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关键词,读懂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

汽车   2024-12-20 15:24   北京  

--设中国汽车HRD为“星标⭐”,及时收到文章更新--



在年度关键词的描述中,2024年的中国车企经历了哪些风云变幻?


2024年,就要结束了。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今年是充满“寒气”的一年。诸多新能源车企尚未盈利,传统燃油车企也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如何活下去”成为当下车企首要考虑的事情。在这股“寒流”中,汽车行业从业者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裁员、减薪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汽车人。
但寒冬之中,亦有火花闪现,围绕“车企该不该内卷”,诸多车企人士开始了唇枪舌战,引发了行业内的深思;雷军直播卖车,引发一众车企大佬竞相开播;出海成为共识,众多企业加快海外布局……
今天,我们要用这一份年度盘点,回顾中国汽车行业冰火两重天的2024年。


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这一口号,无论是在车企还是更广泛的企业领域,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只是在今年愈发严峻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车企喊出这句口号中包含的更多是活下去的无奈。
在内卷越来越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为了能够留在牌桌上,以价换量成为众多车企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降本增效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车企们必须直面且无法回避的挑战。
为了能够降本,车企们也是手段尽出。不论是组织架构调整,削减福利、大幅缩减招聘规模,抑或是打工人打折的年终奖,一切动作和目标都指向降本增效。
对于车企来说,降本很容易,增效却很难。如何解决效能的提升才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这意味着企业要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这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的方方面面。如何进行绩效管理,如何把控团队规模,如何制定激励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车企们需要不断地尝试、犯错、反思和调整,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降本增效之路。


裁员

今年汽车行业的年度关键词,“裁员”二字无法忽视。
从年初到年末,特斯拉、福特、大众、Stellantis、上汽、理想等一众知名主机厂纷纷走上了裁员之路。主机厂在裁员,零部件企业和经销商同样不好过。百度车载事业部全部裁员;博世计划削减8250个工作岗位;地平线裁员且进行末尾淘汰;纵目研发中心大幅裁员;云骥智能裁员并全部退出汽车行业……
这一系列裁员行动不仅揭示了汽车行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更凸显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整合趋势的日益显著。
在这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阶段,“大鱼吃小鱼”的法则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快鱼吃慢鱼”的新逻辑。那些拥有先进技术体系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正逐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稍逊一筹的企业则面临着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的困境。为了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求得一线生机,裁员成为了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


内卷

内卷是这几年车企和从业者的一个常态,卷价格、卷产品、卷服务……主机厂深陷其中,上下游的供应商也自然被卷入这场漩涡。供应商们被要求降价、账期延后、以金融产品替代现金结算货款等,压力倍增,苦不堪言。
无论是主机厂还是供应商,似乎都难以从内卷的现状中抽身。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当汽车产业各个环节都陷入内卷,这种内部的焦虑逐渐转化为内耗,使得整个行业开始思考: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内卷?
然而,针对这个问题,中国汽车人没能达成一致。比亚迪的李云飞和吉利汽车的杨学良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的现场针锋相对,把汽车行业“卷”的矛盾直接公开化,引发了无数讨论。
尽管目前内卷现象仍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但值得欣慰的是,行业已经开始深入反思。对于未来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这种反思具有积极意义。它标志着行业正在从盲目跟风、无序竞争的状态中逐渐觉醒,开始探索如何走出内卷的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迈向改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转型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自主品牌的不断崛起,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传统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汽新任总裁贾建旭甚至在内部讲话中说,上汽要学会“跪着做人”,以强调当前困境的严峻性和适应新环境的紧迫性。
面对严峻的挑战,传统车企们将转型提上了日程。广汽提出了“再造新合资车”的战略口号,计划通过流程重塑、模式重塑对产品进行彻底迭代,而上汽则表示会对合资板块进行深度改革,强化品牌竞争力,调整产品结构,适应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新趋势。
对于企业而言,转型绝非易事,它意味着对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进行整体性转变。这是一场深刻的企业变革,需要企业具备高度的战略眼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
转型之路漫长且布满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根据市场动态、竞争环境以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精准制定转型路径和阶段性目标。这不仅考验着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更要求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展现出坚定的决心、持久的耐心和不屈的毅力。传统车企的转型之旅能否取得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验证。


价格战

在年初的首个工作日,比亚迪一句“电比油低”的口号,正式拉开了2024年价格战的序幕,为全年的市场竞争定下了基调。
传统燃油车企面临着市场缩小的窘境,新能源车企却面临着市场增速下降的窘境。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126.2万辆,同比增长35.6%,不及2023年的37.9%。
尽管市场整体增速在放缓,各车企对销量的追求却并未减缓。加入价格战,或者像蔚来、小鹏那样通过推出乐道、MONA等新产品进军下沉市场,已成为车企在激烈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价格战中也有一些小插曲,如BBA曾宣布要退出价格战,不过“涨价”后,大家真不买了,只好又灰溜溜地降价加入价格战。
回过头来看各家车企的销量目标完成情况,有人欢喜有人忧。截至11月,率先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的比亚迪,以375.7万辆销量提前完成了360万辆的年初目标;奇瑞、吉利、理想距离销量目标也大差不差,最后一个月基本也能完成销量目标;而长城汽车销量109.8万辆,距离年初目标190万辆,只完成了不到60%。
前段时间,部分车企2025年的销量目标也确定了下来。其中激进派以零跑、小鹏、蔚来为代表,2025年的目标在2024年上翻了个倍。蔚小理中的理想则是个稳健派,2025年销量目标定为70万辆,只比今年多20万辆。
展望未来,2025年的价格战预计将更加激烈。


出海

在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和内卷的环境下,出海被中国汽车产业视为解决当前困境的一条解决之道。“不出海,就出局”成为了车企们的共识。
如今的车企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产品出海,向着生态出海的方向进发,不仅包括整车、技术、品牌、动力电池、充电桩等全产业链产品“出海”,还包括中国车企在海外投资建厂,构建更当地化的全生命周期体系,谋划更长远的全球化布局。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建立外向型、专业化的国际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形成涵盖工业设计、企业文化、品牌宣传、制度合规等企业“软实力”方面的人才储备;如何进行跨文化沟通,处理好公共关系、形成传播矩阵,提升品牌价值,成为当下企业出海面对的新难题。
中国汽车走向世界,不仅是对国内市场压力的一种应对策略,更是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变革为中国车企带来的历史性机会。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空前的增长机遇。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行优势和技术创新实力,中国汽车企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车企。
尽管面临诸如贸易壁垒等种种困难,但中国车企出海的决心和步伐绝不会动摇


直播

车企高管亲自到直播间卖车,可谓是今年的一股风潮。雷军正是这一风潮的始作俑者,他用自身所带的流量让小米汽车成功破圈,迎来了大量关注。小米汽车的破圈让诸多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流量对于一款新车、甚至一个品牌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没有足够的流量,一条消息很快就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对于汽车而言,同样如此。仅2023年一年,中国汽车市场便有788款新车上市。在产品高速迭代的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的选项实在太多了,没有流量就注定没有销量。
车企高管直播有着如此大的流量,不仅在于直播这一媒介的及时性与可互动性,更在于迎合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为打工人与高管创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
雷军直播卖车更是为汽车行业带来一次营销思路的转变,从To B到To C的转变。通过打造创始人IP,进行人格化的内容输出,自建私域流量,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增强用户的粘性。
除了直播外,许多车企的高管团队也全面投入到IP打造中,通过短视频、微博等多种互动方式,与C端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展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然而,个人IP的打造也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在于容易形成流量虹吸效应,增加车企的影响力、曝光度。但也要警惕,若品牌过度依赖或绑定个人IP,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当个人形象受损时,对企业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直播这种更为直接、亲民的方式,体现了车企勇于尝试和拥抱新事物的态度。但归根结底,对于车企而言,产品质量和性能才是最终决定品牌成败的关键。


长期主义

在全球汽车产业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下,长期主义正逐渐成为车企们共同的战略选择。简而言之,长期主义为当下深陷内卷困境的中国车企提供了一剂有效的“解药”。
个人与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无法持续不断地投入内卷的竞争之中。唯有构建起坚实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内卷的漩涡中抽身而出。然而,这样的竞争壁垒绝非短时间内能够铸就,它需要企业以时间为基石,持之以恒地追求长远目标,方能逐步建立起独特的能力与优势,从而从更宽广的视角掌控组织的未来走向。这正是长期主义所倡导的理念。
践行长期主义的核心在于深刻洞察某一领域内恒久不变的本质,如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等。通过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换取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利用“时间”这一独特的资源,孕育出未来更高价值的成果。
长期主义不仅承载着企业的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更深深根植于企业日常的经营与管理实践之中。它确保企业的每一项举措、每一个决策都服务于长远目标的实现。这种对长远目标的坚定追求,正是长期主义最为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它使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身的原则,稳步前行。
对于众多车企而言,汽车制造不仅仅是一场速度的比拼,更是一场耐力的考验。在市场动荡不安的时期,一家车企所坚守的长期主义价值更能凸显其深远的意义。


AI

作为近些年备受关注的科技方向,AI及大模型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重塑了汽车行业的生态。
随着汽车朝着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AI及大模型技术被应用于汽车之上。两者的深度融合也使得行业的竞争不局限于硬件之上,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等软件领域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新方向,以数据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服务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生态。
AI及大模型技术在改变传统汽车生态的同时,也重塑了汽车的人才生态。越来越多的芯片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软件算法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参与到汽车制造当中,让汽车行业吸纳了不少算法、互联网等多领域人才。
但AI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车企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个人信息、驾驶习惯、车辆定位等敏感信息。在AI及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如何保障这些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将是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归属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涉及到驾驶员、汽车制造商、软件供应商等多个方面的责任划分。
AI及大模型技术在为汽车行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克服这些挑战,需要车企、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数据隐私与安全性等措施,方能推动AI及大模型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洗牌

今年汽车行业的最后一个关键词,笔者选择用“洗牌”来描述。
2024年,高合破产重整,有着百度和吉利两大靠山的极越原地解散;上汽等等传统燃油车企利润骤降,正经历着裁员转型的阵痛;早早抓住电动化转型机遇的比亚迪则夺下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初出茅庐的小米汽车正要把蔚小理的“小”变为小米汽车的“小”……
车企的悲欢并不相通。在经历过大浪淘沙之后,中国汽车行业格局引来了全面洗牌。这场洗牌给诸多企业带来了阵痛,曾经的龙头企业风光不再,新兴的新能源车企面临着淘汰整合的趋势。
同样经历这场阵痛的还有无数从业者与消费者,降薪、突然的裁员,不知去哪里售后的车主,都是打工人和消费者心中的苦楚。
尽管汽车行业的洗牌带来了诸多阵痛,但我们也要清楚,这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稳定的必然阶段,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洗牌,将优化中国汽车市场的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为行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如今处在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巨变期,旧有的格局被打破,新格局的根基还尚不稳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终将形成怎样的局面,时间将给出答案。


结语

这10个关键词,描述了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众生百态,谨以此告别2024,迎接2025。新的一年,中国汽车产业又将掀起怎样的风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汽车评价
汽车评价以推动中国汽车创新,引领中国汽车新趋势、新动能、新方向,服务汽车消费者新需求为己任,通过专业评价、专业传播、专业活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多种传播平台、多种活动形式,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和较高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平台、研究型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