元初复古思潮的接驳与再诠释,并明晰其鉴藏观念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柯九思的书画鉴藏观念,不仅表现出对赵孟頫的艺术接受,还体现出极具主体价值的追古路径,尤其在鉴赏书法作品时,经常出现“例外状态”以纠偏流弊,以批判性思维不断诠释着复古书学的意涵与终极目标。此外,柯九思也具有十分深厚的理学素养,在书画鉴藏活动中表现出以内正外、寻理求本的状态,直系艺文振世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观念、复古思潮、理学


2024年5月,向导师陈振濂教授请教学业问题



湖评


柯九思是元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学界以往对柯九思的研究多在于其诗书画艺术成就领域,而对柯九思在书画鉴藏领域的成就与鉴藏观念尚未足够重视。
张东升博士立足于鉴藏史研究,对柯九思作为书画鉴藏家的重要身份进行考察。论文首先探讨奎章阁鉴书博士的设立与柯九思任职期间鉴藏活动的关系,揭示奎章阁的鉴藏活动中具有“博士引领”“多族协作”与“制度氛围”这三点特征,并指出柯九思在书画真伪鉴别与评判中具有核心作用。通过对柯九思在内府藏品上的题跋结构、鉴藏语言及钤印艺术的细致剖析,张东升博士进一步论证了柯九思具有创造书画鉴藏范式的先驱意识。
其次,作者以柯九思为线索,辐射到元末的书画鉴藏群体,关注南北鉴藏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揭示这一时期书画鉴藏的特点。论文通过对元末大都和杭州书画鉴藏的盛况进行展示,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作者深入剖析了柯九思参与的不同鉴藏群体(如玉山雅集的文人群体与良常草堂、环庆堂雅集的士商群体)间差异化的鉴藏理念与趣味,特别是填补了学界对良常草堂与环庆堂雅集研究的空白,为元末鉴藏史研究有所推进。
此外,论文深刻挖掘了柯九思鉴藏观念的内涵,追溯其受赵孟頫艺术思想影响的渊源,进而揭示其鉴藏观念背后的书学追求与社会价值,展现了柯九思在继承与创新中的独特贡献。
该论文还体现出了材料、方法和结论上的推进。在新材料发掘方面,作者考证了柯九思题识虞集藏《雍公诛蚊赋》,更正了当前学界对柯九思鉴藏这件作品创作时间与情境的现有认识。
在方法上,作者立足于鉴藏史研究,同时吸收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比如,作者从柯九思与玉山友人书画品题、诗文和唱的现象,指出文人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
结论上,作者对柯九思在元代鉴藏史上地位进一步予以总结。作者认为柯九思不仅在社会地位上足成为赵孟頫书画鉴藏地位的“接力者”,更实现了赵孟頫鉴藏观念的革新与突破。这些评价皆为公允客观。
关于柯九思和元代鉴藏研究,是鉴藏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张东升博士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程度的推进。他从柯九思的个案出发,铺展到元末的整个书画鉴藏群体,既具备宏观思维,又解决具体问题。文后还附录了柯九思年谱供后来者查阅。张东升博士的此篇论文可谓结构宏大,主题突出,逻辑清晰,资料详实,颇具深度和创新。

 

(撰稿:张翼博士)



论文作者自述


还记得三年前的某个下午,我收到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一封红色的邮政特快专递上印着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在欣喜之余,我也感受到一种胸怀远志、真学实干的精神规箴。
在国美开启博士生活后,学校的氛围陶染与导师的循循善诱,使我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更新着专业认知,找到感兴趣的学术课题,最终形成这篇博士论文。回想撰写初期,一直因为新材料的欠缺使我难以找到创新点,即使“旧中解新”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否则无法对隐藏问题有一种敏锐的直觉。之后在年表梳理编撰的基础上,我查阅了大量的元人文集,也不断参考当代学者的研究视角,希望能够把握人物成长与事件演变中的偶然与必然,在个案研究中关照整体意义的提炼。
论文最终能够通过答辩,并有幸获得24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最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陈振濂教授,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每个章节撰写完毕后的阶段性汇报,都曾得到悉心指导,在课堂上的“追问”更锻炼了我的思维逻辑与学术想象力。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我在生活中每遇迷茫时,先生也总会为我指明方向。
其次要感谢师兄师姐的经验交流,感谢开题、盲审与答辩过程中诸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均为本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关于本课题的开展,目前仅可算作一个阶段性的完成,但并不完美。最近每每反思文章结构与论证过程时,仍有许多问题后知后觉,果真是学无止境。
回想自己在读博期间,父母和妻子自始至终无条件地担当着我的“坚实后盾”,家庭中的琐事都尽可能让我少去分心,但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将生活与理想有所平衡,也继续脚踏实地,更加成熟地对待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2024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导师合影



同窗述旧


犹记得和东升师兄第一次相识的场景,那是我读博的第一课。于我而言,能够成为陈振濂老师的门生,荣幸万分,但也倍感惶恐。东升师兄为人亲善,他可能看出了我的不安,课后会和我诉说自己备考的经历,博一期间被锤炼的过程,还有一些学习方面的“避雷”经验。经过课上的初识,加之相似的工作经历,我们便慢慢熟络起来。
东升师兄是组里最勤奋的学生之一。每次课上他都有文章或者阶段性成果与老师讨论,与大家分享。聊起这一点,他总会谦逊地说还不够,随着文献阅读量的提升,会发现自己之前诸多观点的稚嫩之处,所以学术永无止境。
东升师兄的博士课题是研究元代名家柯九思的书画鉴藏活动与观念。在论文撰写期间,他通过梳理补正柯九思书画鉴藏活动的年表,关注到大量元人文集,以及政治、文化方面的通史书籍。有时聊起他在通读《元史》时,闷在屋里头一整天也只能找到一两条有效信息,甚至徒劳无功,但在他看来,这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只有稳扎稳打,才能厚积薄发。扎实的文献功底、治学严谨的态度,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可见一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东升师兄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论坛、展览更不计其数,可谓吾辈之楷模。
“研有为之学,做有为之人”,愿师兄未来秉持初心、书艺超群、书理精深、学术广博。

(撰稿:栾体坤)


2024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堂课上与导师、同学合影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湖上问学》微信公众号、《颐问》号面向社会启动之【公告】:《开篇的话》
【湖上问学·颐问】第二谭:溯源:20年前讨论博士生教学的唯一一份学理文献
【湖上问学·颐问】(续)第二谭:溯源:20年前讨论博士生教学的唯一一份学理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 2009答辩】①寿勤泽博士/论蜀学与文人画意识的兴起
【博士学位论文 2007答辩】②胡志平博士/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③谢圣明博士/传播学视野下《申报》与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1872-1937)

【200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④顾平博士/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

【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⑤王友贵博士/清代北碑书学观研究

【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⑥韦渊博士/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⑦乔志强博士/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⑧贺文荣博士/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⑨黄映恺博士/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

【200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⑩张黔博士/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的演变:从“神品”到“逸品”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⑪沈玉博士/1912-1949年民国绘画史学史视野下的滕固史学

【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⑫段汉武博士/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

【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⑬郑善珠博士/中韩高等书法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比较

【2008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⑭周斌博士/阮元书学思想研究

【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⑮李小汾博士/20世纪中国绘画史学中的“苏联模式”研究

【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⑯沈伟棠博士/面容与世变:鲁迅图像史研究(1918—1981)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⑰郑瑞博士/20世纪西方中国书法收藏、展览和研究

【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⑱叶素博士/审美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以明《道藏》为中心

【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⑲林如博士/近百年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

【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⑳元国霞博士/民国中期(1925—1937)京津地区章草书研究

【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21 李昡周博士/高丽水月观音图的画法研究——中国的影响与差异

【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22 刘含之博士/民国时期上海“谭敬家造”的书画作伪活动研究
【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23 胡俊峰博士/印学文献研究中的“民国范式”(1912-1949)
【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24 周敏珏博士/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

【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25 邓君浩博士/清代鉴藏家沈树镛藏石刻碑帖研究

【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26 张传维博士/民国以来鸟虫书篆刻复兴之研究
【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27 郑敏惠博士/古代书画审美范畴“气”的语义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28 朱艳萍博士/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

【2003年博士后出站报告】29 张建军博士/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

【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30 史长虹博士/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立体解读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31 徐清博士/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32 冯文华博士/小品画的世俗与典雅——宋代社会文化的双重交响
【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33 季琳琳博士/“技”与“艺”的转捩──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状态研究
【2022年学术专著】张建军博士/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
【2022年学术专著】寿勤泽博士/画中乾坤:宋画宋韵与西子湖
【2016年学术专著】乔志强博士/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
【2014年学术专著】徐清博士/沙孟海学术研究
【2003年学术著作】陈振濂/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
【2023年学术专著】寿勤泽博士、高奋博士/画境探胜
国家级精品核心课程《西泠印社与江南士大夫文化》
2002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论争的文本分析与讨论》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一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三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四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一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三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四
【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34 蔡思超博士/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官员群体的书画收藏研究——以同时期北京古书画展览调查为切入点

【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35 张翼博士/从“日本影响”到“中国认知”——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研究(1881—1936)

个人论文选萃之一——徐清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五

个人论文选萃之二——乔志强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六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七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八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二)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三)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四)
个人论文选萃之三——寿勤泽
个人论文选萃之四——顾平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十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一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二
个人论文选萃之五——林如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三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四
个人论文选萃之六——胡志平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十一
个人论文选萃之七——贺文荣
博硕士教学/2009年浙江大学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艺术通论》(一)
博硕士教学/2009年浙江大学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艺术通论》(二)
个人论文选萃之八——黄映恺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日本关于中国两宋绘画研究文献编目》之一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日本关于中国两宋绘画研究文献编目》之二

个人论文选萃之九——谢圣明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王佑贵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一——李小汾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二——张建军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三——周斌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四——元国霞


湖上·美育篇


清代 渐江 黄山图册之莲花峰

纸本设色  画心:21.4x18.4cm;对开28 x 43cm;题跋页25 x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编 辑 部】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贺文荣、沈伟棠、 元国霞、周敏珏、刘含之
【本期责编】徐清、周敏珏
【本期审读】金晓明
【特约编辑】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编辑团队

湖上问学
书画篆刻史学研究、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