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论文选萃之十四——元国霞

文摘   文化   2024-07-25 14:03   浙江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四——元国霞



论文目录


1.《二十世纪章草艺术发展的四个时代维度》,《中国书法》2023年第4期,第74—87页。
2.《民国章草书实用推广失败原因探析》,《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2018年12月版,第759—769页。
3.《“发幽造秘”——曾熙章草观念及成就探析》,《中国书画》2022年第4期,第38—43页。
4.《对望与相携——东皋雅集与西泠印社的历史关系》,《中国书法》2022年第4期,第108—120页。
5.《刍议陈伯衡与20世纪的金石学发展》,《西泠印社第七届“孤山证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3年10月版,第384—398页。
6.《南宋泥金草书<后赤壁赋>书者考》,《中国书法》2019年第24期,第140—143页。


2024年4月,在绍兴参与“迎五一慈善书画雅集暨第六家省慈善书画联谊基地授牌活动”



论文摘要


1.《二十世纪章草艺术发展的四个时代维度》
摘要:二十世纪的章草书,在动荡变革、开放多元的时代格局中,既史无前例地汇聚、展示、运用着几千年的章草相关资源;又在汉字保存的时代使命和书法自身发展需求的驱使下呈现出艺术与实用双线交织的发展状态,并由此形成“高峰+群岭”的“普及”兴盛景象。章草艺术风格方面,诸家皆“贵变”,用“相兼”“相杂”的方式,以古隶、八分类章草为基辐射至篆籀、魏碑、今草、行书、楷书等方面,极古又极新,皆臻历史新高度。


论文首页


点击查阅全文PDF格式

1.二十世纪章草艺术发展的四个时代维度_元国霞.pdf


2023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参与“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与导师陈振濂先生合影








2.《民国章草书实用推广失败原因探析》
摘要:继汉晋后,章草书在民国再次被赋予实用的使命。在以卓定谋为代表的学者们合势努力之下,章草书实用推广一度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于民国书法史与文字史都意义深远。通过钩沉、梳理、推衍材料,探究出导致章草书实用推广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一推广既不契合民国阶段的文字衍变,又无良好的群众基础,章草书自身也带有一定的实用缺陷及规范简便的假象,加之推广者在面临“西化”势力时的势单力薄,又混淆了章草书的艺术功能与文化功能等,共同造就了失败的结果。


论文首页


点击查阅全文PDF格式

2.民国章草书实用推广失败原因探析-元国霞.pdf


2020年8月,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西藏那曲,为当地中小学教师授课








3.《“发幽造秘”——曾熙章草观念及成就探析》

摘要:曾熙是清末民初书画大家,潜心研究章草近20年,成果丰硕。但因其章草作品流传不多,相关成就备受冷落。曾熙的章草书发于分、立于隶,上追篆籀,为“通乎古以为变”的取法路径,结合沟通南北,糅合众体,寄情画笔等“下以己意”的演绎方式,独树一帜,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章草家,于20世纪的章草进程与书风拓展有着里程碑式的开创之功,亦或为王蘧常书风之导索。曾熙及其友朋对宋克书风在彼时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并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他还对章草的传承与推广出力颇多,受益者众。对曾熙章草观念及成就的挖掘,于其个案研究亦或近现代章草研究都是关键。


论文首页


点击查阅全文PDF格式

3.“发幽造秘”——曾熙章草观念及成就探析_元国霞.pdf


2023年7月,在乌鲁木齐为“第七届新疆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班”授课








4.《对望与相携——东皋雅集与西泠印社的历史关系》
摘要:民国时期的杭州城,西有西泠印社,东有东皋雅集,遥相呼应,关系密切,但东皋雅集已鲜为人知。然而,对于民国文化发展、浙江的金石书画印等活动及成就的挖掘、两个社团的历史进程而言,追溯东皋雅集的活动情景,分析两个社团之间的互动、支撑等历史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西泠印社与东皋雅集人员密切交织的具体细节,两个社团在金石、印学、书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共同社员或相关重要人员的多重价值等方面进行具体展开,解析两个社团之间休戚相连的历史关系。


论文首页


点击查阅全文PDF格式

4.对望与相携——东皋雅集与西泠印社的历史关系_元国霞.pdf


2024年7月,在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参与“2024‘一带一路’中柬文化交流暨中国书画国际展”,为第三批中国援柬埔寨医疗队书写横批《妙手丹心》








5.《刍议陈伯衡与20世纪的金石学发展》
摘要:于20世纪金石学和西泠印社发展而言,陈伯衡都是极为关键的大家,但时下已有研究极少,亟待挖掘。本文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和理论分析,考察其于彼时金石学发展的贡献。首先探讨其为《东南日报》之《金石书画》编辑时所作出的贡献。该刊物发行的四年间,大致有三年是在他家编辑。并通过剖析其刊载其中的著作、藏品,如《历代篆书石刻目录》(局部)和《汉西狭颂》(宋拓本),窥见其于20世纪乃至整个金石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之后就其碑拓题跋等细致分析其碑帖鉴定方法:技术派、学术派、艺术派三者兼善,而以前两者为主导。最后通过挖掘其与道友们的金石交游,如与余绍宋的金石往来,和受沈慈护所托整理沈曾植遗迹、藏品等,想见其在业内的重要地位和助益彼时师友同道的金石事业发展等。


论文首页


点击查阅全文PDF格式

5.刍议陈伯衡与20世纪的金石学发展-元国霞.pdf


2024年7月,在马来西亚北吉隆坡国际学院参与“中马文化交流研讨会暨书法笔会”活动








6.《南宋泥金草书<后赤壁赋>书者考》
摘要:南宋泥金草书《后赤壁赋》的书者问题,事关南宋皇室书法的传承与草书成就。后世对该问题众说纷纭,时下惯常认定为宋孝宗。本文通过考察宋高宗和宋孝宗的草书资料、对“御书”“御书之宝”类御玺的使用、对苏轼诗文的态度,并将此作与宋高宗草书《后赤壁赋》书风比较等,认为书者为宋高宗的可能性更大。但正因二作高度相似,也存在他人代笔、临摹等可能。文末还推测此作或成于一一七八年后。


论文首页


点击查阅全文PDF格式

6.南宋泥金草书《后赤壁赋》书者考_元国霞.pdf


2024年5月,在杭州为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书法教师公益培训班授课



作者简介


元国霞,湖南临湘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后。现为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书画艺术(书法)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著作《民国中期京津地区章草书研究》曾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湖上问学》微信公众号、《颐问》号面向社会启动之【公告】:《开篇的话》
【湖上问学·颐问】第二谭:溯源:20年前讨论博士生教学的唯一一份学理文献
【湖上问学·颐问】(续)第二谭:溯源:20年前讨论博士生教学的唯一一份学理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 2009答辩】①寿勤泽博士/论蜀学与文人画意识的兴起
【博士学位论文 2007答辩】②胡志平博士/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③谢圣明博士/传播学视野下《申报》与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1872-1937)

【200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④顾平博士/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

【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⑤王友贵博士/清代北碑书学观研究

【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⑥韦渊博士/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⑦乔志强博士/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⑧贺文荣博士/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⑨黄映恺博士/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

【2004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⑩张黔博士/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的演变:从“神品”到“逸品”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⑪沈玉博士/1912-1949年民国绘画史学史视野下的滕固史学

【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⑫段汉武博士/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

【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⑬郑善珠博士/中韩高等书法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比较

【2008年博士后出站报告】⑭周斌博士/阮元书学思想研究

【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⑮李小汾博士/20世纪中国绘画史学中的“苏联模式”研究

【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⑯沈伟棠博士/面容与世变:鲁迅图像史研究(1918—1981)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⑰郑瑞博士/20世纪西方中国书法收藏、展览和研究

【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⑱叶素博士/审美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以明《道藏》为中心

【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⑲林如博士/近百年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

【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⑳元国霞博士/民国中期(1925—1937)京津地区章草书研究

【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21 李昡周博士/高丽水月观音图的画法研究——中国的影响与差异

【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22 刘含之博士/民国时期上海“谭敬家造”的书画作伪活动研究
【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23 胡俊峰博士/印学文献研究中的“民国范式”(1912-1949)
【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24 周敏珏博士/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

【2022年博士学位论文】25 邓君浩博士/清代鉴藏家沈树镛藏石刻碑帖研究

【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26 张传维博士/民国以来鸟虫书篆刻复兴之研究
【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27 郑敏惠博士/古代书画审美范畴“气”的语义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28 朱艳萍博士/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

【2003年博士后出站报告】29 张建军博士/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

【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30 史长虹博士/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立体解读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31 徐清博士/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
【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32 冯文华博士/小品画的世俗与典雅——宋代社会文化的双重交响
【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33 季琳琳博士/“技”与“艺”的转捩──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状态研究
【2022年学术专著】张建军博士/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
【2022年学术专著】寿勤泽博士/画中乾坤:宋画宋韵与西子湖
【2016年学术专著】乔志强博士/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
【2014年学术专著】徐清博士/沙孟海学术研究
【2003年学术著作】陈振濂/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
【2023年学术专著】寿勤泽博士、高奋博士/画境探胜
国家级精品核心课程《西泠印社与江南士大夫文化》
2002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论争的文本分析与讨论》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一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三
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书法学再研究——<书法学>修订、重撰基本框架与思路》之四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一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三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四
【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34 蔡思超博士/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官员群体的书画收藏研究——以同时期北京古书画展览调查为切入点

【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35 张翼博士/从“日本影响”到“中国认知”——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研究(1881—1936)

个人论文选萃之一——徐清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五

个人论文选萃之二——乔志强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六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七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八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二)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三)
【博士教学/正在进行时·珍贵现场资料】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博士课程教学近期现场实录(四)
个人论文选萃之三——寿勤泽
个人论文选萃之四——顾平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十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一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二
个人论文选萃之五——林如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三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之四
个人论文选萃之六——胡志平
2004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之十一
个人论文选萃之七——贺文荣
博硕士教学/2009年浙江大学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艺术通论》(一)
博硕士教学/2009年浙江大学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艺术通论》(二)
个人论文选萃之八——黄映恺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日本关于中国两宋绘画研究文献编目》之一
2006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教学和科研资料汇编《日本关于中国两宋绘画研究文献编目》之二

个人论文选萃之九——谢圣明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王佑贵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一——李小汾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二——张建军

个人论文选萃之十三——周斌


湖上·美育篇


清代 佚名 卉林胪瑞册(十开)之五 甘泉益寿

绢本设色  33.8x4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编 辑 部】史长虹、张建军、寿勤泽、徐清、林如、冯文华、贺文荣、沈伟棠、 元国霞、周敏珏、刘含之
【本期责编】贺文荣、沈伟棠
【本期审读】金晓明
【特约编辑】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编辑团队

湖上问学
书画篆刻史学研究、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